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治

时间:2022-07-28 08:33:17

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治

摘 要 血栓栓塞常见于下肢静脉,其预后可以是血栓完全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也可以是因血栓引起肺栓塞而死亡。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包括因静脉压力过高所导致的下肢疼痛、肿胀、色素沉着、皮炎、溃疡、静脉性坏疽和脂性硬皮病。目前尚无1项理想检查能提供下肢深静脉血栓特异性诊断,通常需做几种检查。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 预防治

下肢深静脉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下肢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血栓),临床比较常见,是骨科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危险性大,目前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现就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病因、表现、诊断和内、外科治疗方法综述介绍,以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进一步认识其发病特点,从而能够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DVT的发病机制

19世纪中叶(1846年~1856年),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因素,即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外伤和术后及一些遗传或获得因素均可致高凝状态,肢体长时间处于被动,术后疼痛或麻醉作用,局部肿胀。肢体活动减少,进一步使静脉血流减慢或瘀滞,手术操作或原发创伤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且可激活一些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使其附着于血管损伤处,加上失血引起的抗凝血酶Ⅲ和内生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液又处于相对高凝状态,三者互相影响,最终形成血栓[1]。血栓类型及好发部位:根据血栓部位分三型,中央型指髂股静脉血栓;周围型指股静脉、静脉、胫后静脉及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混合型指中央、周围合并型。而好发肢体则是以左侧为多见,左右侧之比约为3.4∶1,这是因为左侧髂静脉受到腹主动脉分叉、左侧髂动脉以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

临床表现

DVT形成后是否出现症状取决于血栓的范围、伴随静脉的数量、静脉堵塞程度和炎症反应大小。此外,还与对血栓耐受性有关[2]。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胀是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三大症状,根据下肢肿胀的平面可初步估计静脉血栓的上界,一般小腿中部以下水肿病变在静脉,膝以下水肿疼痛为股浅静脉,大腿中部以下水肿为股静脉,臀部以下水肿为髂总静脉,双下肢水肿为下腔静脉疼痛多为坠痛或钝痛,浅静脉曲张多为慢性侧支循环建立的表现,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人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对照,比较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之差,达到1cm则有临床意义[3]。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将足背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栓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胀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使浅静脉曲胀。

诊 断

下肢DVT的典型表现为小腿不适、水肿、静脉扩张和Homans征阳性。但实际上有典型表现的不足1/3。若下肢有创伤则会掩盖血栓的表现。50%~80%的DVT无典型临床表现,易于漏诊[4]。为了确定诊断,明确病变范围,可选用一些辅助检查。①下肢静脉造影术:此项技术使下肢静脉直接显影,可以有效地判断有无血栓及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被公认为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标准”,但其有创性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目前多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以减少不良反应,现被双功彩超所替代,其使用率仅占20%[5]。②二维超声检查:a.二维超声:可见病变段深静脉内径不同程度增宽、波动感消失及受压后不变形,若发现管腔内部实性、泥沙样回声,可进一步确立诊断[6,7]。它能对大多数腹股沟韧带以下的低位下肢静脉血栓做出正确诊断;b.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无创、实时、动态、重复性好等优点,又是动态了解活体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快速、准确的首选方法而备受人们关注。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其对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显示了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它不但可以显示血流状况,还可以观察血管的结构,显示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和回声特征,而成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和主要方法[8]。据报道,国内外文献报道多功能彩超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敏感度>93%,特异度100%,准确度>90%[9,10]。能及时掌握下肢深静脉结构、静脉腔内血流状态和深静脉、浅静脉瓣功能情况。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2周后血栓开始机化,血栓一般不会再脱落,3周以后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就大大降低了。所以早期准确诊断和预防性的早期治疗对血栓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③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研究表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也是DVT筛查的有效手段,D-二聚体是一种交联纤维的降解产物,由新鲜血栓的纤维片段降解产生。FrieraReyes等[11]认为,血浆D-二聚体

预 防

健康教育: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索和常见症状,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护士。对高危和极高危人群要进行重点观察,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患者主诉站立后有下肢沉重、肿痛感,须警惕有DVT发生可能,注意观察双下肢有无皮肤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肌肉有深压痛,测量双侧周径差大于0.5cm,及时通知主管医师。另外,1次/日小腿腓肠肌的扪诊检查,如有压痛,可做腓肠肌局部压痛(Homan)试验,阳性者提示腓肠肌静脉血栓形成[13]。

