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范文

时间:2023-12-06 02:37:57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篇1

一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7个,男56例,女3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岁,左下肢58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4例;手术后27例,产后18例,外伤后21例,长期卧床16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色加深,皮温偏高,浅静脉扩张。均经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均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综合治疗。

2、给药方法:尿激酶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200ml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持续20小时匀速输入,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5~10cm处[1],每2小时放松10~15分钟;低分子肝素钠0.4ml经腹壁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7天。经外周血管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0~15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改用口服华伐令抗凝3个月。

3、结果:患肢经溶栓、抗凝、去聚等综和治疗后水肿,疼痛明显好转至消褪,皮肤色泽恢复正常。

未发生肺栓塞,有一例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出院前均经复查血管彩超检查。血栓消失、血管完全再通78例,血栓部分消失、血管部分再通9例。均佩带循序减压弹袜出院。

二 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有的患者顾虑重重,过度焦虑;有的则表现为无所谓,不能正确的对待治疗。此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的信心。让患者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和护理知识,使病人和家属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体位护理: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在床上大小便,禁止热敷、按摩、推拿患肢,以免血栓脱落[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微屈,膝下垫宽大软枕。10~14天后可逐步下床活动。不宜进行剧烈活动或患肢牵拉伸展运动,防止血管损伤,导致疾病复发。可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病情观察:(1)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2)每日定时、定位测量患肢肢体的周径。我科选用髌骨中点上下各15cm处测量并做记录。第一次应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并沿测量的部位作一记号。以后的测量均从第一次作记号处测量以减少误差。记录下每次测量的结果,了解患肢肿胀变化情况。(3)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3]。应高度警惕。如病人出现胸痛、胸闷、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报告医生,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严密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况。并每周监测大便潜血,防止消化道出血。在本组治疗的87例患者中有一例在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的第五天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

4、用药护理:(1)遵医嘱准确、按时用药,现配现用。(2)输尿激酶采用小号头皮针穿刺,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分钟。(3)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4)遵医嘱每周定时监测出凝血功能。

5、健康指导:(1)合理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引起腹压增高影响血液回流。(2)适当锻炼,急性期后宜适当锻炼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血粘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体位,防止血栓再复发。(3)保护患肢,避免受伤和寒冷刺激。(4)绝对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5)指导正确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避免穿紧身衣裤或吊带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6)作好出院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用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情况,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出院后3~6月到门诊复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就诊。

参 考 文 献

[1]王新平.局部静滴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251(7).

下肢深静脉血栓篇2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临床意义

作者单位:471000河南省洛阳电力医院

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一种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其容易出现肺栓塞而诱发死亡。因此对该疾病展开及时诊断,实现早确诊、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效果比较理想,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率得以显著提高[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彩超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洛阳电力医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展开了彩超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患者,抽取其中的56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37例,女19例,年龄21~79岁,平均(517±134)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肿痛症状,其中37例为术后患者。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研究对象展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针对检查结果和超声表现展开回顾性分析,评价分析彩超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

122检查方法

检查所用仪器为本院现有的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9 MHz。在检查时要求患者取仰卧位,保证下肢伸展,扫描范围:由腹股沟开始由近及远进行扫查,扫描顺序为为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小腿肌间静脉。在检查时首先经二维超声对血管壁情况以及腔内是否存在异常回声进行观察,而后采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并经脉冲多普勒对血流与频谱进行观察。

2结果

21诊断结果

经统计,本组56例患者经彩超检查均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左下肢静脉血栓者31例(5536%),右下肢19例(3393%),双下肢6例(1071%)。56例患者确诊为急性血栓者38例(6786%),亚急性或者是慢性血栓者18例(3214%)。

