抽蕉剥笋论道史 层层求进必至头

时间:2022-07-28 08:32:44

〔作者简介〕刘雄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四川成都 610071。

“道家以开山立派为宗”。就道教宗派之地域性分判而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出现过寇谦之之所谓“北天师道”的改革和南方陆修静之道经整理与教团的建立。而真正以道教 “南宗”、“北宗”之谓者,当于有宋一代。其中,以王重阳所创立之全真道被称做道教金丹派“北宗”,而以白玉蟾所创立之教团则被冠以道教金丹派的“南宗”之称。盖建民教授的新作《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上、下两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就是对金丹派南宗――这一在道教历史上具有深远和广博影响的道教宗派,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细致地研究的鼎力之作。

作者在对南宗前四祖作出考证的基础上,对于白玉蟾之身世之谜,则从关于其生年的“绍熙”、“绍兴”二说入手,引用了丰富而详实(包括地方志和田野调查)的资料,并以大量(近60页)的篇幅,对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之观点逐一进行了分析、对比和辩正;同时,作者还广泛搜罗各种地方史志、笔记小说以及藏外文献,结合亲身的田野调查实践,广征博引并认真仔细分析稽核,考证出白玉蟾之入室弟子实乃41人的新的结论。这无疑是“最大限度地破解了长期以来笼罩在白玉蟾创立的道教南宗学术纷争与谜团”。亦正是在这一论点之基础上,作者得出和坚定了道教金丹派南宗之实际创立者非白玉蟾莫属的论断。反之,这一论断亦证实了作者关于白玉蟾之生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卒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享年96岁之推论的可信性。

在分别对南宗之初祖张伯端、二祖、三祖、四祖和白玉蟾及其后学的相关之文献作了梳理的同时,作者还对非白玉蟾系统类文献和元代以降南宗文献史料亦进行了考述。通过将白玉蟾的著述同前四祖相对比,白玉蟾显然是占有优势的,而且就其著述以及后学和其他非白玉蟾类而言,以足以说明白玉蟾及其后学对整个金丹派南宗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将白玉蟾作为道教金丹派南宗之实际创立者是恰如其分的,亦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就白玉蟾之金丹派南宗的丹道思想而言,历来多有研究。但作者并未对前人之成果人云亦云,而是在此基础上,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和细致严谨的考辨,对南宗金丹派的丹法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进而总结出其丹法思想之特色,即以命功入手、性功了道,力辟“独修一物”的偏修行为,“清双交修”、“内外丹合炼”,内功与外法兼用。从而使我们明白了道教金丹派南宗之丹法并非像人们过去一致认为的就是“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单纯的内丹修炼,而实际上其中包含者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而又独特的程序。同时,作为内丹修炼方法,这种丹法又不是封闭的、凝固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吸取道教其他思想诸如符和雷法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的。

综上所述,盖建民教授的这部新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以对道教金丹派南宗系统深入的探讨,从道派、历史、文献和思想四个方面,为我们展现出了一部道教金丹派南宗的生命发展史,其以对众多史料(典籍文献、地方史志、笔记小说、碑刻资料等)的详尽占有和细致的稽考,传统文献学、据学与现代人类学、哲学的有机结合和应运,从地域道教的视阈,实现了道教历史和宗派研究的跨越和创新,将现代道教研究的“本土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作者皓首穷经,花费十年的功夫所取得的这一重大成果,无疑是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亦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上述这些赞颂溢美之词,亦并不意味着该书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的。然而,瑕不掩瑜,它恰恰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学术研究同样是没有止尽的,需要像抽蕉剥笋那样,当层层求进,盖建民教授亦就是这样去做的。

社会科学研究 2014.1.

上一篇:春晚女星“大比美” 下一篇:文化人的叙述立场与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