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营改增”税务风险控制策略

时间:2022-07-29 04:41:19

房地产企业“营改增”税务风险控制策略

[提要]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一个重点行业,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值税时代,房地产业由于业务复杂、价格敏感,税负变化备受关注。在政策既定的情况下,具体企业税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自身税务管理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结合增值税,调整、完善业务流程,强化内部管理,防范税务风险。

关键词:“营改增”;税务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8日

一、“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意义

(一)有利于细化行业分类。“营改增”后我国的增值税纳税链条更加完整,纳税人所购买的服务类等业务可以进行抵扣。从动态来看,由于在最终消费以前的各个环节,税收环环相扣,纳税人只需缴纳增值部分,消除了重复征税,减轻行业消费者的负担,从而刺激需求,并以此种方式形成良性循环。如房地产企业可把原来的施工合同改为采购原材料业务和提供劳务业务,进行合理的避税,从而降低建筑成本,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区域竞争力。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同时也有助于增值税收入的增加。

(二)有助于规范财务管理与纳税规划。“营改增”后规定只有规范的账务处理才能进行纳税申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财务管理。我国现有的房地产企业施工行为营业税的申报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如依据合同或有的税务单位没有合同的情况下同样能够缴税代开发票,这就增加了企业虚开发票的可能性,扩大了企业的税收风险,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也有失公平。“营改增”后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判断:企业是否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如果符合了优惠政策条件,企业需要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规定来进行必要的操作流程和备案手续,同时企业需要将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作出准确的核算,处理好免税项目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两者之间的关系等。企业需要对这些方面作出正确的判断与核算,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纳税规划。

(三)有助于降低企业纳税负担。尽管目前税收中性原则还未充分体现,增值税实施后,房地产行业整体税负微增,较“营改增”前税负平均增加率约为0.77%,但是部分抵扣幅度较大的企业已经出现税负减轻的情况。根据上海华燕房盟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税负测算表明,通过“营改增”,该企业获得一定程度的税负减轻,对下游提供可抵扣的增值税发票,自身税负下降的同时,下游企业税负也得到减轻。税负的减轻,使得企业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同时由于可以开出增值税发票,下游企业选择供应商时会有所倾斜,促进结构性减税的实现,也有利于新兴企业的业务增长。

二、“营改增”造成企业纳税风险的原因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一直存在差异,“营改增”后,税法又出现新的问题,虽然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不断出台相关文件进行补充和解释,但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更加复杂,房地产企业必须认真地对改革后的财务、税务知识进行理解、学习掌握和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协调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这无形中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税务风险。

(二)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房地产企业刚刚完成“营改增”,企业内部的风险危机意识不强,大多企业还采取原有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层及执行层纳税观念淡薄,税收遵从意识不强,往往只重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税务风险管理不够重视,从而容易导致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税务风险机构不健全。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或税收管理岗位,有些虽然设置了税收管理岗位,但其职能定位主要是报税,而没有相关税务风险管理职能,在税收管理岗位的人员,一般是财务人员兼任,大部分缺乏必要的税收专业素质。

(四)税务风险内部防控制度不健全。大企业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机制:一是大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涉税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和交流;二是大企业与税务机关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难以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化对大企业的影响;三是大企业没有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对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控制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不能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必须要从大企业的内部管理入手,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防范税务风险。

三、房地产企业“营改增”税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培养财务人员税务风险控制管理意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文化。首先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需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意识和理念。在全企业构建一种税务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使财务人员做到遵纪守法、诚信纳税,使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成效和每个人的直接利益相关,如此便可有效增强企业相关人员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在实务操作中,财务人员要做好以下工作:加强抵扣凭证管理、规范财务核算、防范虚开发票风险、合法开展税收筹划及明确可抵扣及不可抵扣进项税业务等。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体系。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房地产企业应当首先确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目标,在合法性、全面性、配合与监督三原则的指导下,根据行业特征与税收政策,从战略及业务层面识别、分析、评估税务风险,建立完善的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加强动态税务风险评估管理以及加强员工涉税培训,更好地防范、降低、规避税务风险,达到创造企业价值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税务风险管理。

(三)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角度,对其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以解决该企业的税务风险问题。房地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通过事先、事中、事后三大模块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构架出一个完整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在事先预防模块中,需要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树立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三方面;在事中防范模块中,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进行风险识别,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对不同等级的风险点提出风险应对方案;在事后监督与评价模块,通过建立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沟通,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全过程监督与评估,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持续、有效运行。

(四)全面梳理公司业务流程和修订合同的税务风险。与各业务部门进行深入讨论,分析现时的业务流程,识别在采购、销售、发票、会计核算、系统数据传递等流程中潜在的财税风险控制点和控制要素,在风险控制点增加相关风险控制工具,从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财税风险的角度,对业务流程做相应改造。一方面对过渡期合同进行梳理,区分新建、在建、即将完工、已完工等各种完工状态,以选择适用的相关过渡期增值税政策;同时,需要与合同签约方就过渡期合同的交易价格、增值税税负承担主体、发票的开具和取得要求、纳税义务时点等进行协商和重新确认,并签署相关的补充协议来明确上述条款变化。另一方面对现有合同模板进行修订:收集现有的销售合同、租赁合同、采购合同、总包合同等模板,对合同条款根据 “营改增”做出合适的修改,如合同中明确包含增值税的价款,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应税服务的情况下,在合同中分别列示服务内容、不含税价及对应增值税额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铎桦.企业纳税风险的控制与管理[M].西南大学,2012.7.

[2]郑隽晓.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风险识别研究[M].云南财经大学,2015.5.

[3]康h琪.关于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及控制模式分析[J].2016.6.

上一篇:城市建设和管理须尊重自然生态规律 下一篇:宁夏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