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法院判例看摄影作品的侵权认定

时间:2022-07-29 01:58:51

从美国法院判例看摄影作品的侵权认定

摘要:著作权不保护摄影作品的拍摄对象,只保护其中体现的作者的独创性。涉及摄影作品的侵权时,如何界定摄影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国内法院出现了不同司法实践。本文研究了近期美国的相关案例,并提出应当重新定义我国《著作权法》中摄影作品的定义。

关键词:摄影作品;独创性;保护范围

摄影作品所针对的客体一般是人物、风景等客观存在的事务,直至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缔结的时候才取得了与其他作品同等的法律地位①。我国现已将摄影作品纳入了著作权的保护之中。但侵犯摄影作品著作权的认定问题,仍然存在争议。本文试图以分析美国的近期案例,以探究美国在此问题上的做法。

一、美国对照片版权的侵权的一般认定路径

(一)构成版权侵权的要件包括两层

首先,要能证明权利人对作品拥有合法版权;其次,要能证明该作品被非法抄袭。但是仅仅复制别人的作品不必然构成版权侵权,若要构成侵权,复制品与原作品必须足以构成“实质性相似”。

(二)判断两件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1、须事实上抄袭了权利人的作品

一般来说,证明事实上抄袭了原告作品比较容易,可以通过证明被告有机会接触到原作品并且两作品有相似之处来说明被告事实上抄袭了原作品。

2、被抄袭的作品与原作品的受法律保护的部分据有“实质性相似”

(1).众所周知,版权法保护的是有独创性的表达,其目标是”促进科学与实用技术的进步,有权赋予作者和发明者对其各自的文字作品和发明享有一定期限的专有权②”,鼓励人们对同一主题或思想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观点,版权法保护作者对一种思想的独创性表达,但是也鼓励其他人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自由的构建新的表达。

一副摄影作品中会同时包含有独创性的部分和无独创性的部分,其中只有具有独创性的部分才能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而无独创性的部分则不受法律保护,法律允许模仿、复制作品中无独创性的部分。例如摄影者用照片所记录的东西不受版权法保护,但摄影者“怎样把东西记录”下来则属于版权法保护的范围。因为任何思想、理论和事实在发表的时候就立刻可以被公众自由使用。

因此,判断两作品是否“实质性相似”,就是判断复制品与原作品中有独创性部分是否构成“实质相似”。这与我国的认定标准很是相似即“接触―实质性相似”标准。

二、美国判例对摄影作品“有独创性部分”的划分

划分摄影作品中“有独创性”和“无独创性”部分的意义在于,保障公众能够自由的使用那些构成作品的基础元素。摄影作品的对象往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对某一主题进行拍摄时,作品对这些事物的再现可能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构思,但无论如何照片中的“思想”不应受到法律保护。所以问题就在于如何区分出那些饱含作者构思的部分。正如以为美国法官所言:“摄影师对其拍摄主题的‘构思’(conception)是受版权保护的……‘构思’是‘概念’conncept)的孪生兄弟,都近似于思想。用构思之类的术语来指代所有视觉艺术作品中受保护的这些因素,只是更易于将思想贴上表达的标签罢了”。

如何要对作品进行“解剖”,从作品中将有独创性的部分分离出来。美国2013年1月7日判决的Harney诉Sony Pictures TV案作出了回答。

Harney是一名新闻记者,曾为一对父女拍摄了一张照片,该照片中一个穿着粉色外套的金发小女孩骑在他父亲肩上正从教堂出来。一年后,照片中的父亲因劫持这个小女孩而受到通缉,通缉令上正是这张照片,随后迅速通过媒体广泛传播从而闻名全美。索尼制片公司后来基于这个事件制作了一部用于在电视上播放的影片,并且索尼在影片中使用了一张由索尼公司自己拍摄的与Harney原版照片在姿势和构图上近似的照片,但照片的一些细节有所不同。随后Harney以索尼侵犯其版权为由提讼。

为认定是否侵权,法院划分出索尼公司与Harney的作品受法律保护部分。Harney拍摄的照片中包含很多“事实”部分,此作品的核心元素“女儿骑在父亲肩头”就是属于客观“事实”。因为在照片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劫持事件的表达不是归功于照片本身,而是劫持事件把Harney的照片与绑架事件联系了起来,让照片闻名全美的不是Harney而是绑架。就人物动作来说Harney的作品中“女儿骑在父亲肩膀上”这一姿势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父女一起出游时常常会这样,虽然劫持事件让这对父女家喻户晓,但这并没有增加这一姿势的独创性,因此不属于Harney的独创性表达,不属于法律保护部分③。然而,Harney照片中的蓝天背景、教堂、女儿手中拿的棕枝全日的标志、明亮的色调以及父女图中放置于中心位置的构图、半身照、光线等等,这一系列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从原创性的图景。这是作者根据其拍摄经验所进行的安排足以体现独创性,所以应当属于有独创性部分并受到法律保护④。

可以看出,美国法院借鉴了“场景原则”。由于根据历史事实或者人们的经验、观众的期待、在表达某一主题的时候,有些场景是必须描述的⑤。特定主题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必然的联想到一些构成图片的元素,而这些普遍会联想到的部分就是无独创性的,是不受版权法保护的。比如一想到“夏日摄影”这一主题就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沙滩”“阳光”“冷饮”等等,这些人们必然联想到的对象就是无独创性的部分,然而在拍摄这一主题时摄影者对光照、阴影、镜头、角度、进深、构图等的选择却是有独创性的,摄影师对这些要素的安排直接影响照片的审美。另外,摄影者也可以创造一些场景来拍摄,而不单单是拍现存的东西,这些创造出来的对象也受到版权法保护。

三、我国的对策

虽然,被拍摄的人物、自然景物、已有作品等属于客观存在,不是由作者主观创造出来,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但是,在拍摄照片时,对光影的运用,构图的安排,人物姿势的指导、时机的选择、道具的选择以及拍摄后照片的后期制作全都体现着作者的主观创造,直接决定了摄影作品的独创性。产生摄影作品版权保护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版权法)从书面语言起步并以其为模型,并试图将其他所有事物纳人文字模型之中。”虽然如此,用于界定版权保护的一些概念,如独创性、思想表达原则等,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发展出适用于版权法新领域的具体规则⑥。

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摄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质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此处重点是对摄影作品在技术层面的定义,更强调客观,没有体现出法律保护的对象。这种“客观物体”一词虽然符合著作权法理论,但是过分强调了摄影作品拍摄的对象不受著做权法保护,而容易忽视摄影者在拍摄时做出的一系列安排和光影运用所体现出来的独创性。以至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摄影作品的保护程度出现不同。因此笔者认为针对当前我国划分摄影作品受保护范围的困境,因此,笔者认为,宜考虑将《著作权法》第3条中的“客观”一词去掉。

注解:

①[匈]米哈伊・菲彻尔.版权法与因特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09.744-750

②U.S. Const., art. I,§ 8, cl. 8.

③DONALD A. HARNEY, v. SONY PICTURES TELEVISION, 704 F.3d 173;2013 U.S. App.

④DONALD A. HARNEY, v. SONY PICTURES TELEVISION, 704 F.3d 173;2013 U.S. App.

⑤王迁,知识产权法(第三版),2011.8,P50

⑥梁志文.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及其版权保护[J]. 法学, 2014,(06):32-41

上一篇:古代宗法伦理的发展与对现代法治的影响 下一篇:石家庄智慧旅游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