物理预防:主要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机械压迫等方法改变肢体血流瘀滞状态。①抬高患肢(筋膜室综合征除外):穿着弹力袜,避免窝部垫枕,加强主、被动等长、等张功能锻炼,发挥肌泵作用,以利静脉回流。②周期性充气压力(空气压力仪):是1种序贯地从踝、小腿至大腿加压的装置,通过周期性加压、减压的机械作用,加速下肢静脉回流,促进瘀血静脉排空,同时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粘附;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刺激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栓形成[14]。术后立即开始,第1天持续应用十分重要,之后可以间断使用,每天6~8小时。③分级加压弹力袜:注意合适大小和穿着方式,正确测量患者的下肢周径,每日检查适合程度,以判断下肢周径的改变,不要向下翻折,每日脱下时间不超过30分钟,确保足趾活动自如。禁忌证:严重大腿水肿、肺水肿、严重外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严重的大腿变形性皮炎。④持续被动活动(CPM):可促进血液组织回流,增加局部血液循环。Fuchs等[15]对227例患者配合应用CPM锻炼,发现其DVT发病率明显下降。⑤选用硬外麻醉:应用硬外麻醉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可能是因为硬外麻醉小影响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而且在术中及术后增加了下肢血流,使静脉血流瘀滞减少而降低DVT的发生率。⑥低分子肝索(LMWH):能与ATⅢ结合并增强其阻断凝血因子Ⅱa、Xa、Ⅸa的作用。术后6~8小时开始应用,每天1次,每次4000U,皮下注射,7~10天。⑦中医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是遵循“活血祛瘀”的原则组方,药效机制主要集中在促进血液循环,重组破损的循环体系,改善微循环,具有抗炎、扩血管、耐缺氧作用。

治 疗

治疗DVT的目标是防止血栓延伸,减少肺栓塞危险,促进血栓分解,保存静脉瓣功能,减少肢体肿胀,消除疼痛和防止复发。①非手术方法:适用于周围型及超过3天的中央型和混合型。a.溶栓疗法:通常采用尿激酶、链激酶和纤维蛋白溶酶。链激酶:成人首次剂量为50万U,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疗程一般3~5天,用药期间监测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正常值为15秒左右,使之控制在正常值的2~3倍。纤维蛋白原正常2~4g/L,不宜低于0.5~1g/L。尿激酶:一般3万~5万U/次,2~3次/日,若纤维蛋白原低于2g/L,需暂停用药1次,可持续应用7~10 天。纤维蛋白溶酶首次为5万~15万U,静脉注射,以后每隔8~12小时注射5万U,共7天。b.抗凝疗法:常作为溶栓疗法与手术取栓术的后续治疗。肝素成人1~1.5mg/kg,每4~6小时注射1次,并监测凝血时间及时调整剂量。c.祛聚疗法:临床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等。d.中药:可用消栓通脉汤(丹参、川芎、当归、三棱、牛膝、水蛭、土鳖虫、穿山甲)加减。②手术:罕见使用,病期在3天以内的中央型和混合型,可切开静脉壁自接取栓。③预后:DVT一旦形成,危害较大,轻者造成下肢肿胀、疼痛,重者下肢溃烂、坏死。尽管DVT已经系统治疗,但5年内发生血栓的患肢仍然可能并发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可达15%,以疼痛、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和下肢肿胀为主要特征,有时可发生静脉溃疡[16]。

参考文献

1 孙秀芳,郑战营,等.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治.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3):137-138.

2 卢伟杰,白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医师进修杂志,2005,28:6-7.

3 王乐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中华骨科杂志,2005,25(7):419.

4 周志道.创伤与静脉血栓栓塞.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1):877.

5 缪国勇,顾强.非离子型造影剂在下肢静脉造影中的应用.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8):720-722.

6 陈水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0,2(3):169-170.

7 普素,那桂萍,王晓琴,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研究.河北医药,2005,27(3):194-195.

8 芦桂林,郭坤霞,刘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5):349.

9 黄朴中,李焱,王晓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疾病.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10(3):28.

10 查长松,赵玉华,林荣利,等.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不同对比方法的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7):53.

11 Friera Reyes A,caballero P,Ruiz-Gimenez N,et al.Usefulness of LEISA determination of D-dimer levels for diagnosing pulmonary embolism in an emergency room.Arch Bronconeumol,2005,41(9):499-504.

12 孙葵葵,王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4,19(3):22.

13 谈晓芳,徐群.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12-618.

14 徐刚,潘志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预防.国际骨科学杂志,2006,27(1):45.

15 李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5, 25(12):741.

16 沈骏,蒋土,张先龙,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中期随访研究.中华伤骨科杂志,2006,8(7):641.

上一篇:心房颤动治疗的思路及策略 下一篇:合同制护士管理的难度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