22声像图表现

38例急性血栓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形成血栓部位的血管同健侧同段静脉比较发生明显增宽,然血管壁相对规整、清晰,血栓回声较均匀,管腔内存在完全或者是部分阻塞,在阻塞部位以下官腔内能够发现泥沙样血流回声,经探头加压刺激血管未发生明显变形。在发生完全阻塞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发现无法探及到血流信号,若是发生部分阻塞,可发现细窄的血流;18例亚急性或慢性血栓者的声像图表现为:血管经正常或变细,管壁相对模糊,呈现不规则弥漫性增厚。血栓呈现中等或高回声,也有部分呈现混合性高低回声。经机化后再通患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够探及到沿血管边缘或者是中心分布的彩色血流,血栓部位以下的侧枝循环开放,血流明显增加。

3讨论

研究发现,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患肢胀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然而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诸多疾病均同其有相似的表现,很容易同外伤血肿、腘窝囊肿破裂流入小腿肌间相混淆。同时也有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无临床表现,因此针对较为困难,漏诊率较高。此时影像学检查为诊断的主要手段,然X线血管造影检查属有创检查,患者耐受性低,而超声检查则可视为最佳的无创诊断手段[2]。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等优势,能够对患者血管腔内血栓是否发生飘动进行实时动态观察。近几年超声诊断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率得以显著升高。曾有学者指出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敏感性可达95%,并且对膝上段的血栓检出率高达100%[3]。由此可知,能够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X线静脉造影予以替代,成为一种诊断静脉血栓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检查手段。

本次研究中对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56例患者均经彩超检查得到确诊,其中左下肢静脉血栓占5536%,右下肢血栓者占3393%,双下肢血栓占1071%。可见左侧发病率较右侧高。56例患者中属于急性血栓者占6786%,亚急性或者是慢性血栓者占3214%。急性血栓发病率较亚急性或慢性高。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发现,急性期患者静脉内血栓完全阻塞无明显彩色血流信号,而亚急性或慢性其患者腔内可见彩色充盈缺损,再通者可发现周边或者中央血流信号,并呈现出不连续的细束状。可见急性与亚急性或慢性血栓患者的声像图具有典型特征,能够为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属于无创性检查,其在诊断中具有显著的简便、安全、实时、准确以及迅速等优势,能够展开重复多次检查,对下肢静脉的解剖结果能够清晰显示,并且可以提供较为清晰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对血栓形成的急慢性期以及再通后展开连续观察,可从官腔径线、血栓回声、官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等几个方面对急性期和亚急性或慢性其进行鉴别,能够为临床诊断、疗效评价以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大志.D二聚体检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2):138.

[2]任聃.CDF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评价不同节段下肢DVT的诊断价值.中华超声医学杂志,2009,2(2):146148.

下肢深静脉血栓篇3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

【中图分类号】R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33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肺栓塞和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文献报道,美国每年有近50万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近10%发展成致命肺栓塞,其余多数病例发展成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采用介入溶栓联合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7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共110例,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45-80岁,平均68岁,病程10h-11d,平均3.8d,全部病例均经彩超或血管造影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2方法

1.2.1滤器置入:本组70例在确诊后24h内行急诊介入治疗,溶栓前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全部放置在肾静脉下方腔静脉内滤器置入后就开始取栓和溶栓治疗。

1.2.2血栓清除及血管腔内成形:经健侧股静脉置入5F导管鞘,肝素水冲洗后,沿导管鞘送入导丝导管至患侧髂静脉、股静脉,导丝导管配合前进探路,了解血栓软硬程度和血管开通的可能性,设法将导丝通过血栓段静脉,导管跟进,逐级扩张,通过导管抽吸,尽量多抽吸血栓,术中一次给予肝素5000单位,1万U每分钟注入尿激酶50-100万U,使新鲜血栓溶解,或使血栓疏松易于清除的目的,经上述治疗后仍不能恢复血流,留置有侧孔的溶栓导管,用于残留血栓的溶栓治疗。

1.2.3单纯局部溶栓治疗:一般治疗:①主要为卧床患肢制动抬高30度,DVT发病初期栓子极易脱落,为防止肺栓塞,需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勿挤压,切忌做热敷,不可按摩或做运动,患肢抬高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疼痛。治疗10天左右开始穿弹力袜下床活动。②溶栓:经足背浅静脉,静脉滴注尿激酶20万单位一日两次,在踝关节上方及大腿中部各扎一止血带,用药5天。③抗凝:低分子肝素5000单位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同时口服华法林3mg一日一次,通过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华法林剂量,通常情况下应维持INR2-2.5,华法林达到治疗要求后,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口服华法林半年以上。

