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感的培养

时间:2022-07-29 04:56:57

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感的培养

摘 要: 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诵读背诵,培养语感;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增强语感;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升华语感。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语感 培养

一、 通过诵读、揣摩,培养语感

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有许多声像教材是由有经验的的人朗读、播讲,语音标准,语言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使学生能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用美学大家朱光潜的话说即:“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诵读、揣摩的实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安排较多的时间,利用声像教材指导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说来,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意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当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培养学生由作品中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

二、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增强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或说者若能传达出、读者或听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里将虎山水库的水比喻为“黄锦”“细纱”,像虬龙“回到了故居”,又将它比拟为人,是“躲在瑰丽的黄锦底下”;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如丝如缕的荷香写成远处高楼上的琴声,运用了比喻、通感。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如阅读鲁迅《药》描写康大叔突然闯进华老栓的茶馆时所嚷道的一段话:“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单纯停留在字面认读上,一般的读者都能理解其语表意义。“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是名词作谓语的句子,按照语法规则是病句。但我们一旦联想到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凶狠贪婪、缺少教养与粗俗不堪,便立即觉得这病句不病,作者正是运用这种病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康大叔的性格特征,从而读出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也是形成审美鉴赏的重要条件。所以,直觉思维往往是受主体的情感所支配、所制约。英国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思维并无足够可靠的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依据,而须借助审美情感来进行感知、作出判断。在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言语内容美和言语形式美两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三、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升华语感

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

多读,首先阅读的品种要多。从语文的角度看,古诗词的神韵,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也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也有斗霜傲雪的一点红……诗歌中的韵律美、节奏美,以及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散文中的词藻美、意趣美给人的精神喜爱;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与伏跌的情节美,给人的心灵以陶冶。在常识性文章中,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调描绘科学奇观、自然奥秘给人的思想的启迪。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让学生多读多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就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从多方面吸收营养,从而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

多读,还要特别强调诵读。诵读,也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与朗读比,它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叶圣陶先生要求我们:“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因此,对于一些精彩片断、名篇佳作,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吟咏、诵读,这样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上一篇: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原因剖析与建议 下一篇:模糊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