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28 10:20:00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传统中药疗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9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传统的中药治疗方案,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西药治疗方案,并分别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幽门螺旋杆菌转阴情况。结果:治疗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痊愈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08%和93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333%和7083%,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药;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90-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hicgtritis,CAG)属于消化系统疑难病症之一,其往往以胃黏膜所固有的腺体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并常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并发症[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情易反复发作,且病程迁延不愈,一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胃癌,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2]。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本研究积极探讨了传统中药疗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通过对我国传统中药方剂的挖掘和研究,而使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领域实现新的突破,现将临床研究结果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9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4835±867)岁;病程为1~18年,平均病程为(374±152)年。全部患者的胃镜及胃黏膜组织检查结果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彻底排除心、肺、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以及合并胃黏膜存在重度异性增生或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并且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其两组患者比较均未呈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治疗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传统的中药治疗方案,具体给药方法和给药剂量:方剂组成包括党参2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煅乌贼骨1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黄连6g,甘草6g,干姜5g。其中腹痛者加田七粉3g;腹胀者加延胡索10g,佛手10g,砂仁6g;便溏者加薏苡仁30g;泛酸者加瓦楞子30g,白及10g,参术10g。将诸味中药水煎取汁至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天1剂,1个月为一个疗程。而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则采用西药治疗方案,具体给药方法和给药剂量:维酶素片(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4726)08g,每天3次,分别于早、中、晚餐后用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临床主管医生可根据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的实际变化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具体的给药剂量和用药疗程,三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

13评价指标分别比较和分析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幽门螺旋杆菌转阴情况。其中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②显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两度;③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一半以上,炎症有所减轻,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一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④无效:经治疗后患者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为临床痊愈和显效及有效之和。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 0软件对本次临床研究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组与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的比较治疗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08%和93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333%和7083%,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组与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的比较干预前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43例,对照组螺杆菌感染患者41例。干预后治疗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122%,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属于多致病因素性疾病,也是胃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3]。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4]。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食欲减退,嗳气,泛酸、嘈杂等。目前,所采用的西药疗法往往无法改变胃黏膜细胞异性增生及上皮肠腺化生与腺体萎缩的一系列相关症状,在某种意义上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治疗效果[5]。因此,积极挖掘传统的中药经典方剂已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治愈的重中之重。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对属于中医学理论中“痞满”、“胃脘痛”等范畴[6]。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内伤是其主要病因,而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湿邪中阻,久而生热,湿热胶滞之邪内蕴以致阴阳失调,清浊混淆则是其具体的病机,故应以辛开苦降,益脾健胃为其主要治则[7]。本研究中所用中药方剂主要由党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煅乌贼骨,半夏,黄芩,枳实,黄连,甘草,干姜组成,其中党参与甘草能健脾益气,调胃和中;蒲公英、黄连、黄芩苦寒,能清热解毒,祛邪止痛;白花蛇舌草能清热解毒、消痛散结;煅乌贼骨制酸,敛疡;半夏与干姜能温中散寒,祛积除痞;枳实可破气消滞,以上诸药合用能使胃气得复,湿热得化,瘀滞得消,最终恢复其和降之权。

本研究特对我院所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了中、西药疗法的临床治疗,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应用传统中药疗法患者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08%和9375%,均显著高于应用西药疗法患者的3333%和7083%;与此同时,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8837%,明显高于应用西药疗法患者的5122%。由此可见,传统中药疗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比西药疗法更具优势,适宜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第1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62

[2] 姜伟昌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体会[J] 吉林医学,2012,33(30):6575-6576

[3] 徐升,刘敏琪 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6):495-496

[4] 英林,张炜,杜蕴珉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 中外医疗,2011,30(1):192-193

[5] 张军城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62 例临床观察[J] 社区医学杂志,2010,8(22):49-50

[6] 王凤云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体会[J] 中医学报,2010,25(3):522-523

[7] 胡克晋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4):45-46

上一篇: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12例 下一篇:浅谈我国现代建筑节能设计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