1.2.4疗效判定:治愈:患肢疼痛肿胀症状消失,与健侧肢体比较周径(以髌骨正中为中心,膝上20CM,膝下15CM)差均<1C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主干完全通畅;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久立后下肢肿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主干完全通畅;有效:症状有一定程度减轻,但有轻度后遗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阻塞无变化;无效:治疗前后比较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示深静脉阻塞无变化。

2 结果

70例接受介入治疗,治愈48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有效率100%。40例行单纯局部溶栓治疗,5例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有效率70%。

3 讨论

3.1 经典Virchow理论认为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异常及血管损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三个危险因素。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为PE。90%-95%的肺栓子源于DVT[1],其中90%源于LEDVT。IVCF植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可使PE发生率、致命性PE发生率控制在0-6%和0.7-4.0%[2]。Suresh等[3]报道早期综合性介入治疗可大大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用量。本组7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早期综合性介入治疗结果也显示疗效明显优于全身静脉溶栓及单纯局部溶栓,住院时间也大为缩短。

3.2 治疗急性LEDVT应首选机械性血栓碎吸,迅速清除血栓,恢复血管再通,缩短病程,防止CVI的发生,本研究采用简单、经济的机械性血栓清除方法,效果良好。局部溶栓前,运用导丝导管配合行机械性血栓碎吸术,Kwak等[4]研究表明局部机械性血栓切除联合置管溶栓可减少溶栓药物用量及置管溶栓时间。介入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应用,因有血管造影影像参考,配合合理的下腔静脉滤器应用,风险低疗效好,值得推广。目前导管直接溶栓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急性DVT的重要手段[5]。

3.3 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适应症

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或肺动脉栓塞时,使用抗凝剂有禁忌者。②反复出现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肺动脉栓塞。③大面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使用抗凝剂和溶栓药的同时应安放滤器。④使用抗凝剂和溶栓药无效者。文献报道IVCF的使用使肺栓塞率由60-70%下降到0.9-5%。对于采用接触性溶栓或机械性开通治疗DVT的患者是否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问题仍存在分歧[6],尚无统一规范。鉴于在介入干预治疗DVT的过程中,血栓脱落造成PE的危险明显增加,多数学者认为在治疗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必要的[7]。

3.4 并发症及预防

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对于肺动脉栓塞,传统的治疗是应用肝素进行全身抗凝。据报道,全身抗凝有3%-20%的病人再次发生肺动脉栓塞,而抗凝治疗本身也有26%的并发症,其中5%-12%是致命性的【8,9】。IVCF可以挡住较大的脱落栓子,使之不能进入肺动脉引起致命的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成为普遍接受的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方法。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总之,早期下肢深静脉介入溶栓治疗,同时用滤器预防PE,是保证疗效和增加其安全性的最佳方式。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DVT是一种疗效明显,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10]。

参考文献:

[1] Girard P,Tardy B,Decousus I,et a1.Inferior vena cava interruption:how and when? Annu Rev Med,2000,51(1):1—15.

[2] Greenfild LJ,Proctor MC.Recurrent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vena cava filters.Vasc Surg,2001.33(3):510—514.

[3] Suresh V,Thomas M V,Gregorio A S,et al. 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olysis and early stent placement for iliofemoral deep vein thrombosis[J].JVIR,2004,15:565 - 574

[4] Kwak HS,Han YM.Lee YS,et a1.Stems in common iliac vein obstruction with acute ipsilate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early and late results.Vasc Interv Radiol,2005,16(6):815—822.

[5] 黄晓钟,梁卫,叶猛,等.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17(1):11—14.

[6] Protack CD, Bakken AM,Patel N,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ithout prophylactic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J].J Vasc Surg, 2007,45:992.

