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农村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时间:2022-07-29 12:18:09

浅谈提高农村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摘 要] 全国中学生中农村学生占了大部分,他们的体质增强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但当前农村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育观念滞后,场地器材匮乏,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体育运动达不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本文提出了如何提高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的一些看法和措施,旨对提高农村体育教学起到点滴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提高;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205-1

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发展滞后,成了学校整体工作的“重灾区”。在大搞体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存在弊端,阻碍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为适应新课程的实施,要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享受良好的体育生活,促进身心健康,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各种方法、方式,纵横于体育课堂内外,让学生热爱体育体验体育生活,吮吸体育文化的精髓。

一、强调智慧与健康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关心体育锻炼

让学生懂得健康与智慧的辩证关系,明确体育锻炼可增进健康,而健康的身体又是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基础条件的道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体育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大脑发育,可使脑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氧气,有助于提高思维力、记忆力,可以提高脑细胞反应速度,有利于发挥脑的潜力。经常运动还可使脑子更清醒,有助于提高大脑对疲劳的耐受力,即促进学习,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人人都渴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聪明的头脑,这一切从何而来,体育锻炼就是基础条件。

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让学生踊跃参与体育课堂

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目的将是欲望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为此我们要在体育课堂上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点燃体育兴趣;加强学习目标的教育,通过培养动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体育兴趣;结合体育教材内容特点,利用竞赛因素引诱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能发现、培养学生兴趣,但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他们的兴趣也时刻在变化,那么要巩固、稳住他们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所以我们光做到激发兴趣、吸引参与是不够的,还必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精心设疑,启发学生参与;信息反馈,强化学生参与;知识迁移,诱导学习参与;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恋恋不舍于体育课堂。

三、树立明星效益,让学生参与体育职业化,超越体育课堂

通过电视、录像、VCD、广播、报刊等媒体向学生开设欣赏课,使学生在欣赏时得到感官上的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把情感和体育情感直接沟通,使得其情操受到陶冶。让学生在媒体中品味体育风尚,与体育明星一同分享体育竞技中的和荣誉。远者渲染体育明星及体育价值,使学生有追求、有梦想,且将自身和体育场景融为一体,置身于热烈的场景当中,沉浸于运动的魅力之中,得到赏心悦目的感受,去发散灵感,渲泄情绪,有强烈致力于体育事业的欲望。近者培育身边的体育尖子,培育一批有体育职业化倾向的倡导者,并付之于荣誉。不但能推出好的专业体育苗子,而且还能带动群体活动的开展,树立体育尖子品牌项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初级体育职业化得到推广。

四、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要结合自身,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规范要求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体育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堂教学中;要结合突出事件,历届体育盛会,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竞赛中;要结合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精神,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群体活动中。下意识开展德育教育,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为树立良好集体意识、净化自身心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借助家长的鼓励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现在是高科技新时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标准,单凭学生的兴趣、刻苦训练和老师的挖空心思的钻研是不够的,这对现代体育来说是远远达不到目的的,还只局限于纸上谈兵和放羊式实践。要真正做到师生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必须有家长的鼓励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让学生拥有多一点时空和运动器械,用自己的汗水来弘扬体育精神,焕发体育风尚,潜移默化中让体育运动逐步演变成体育生活。

同学们若能在体育生活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拾取生命的价值和正确的世界观,他们就能纵横于社会、纵横于世界,活跃于现实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使他们身体好、品德好、身心都健康,才能更好的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1]徐和庆.兴趣对学校体育长期效果的影响[J].哈尔滨体院学报,1988,(2):22―26.

[2]詹兴斗.高中生上体育课的心理研究[A].见: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论文集[C].1984.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祝汉文.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詹光彬(1971-),男,汉族,重庆江津人,重庆市江津几江中学体育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上一篇:碰撞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解析 下一篇:浅议新课程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