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7-29 03:52:39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新了新的教学理念,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去构建一种灵活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课堂活跃起来。然而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低效率”的现象。对于这种“低效率”现象,我们如何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种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对语文新课标教学的基本理念缺乏基础性理解。新课标中提倡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改革的突破口。它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积极和多渠道的探索学习能力,对其能更有效的掌握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在教学中锻炼学生识、写教学被淡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对学生的识、写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学生能认读,不会书写;书写潦草;错别字漫天飞。长时间下来,学生缺少积累,作文语言也就相对的匮乏。

3、教师缺乏正确的教材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错误的认为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是把教材讲解给学生,导致有些老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如何教课。新课标教学要求老师要有正确的教材观,有自己的独特性思维,而不是走老路、按着教材进行“照本宣科”。要想摆脱对教参的依赖性,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推陈出新,灵活变化教学方式,从而使得教学质量“大”起来。。

4、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一些教师的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困难。往往考虑到自身原因而比较片面的从学科到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以至于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素养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课堂低效问题成因分析

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那么,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执教水平,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评价有很大关系。

1、初中语文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淡薄,执教水平不高。有效教学观念仍未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表现在:(1)对学情的了解不够深入。好的教学建立在对学生的状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但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很少对本班的学情进行专门调研,多数教师对同学们的印象多数停留在直观判断或者过去课程学习的印象中,甚至有的教师直到学期课程结束,仍无法叫出全班所有同学的名字,也就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学情(2)时间效率观念淡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原因,很多课堂教学时间被浪费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2、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不突出,“参与”意识低,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部分同学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自我调控能力不强。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决定了学习语文是个慢功和内功,不可能像理科课程可以在短时间内出成绩,而多数学生迫于升学压力的现实,往往急功近利,想在短时间内见效,取得高分,很显然,在语文课程上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于是有的同学不可避免地将时间用到其他如理、化学、数学等见效快的科目上。

3、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不少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已经走出了传统教学中片面地将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的认识误区,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所具有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多重功能,但具体到初中的语文课堂上,由于理念把握存在偏差、片面追求成绩,以及客观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造成高位理念、低位实践的巨大落差。主要表现为缺乏真诚的评价、缺乏宽容的评价和缺乏热情的评价。

三、为了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健康运行,笔者提供了几下参考对策: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改变其以往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当然,转变教学观念并不是说转变就转变的,这期间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学习并明确课程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需,从根本上对教育观念进行转变,树立并实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有一个自我理解能力,以便能更好的讲解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快速、有效的吸收学习目标的本质。为新课标的教学开创一个全新的视野,以求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但是仅仅靠转变教学观念来提高教学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入手,切实有效的、灵活性的对教学的方式进行转变。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促进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逐步的实现学习方式的的变革。教师在通过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关于如何改变学习方式,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1、以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遇到难点,学生可以将自身的学习行为灵活的融入小组或团队的学习中去,展开分工明确的互学习,通过各自对于难点的见解,从而进行学习资源的有效共享。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加强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并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来,如处理自身日常事物的生活实践,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处理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关系等等。

3、注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的途径获得知识与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所在,也发展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关注学科视角。既要把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开来,又要把它同通常意义上的语文学科学习区别开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比,综合性学习具有一定的附着性,它是语文课程中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与通常意义的语文学科学习比较,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更强,它的学习目标具有

综合性,它采用活动的方式,运用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总之,教师要做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要从课程、教材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一次大的变革。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只有努力,才能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玲菊.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1年17期

[2]朱广跃.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东盟博览;2011年04期

上一篇:初中英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下一篇:新时期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