[7] Zhang XT,Liu J,Shao HB,The retrievable Opt Ease filter in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J].Clin J Interv Imaging Ther,2007,4:392.

[8] Chau KY,Yue ST,Wong MP.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necropsy incidence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in Hong Kong[J].J Clin Pathol, 1995,48(6)578.

[9] 顾建平,范春瑛,何旭,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0,9(4):206.

下肢深静脉血栓篇4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0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并不少见,其后遗症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尤其困难,并有并发肺栓塞的危险,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1997年以来本院采用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9例,现将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0.4±6.9)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下肢37例,右下肢2例;发病时间15 h~7 d,平均72 h。主要表现:患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股内侧压痛、浅静脉曲张、发绀,其中足背动脉搏动消失6例,股动脉搏动消失1例,小腿皮肤水疱2例。临床分型:中央型11例,混合型28例,均为完全闭塞型。

1.2 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30例,连续硬膜外麻醉7例,局部麻醉2例。股部纵切口,切开股总静脉,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栓用自远而近的手法驱出。发病时间>72 h的,以6 F或7 F Fogarty导管取出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血栓,见血液喷出后,经置入股浅静脉的导管用肝素盐水冲洗,再注入尿激酶,静脉切口远端阻断,助手持续按压腹部脐周,髂外、髂总静脉内血栓用Fogarty导管取出,置入导管20~25 cm,在导管内注入2.5 ml盐水,回拉20~18 cm处遇到阻力后,球囊放水以便通过狭窄处,再注入水,将血栓取出;再置入球囊扩张管,在狭窄处扩张2~3次,见血液涌出,阻断切口近端,远端阻断解除,放出积血及残留血栓屑,排气,缝合静脉切口,留置多孔胶管作术后刀口引流。手术结束时用弹力绷带顺序包扎患肢,从足背到大腿根部。术后继续溶栓,静脉注射尿激酶5 d后,改口服华法林抗凝2个月以上,出院后穿专用弹力袜半年以上。3例患者术后效果不佳,于3 d后再次取栓并行髂静脉人工血管移植术。

2 结果

全组病例在取栓术后1~4 d肿胀开始消退,2~3周出院。根据出院时肢体肿胀和疼痛减轻程度评定:①痊愈:肢体肿胀消退,活动后无下肢疼痛,共12例;②显效:肢体肿胀明显减轻,活动后小腿稍有肿胀,共23例;③无效:肢体肿胀与术前相同,活动后肿胀加重,下肢青紫,共4例。

术后39例均得到随防,随访6个月~3年,平均1.7年。在随防期间,肿胀完全消失26例;在活动时有轻度的内踝肿胀11例,夜间休息后消失,不影响正常工作;2例仍有小腿轻度肿胀,但较出院时明显减轻。39例均未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和小腿部溃疡。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效果的比较,在过去一段时同内曾有过争议,认为手术取栓和溶栓的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即使是手术也只能对股青肿或股白肿者适应,其他类型可通过非手术溶栓解决[2]。但近年来由于手术方法和诊断技术的改进,认为取栓术比单纯溶栓治疗有明显的优点[3]:首先,手术治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静脉通畅问题,减少卧床时间。其次,溶栓治疗不能改善远期结果,特别是骼-股静脉被血栓阻塞者,再通率极低,一般仅为1%~2%。对于骼-股静脉以下部位血栓仍有50%将遗留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征,溶栓疗法的治愈率只有40%,而手术治疗的治愈率为75%。另外,溶栓治疗的费用不比手术者少,易引起出血。

手术注意事项:选择全麻较宜,如果患者于7 d内未用抗凝剂,也可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由于组织肿胀,局麻有时不能达到满意效果,但是,对不宜全麻或有连续硬膜外麻醉禁忌证者,局麻仍是一种可选择的麻醉方法。一般取腹股沟纵切口,经股总静脉切开,用6 F或7 F取栓导管取出髂静脉血栓,可配合大弯血管钳伸入髂静脉轻柔钳出机化的血栓。本组病例在取栓手术中大部分患者导管在股总静脉近段18~20 cm处时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作者体会,髂静脉倒血与否不能作为髂静脉血栓取净的标志,根据取出血栓的量及球囊回拉顺畅情况即可认为血栓已取尽。

[参考文献]

[1]董国祥.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210-211.

