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手背与腕部的角度经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成功率的探讨

时间:2022-07-28 08:58:19

【前言】改变手背与腕部的角度经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成功率的探讨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2.1用物准备:采用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动脉采血针3ml/支(包装内有胶塞一个、采血针内含有肝素钠),脉枕一个(直径10cm、长为20cm),无菌注射盘一个(内有皮肤手消毒液一瓶、棉签一包)。 1.2.2操作方法:穿刺时患者根据病情取平卧位或半坐卧位。常...

改变手背与腕部的角度经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成功率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72-01

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已普遍运用于临床,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常用的采血部位有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1]。因桡动脉在前臂下段,只遮以皮肤和筋膜,较表浅,易于触摸,穿刺后易于压迫和防止血肿形成,患者易于接受。但是由于呼吸科的患者以中老年为主,患者的血管条件、采集方法和技术等原因,采血成功率不是很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误了诊断和治疗。为了较少患者穿刺过程中的痛苦,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我科从2010年8-12月开始探索改变手背腕部角度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现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呼吸科2010年8-12月住院患者中选取120例(意识清仍能合作者),男58例,女62例,年龄48-85岁,平均64.2岁。其中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4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1例,间质性肺疾病14例,支气管哮喘12例,需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患者11例,肺感染9例。根据入院先后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种和桡动脉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用物准备:采用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动脉采血针3ml/支(包装内有胶塞一个、采血针内含有肝素钠),脉枕一个(直径10cm、长为20cm),无菌注射盘一个(内有皮肤手消毒液一瓶、棉签一包)。

1.2.2操作方法:穿刺时患者根据病情取平卧位或半坐卧位。常规组:将上臂伸直,手心向上,手背伸直。在前臂下1/3处,桡侧腕屈肌腱予挠骨茎骨之间[2],桡动脉波动最明显的部位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并固定欲穿刺的动脉,右手持动脉采血针以90°角在左手食指与中指中间进行穿刺,见血液回至血气针所需血量时,迅速拔针,同时用无菌棉签加压止血10分钟,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刺入软胶塞中,以隔绝空气,并轻轻搓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钠充分混均,立即送检。观察组:将脉枕放置在患者的手腕下方,手臂伸直,略向外展,手指掌面向下压,使手掌背曲呈反弓状,手背与腕部呈40-70°角,使腕部皮肤绷紧,固定并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进行触摸,中指稍用力按压至脉搏搏动极弱或消失,食指轻微固定,右手持一次性动脉采血针,使针头斜面向上,向心方向,在左手食指上方搏动点以20-40°角进针,见回血后左手中指不放松,右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动脉采血针,其他操作程序同常规组。

2.结果

两组桡动脉穿刺情况比较见表1。常规组与观察组成功率比较P

表1 两组桡动脉穿刺情况比较 例数(%)

3.讨论

血气分析采集已成为呼吸科急、重症患者的一项常规操作。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患者有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可靠方法。对指导氧疗和调整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桡动脉表浅,易触摸,便于操作,使桡动脉穿刺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常规方法穿刺时,患者手臂自然放平,由于中老年患者的动脉硬化及皮肤松弛、喘息、情绪紧张、血管痉挛易滑动。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需触摸桡动脉搏动,无法绷紧皮肤,进针时患者疼痛明显,有的患者因无法耐受,甚至拒绝穿刺,这样穿刺率不是很高。而观察组采用了将患者的手臂伸直,略向外展,手指掌面向下压,使手掌背曲呈反弓状,手背与腕部呈40-70°角,使手腕部皮肤绷紧,桡动脉血管相对固定,增加了穿刺部位的血管内压力,穿刺时血管不易滑动,回血量及速度较常规组采集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观察组操作方法由于改变了患者手腕部位,克服了左手不能绷紧皮肤和很好固定桡动脉的弊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明显低于常规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德凤.纵向挤压肱动脉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护理学杂志,2009,24(11):52

[2] 吕立珍.经股动脉与挠动脉采血的对比研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0(12B):42-4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QT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