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与幼儿教育

时间:2022-07-29 12:38:58

浅谈游戏与幼儿教育

摘要:游戏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手段,更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本文主要论述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以及游戏活动这个"助推器"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对激发游戏优势作用、优化教育效果,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教育效果;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70-01

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获得快乐。儿童也能够通过玩练习各种本领,比如折纸、穿珠子、骑车、拼图等等,在游戏中玩,并且越玩越熟练,在游戏中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达到"教与学"相长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游戏是学前儿童交流与交往的媒介与桥梁。在游戏活动中,游戏参与者但凡涉及两个人及以上时,就都会牵扯到交流与交往的问题,也就会产生社会交往的机会。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要就玩什么游戏、怎么玩游戏、有什么规则等进行交流,从而共同完成游戏活动。实际上,这种儿童间的交往活动,就构成了儿童实际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人际关系网络,就能够使儿童学习到与同伴分享、互相谦让、合作协商等人际交往的技能。当然了,在游戏活动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儿童都想玩小熊,而小熊只有一个,这种情况也为幼儿学习与人协商、相互谦让提供了一个好机会,这样的儿童社会往才真实,才更能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2 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理解他人。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以自己的思维、认知来理解周围的人和事,这反映了儿童在社会性认知上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而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关键。在游戏中,由于担当了角色,出于角色的需要,儿童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把自己当作别人来看待,这时他既是"别人",又是自己。在这种自我与角色之间的转换中,儿童学会了发现自我,学会了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从而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发展。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自我意识的发展离不开人我意识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知道别人与自己不同,才能够理解别人,才能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的认知上的偏差,从而帮助学前儿童由以自我为本位的社会认知向以他人为本位的社会认知过渡,并为儿童形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理解他人的健康的自我认知奠定基础。

2.教师要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学会如何做幼儿的游戏伙伴。这样既能取得幼儿的信任,而且孩子们也更愿意与教师亲近,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想法、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告诉教师,有利于教师结合幼儿的个体性格以及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适合他们的游戏内容,使得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第一,要善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各方面先进入角色之中,将游离在角色之外的小朋友吸引过来。

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在游戏能力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尊重并且认可他们的发现,多地鼓励、肯定幼儿的活动,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适时地以角色的身份将其引入游戏之中,以角色的身份、启发性的语言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玩耍、学习。

3.投放适宜的、丰富的游戏材料

开展游戏教学要投放适当的游戏材料,因为其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游戏的开展效果,丰富的游戏材料能使游戏教学事半功倍。但是,游戏材料要保证其安全性,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一定要杜绝用不合格游戏材料给幼儿用。

此外,幼儿材料的投放也要能引导儿童动手或者动脑,让他们从游戏活动中得到体验,提高认知能力。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吃饭有时需要教师喂,不免拿着玩具到处扔,很容易损坏玩具,甚至给其他的小朋友带来伤害。因此,幼儿教师要选择一些半成品的玩具给他们玩耍。对于小朋友来说,有时成品的游戏材料太复杂,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空间,而半成品的材料能让幼儿进行操作与体验,比如,可以让他们在白色的瓶子上画出一些自己想要画的图案等;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废弃的塑料瓶制作成瓶娃娃,然后再指导孩子们拿小黄豆当米饭来喂给娃娃吃;教师自己也可以制作一些玩具娃娃,指导幼儿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等,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肌肉力量,也能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尽管这些小游戏都很简单,大多都是教师创造出来的,但是,有时候则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4.保证合适的游戏时间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很多家长都反映,小孩子都很喜欢做游戏,因此,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游戏教学持肯定支持的态度。但是,游戏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游戏质量。因此,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里去寻找游戏伙伴、选择角色并且计划游戏情节等等。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加强幼儿同伴之间合作的有力保障,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成长。但是,如果游戏时间过短,幼儿不仅玩不出高品质的游戏来,有时候还不得不放弃要玩的游戏内容。经过实践研究表明:游戏时间最好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游戏教学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时间都被白白浪费掉,例如,幼儿在早晨入园以后,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幼儿看书或者呆呆坐着,过渡时间太长,必定会挤占游戏时间。其他时间比如排队、吃饭、说教时间等都比较长,这样也就缩短了幼儿的游戏时间。过短的游戏时间只会让幼儿出现闲散、旁观行为,而游戏时间合理分配,幼儿则不会感到厌烦或者无事可做,游戏也会让幼儿更加沉浸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氛围之中。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尽量保证孩子自由游戏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减少过渡时间的浪费,对每次游戏时间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比如说,有些体育类游戏时间较短,教师一定要灵活掌握。有些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玩的尽兴,因此,教师也要尽量满足幼儿游戏的不同需要。让孩子们都能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然,在幼儿园开展游戏时,游戏的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的,也不是儿童随意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游戏的进展情况进行设置、调整,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幼儿游戏中的"玩伴"、"支持者与引导者",对于一些能力不强的幼儿及时提供援助,让他们自由进行角色转变,鼓励那些水平相当的儿童重组游戏玩伴,并且也要及时鼓励那些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去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大家互帮互助一起游戏。让全体小朋友都能享受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书改;论述幼儿园交际教学[J].亚太教育.2015(10);

[2] 陈宏;幼儿教学研究[J].幼教周刊.2016(10);

[3] 余玲;提升幼儿园教学的措施[J].幼教.2015(10);

[4] 汪万军,刘庚;浅谈信息化环境下的幼儿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7)

上一篇: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分层教学实践 下一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发展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