[2]杨明,吴允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治疗[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26(2):185-186.

[3]杨星奎,尚德山,卢强,等.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6):16-19.

下肢深静脉血栓篇5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DTV)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多由于年老体弱、久病卧床不起、手术外伤等引起。主要表现为患肢软组织张力增高、肿胀痛、行走时疼痛加重。严重时可引起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及栓子脱落致肺栓塞。下肢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2年10月,共收治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在成功置入深静脉滤器后,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例下肢DVT患者均经多普勒超声及下肢深静脉造影证实,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9-72岁,平均51岁。病变位于右下肢8例,左下肢10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使患者能倾诉自已的焦虑。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帮助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饮食护理控制体重减少动特脂肪的摄入、低盐高营养易消化食物、戒烟戒酒。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患肢皮肢避免受损、外伤。鞋袜、衣服宽松并注意保暖[1]。

2.1.3患肢护理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侧肢体30度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疼痛,保证患者舒适,同时注意皮肤清洁、避免热敷或擦伤,切忌用手按摩患肢,避免频繁的翻身和深呼吸、咳嗽,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用药的副反应。每日测量、记录患肢周径的变化,协助判断疗效。

2.1.4术前病情观察每班护士都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和咯血等症状,注意有无早期肺栓塞的表现。

2.2术后护理

2.2.1手术部位护理患者术后平卧24h,伤口用500g小沙袋加压8-12h压迫止血,防止血肿形成。

2.2.2穿刺点及滤器的护理由于大量使用肝素、尿激酶等药物,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敷料有无渗血,给予加压包扎。更换敷科时应防止滤器导管脱出。

2.2.3患肢的观察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色泽、微循环、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时了解患者肿胀消退情况。

2.2.4并发症的观察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血栓形成、空气栓塞、肺栓塞、感染和导管所致血栓脱落、腔静脉阻塞或穿孔等。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患者有胸闷、胸痛、憋气和呼吸困难以及咳嗽、咳血、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时应考虑并发肺动脉栓塞可能,应立即将患者平卧,避免搬动,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告知医生并配合积极抢救。

2.2.5保持大便通畅术后可适当下床活动,因穿刺处易继发新的血栓形成。应给予下肢按摩、肢体主动活动,鼓励患者使肢体屈伸、以防血栓形成。

2.3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负重劳动,避免久站、久坐、活动时穿弹力袜;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并定期复查血常规,注意观察是否有皮下出血,鼻腔出血倾向,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2];一般指导:避免擦伤皮肤,不宜挖耳、鼻,戒烟、酒,饮食宜清淡,不要食用影响抗凝药物的食物,如:菠菜、动物肝脏等,保持大便,防止用力大便增加腹压,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发现患肢出血肿胀、疼痛、皮肤色泽改变等,应及时就诊。

3小结

介入治疗DVT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技术,是预防肺栓塞的有效方法,具有高效、安全、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护理技能,对肢体的肿胀程度、凝血功能、呼吸情况要做到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才能有效的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特别是肺栓塞的发生,保证介入治疗的成功。本组18例患者,均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所有病倒经介入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前心理护理及宣教细致,术后病情观察严密,各项措施实施完好,护理上无并发症,确保了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玉萍,魏煜龙.综合性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541-544.

