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观察与作文的关系

时间:2022-08-11 01:42:20

谈谈观察与作文的关系

“细察灼见酿华章”,这句话概括了观察和作文的关系:观察是作文的基础,作文离不开观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有了源泉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好作文。写好作文,关键在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我结合小学生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观察的重要性和如何学会观察的教学体会。

(一)观察:选材的源泉。

大千世界,纷纭繁杂。它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但是,由于小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视野窄,见识少,又不善于观察,往往虽然双眉紧锁、绞尽脑汁,还是不知从何下笔。写什么?怎么写?成了学生写作的难题。比如写个游戏,有很多学生写“老鹰捉小鸡”,但写得很不具体,没有几句话。有的学生甚至从作文集中胡乱抄袭,东拼西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留心观察,并且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判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浩瀚的生活海洋中撷取玉蹼,并且精心锤炼成奇珍异宝。

(二)观察:立意的奠基。

文章的立意即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脍炙人口、百读不厌,那与作者立意深刻、新颖是分不开的。深刻、新颖的立意来自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观察是立意的奠基。例如:在《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作者对杨梅既有整体的认识,又有局部的细心观察,同时注意表达的方式,所以表达得井井有序。他先概写了杨梅树吸收水分后,枝条迅速伸展叶子,在雨雾中欢笑。再详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形状:“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有刺。”又通过直观感受来写小刺“细腻而且柔软”的特点。在写颜色时,用“淡红”、“深红”、“黑”写出了表面颜色的变化。又用“新鲜红嫩”和“鲜红”分别写出了果肉和汁水的颜色。在滋味上,先是“又酸又甜”,后是“甜津津的”、“越吃越爱吃”,还回忆小时候被杨梅酸倒牙的事,说明杨梅果实具有甜中带酸的特点。作者由于处处留心观察事物,通过不同的感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了果实独有的特征,层次分明、段落清楚、有条不紊地表达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种做法:

(一) 学习观察方法,认识观察规律。

在小学课本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的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作者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的方法进行观察,分别对杨梅树和杨梅果进行观察和描写。写树:“细雨如丝,一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既点明暗示了杨梅树生长季节,又写出了春雨的特点。通过“贪婪”、“吮吸”、“甘露”,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杨梅树吸取水分的情景;通过“伸展”一词再现了杨梅树在春雨的滋润下,生机勃勃、迅速生长的情景。再用“狭长”和“欢笑”写出了叶子的独特形状和雨后清新的欢愉情形。作者留心观察杨梅果,从形状、颜色、味道这三个方面深入细致地描绘果实惹人喜爱。

(二)实践观察,学以致用。

如我在教过《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后,时值阳春三月,为了指导写作,先带领学生到山上看杨梅树,进一步体会作者立意、选材、表达的方法,再把他们领到学校附近的柑桔园地里,引导运用刚刚学到的观察方法,进行实地观察,我在一旁点拨、指导。对着柑桔树,我问:“柑桔树叶子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枝条生长如何?秋天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回答说是椭圆的、绿色,秋天会落叶,春天枝条生长特快。接着,我又让他们模仿课文的方法口述一遍。再回忆柑桔树开花、结果的时间及果实从未成熟到成熟的变化情形。最后拿出一个成熟的果实,指导观察颜色:桔黄。形状:扁圆扁圆的。触觉:平滑、细腻。剥皮皮后,启发相象,用打比方的方法说开关:桔瓣弯弯的,像月牙,又像许多同胞兄弟围坐在一起。轻轻一咬开桔瓣,一丝丝的果肉像小豆芽似的显露出来,里面胀满了黄橙橙的汁水。塞一瓣在嘴里,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赞叹:甜津津的,味道好极了,忍不住又尝了一瓣。趁兴趣正浓时,我让学生谈谈去年家乡柑桔的收入情况。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长大后建设家乡的信念更加坚定了。当《我爱故乡的柑桔》一题在黑板上出现时,他们眼前立刻浮现出那一望无际硕果累累的柑桔园,耳边回想着我的生动描述,写起文章来中心明确、选材新颖、表达有序,把文章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又如为了写《盲人帖鼻子》,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女孩头像,叫一句学生蒙眼、敲鼓,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活动中同学们的表情、动作、神态,注意自己的紧张心情,台上贴片子同学的表现,台下观众的反应,而我在旁运用语言和口气加以描述,游戏完了,学生仍兴趣盎然。我让他们动笔写这个游戏,就感到得心应手了。这是学生亲自实践、细致观察的结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中,教师只有注意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并且处理好观察、阅读、习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四性”有效导入法 下一篇:高效:语文课堂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