下肢深静脉血栓篇6

[关键词] 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c)-013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115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lower limb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August 2014.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on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were analyzed. Results Of the 115 cases, 6 cases ha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the incidence was 5.2%.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lower limb pneumatic pump nursing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compared with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Conclusion For long-term bedridden fracture patients,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lower limb pneumatic pump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and the pain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Fracture patients;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Prevention; Nursing

下肢DVT 是骨科卧床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下肢骨折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3-4]。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骨折患者长期卧床而引起并发症,成为了骨科护理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将2014年6月―2014年8月该院骨科的115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病例分析,探讨如何更加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115例下肢骨折需长期卧床患者,男78例,女37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55岁,小于55岁的例有71例,大于等于55岁的例有44例。其中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有21例,未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有94例。患有高血压患者有20例,未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95例。59例患有胫腓骨骨折。36例患有多发骨折。62人患有骨盆骨折。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均未发生下肢DVT。

1.2 分组及护理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为常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加下肢气压泵护理组,常规护理为54例,给予患者下肢气压泵治疗为61人。比较两组年龄,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情况,骨折部位均无差别。常规护理方法为:①对于年龄>60岁,小腿骨折尤其并外伤者,以及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以及相应的基础护理。②遵医嘱给予口服利伐沙班日一次或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4100U以预防DVT。③对于高危人群做好病情宣教和功能指导。常规护理加下肢气压泵护理为患者除常规护理方法外,另加患者下肢气压泵治疗2~3次/d,10~15 min/次,压力值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不同护理方式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对发生静脉血栓和未发生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包括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症进行分析。分析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症的关系。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不同护理方式两组数据进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各个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不同护理方式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情况比较,常规护理组,54例,5例发生静脉血栓;常规护理加下肢气压泵组61例,1例发生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因素比较:115例骨折患者手术后,共有6名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比较发生静脉血栓和未发生静脉血栓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骨折部位等情况,可知男、女比较无差别,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骨折部位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骨科手术并发症,外伤骨折患者下肢DVT形成的报道较多,患者创伤骨折后,由于血管内膜损伤,炎性介质释放,促使凝血激活酶的形成和血小板凝聚,这三种问题是深静脉血栓在病理学上的主要发生因素[5-6]。患者骨折后卧床、制动等因素均可以使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血液淤积,更促使下肢DVT形成,尤其手术后的特殊要求,局部肿胀加上疼痛,四肢活动减少,且术后恢复时间长,长期卧床导致血液速度减慢,更容易形成下肢DVT[7-8]。

研究表明血栓形成与年龄,骨折部位,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冠心病有关,与性别无关。55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55以下患者的发病率。多发骨折、盆骨骨折及胫腓骨骨折发生率分别为14%、6.5%和1.7%。其中,多发骨折和盆骨骨折的患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发病率。合有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是没有糖尿病患者发病率的2倍,合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是没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5倍。年龄较大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患者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多发骨折和盆骨骨折的患者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骨折患者中,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应重点预防,加强护理;多发骨折、鹏骨骨折的患者,也是静脉血栓发生的重点,也应重点预防。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患者的最常见症状和体征有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增加、皮肤颜色发生改变、患肢呈非凹陷性水肿,最长发病的血管有N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9]。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主要包括药物预防,临床常用肝素钠进行预防[10]。该研究表明,术后需长期卧床患者,常规护理同时应做好气压泵治疗,被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因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DVT。可以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应鼓励患者及早进行患肢活动,包括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例如足部活动等,还指导其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加速血液的静脉回流,可有效的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注意活动要以患者个体素质差异而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增加活动量, 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每组动作持续做10~15 min/次, 2~3组/d[11-12]。另外,还应护理措施综合应用,应为患者制定一系列详细全面的护理措施,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以达到最好的预防效果[13]。为骨折患者做好健康宣教是预防DVT必要手段。糖尿病患者等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应该避免在下肢静脉做穿刺,尤其应避免在已经出现炎症反应部位进行穿刺,可以为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进行留置针穿刺方式进行注射[13]。嘱患者戒烟并讲解吸烟的危害性[14]。吸烟会延缓骨折愈合,并增加并发症风险。避免患者下肢静脉受压、 特别是对一些高危病人术中应进行下肢按摩, 预防血液淤滞 [15]。同时结合抗凝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或注射药物均可以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严密观察,细致护理,准确用药,指导功能锻炼,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性护理措施,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中配合气压泵治疗是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蒋鹏,刘建龙,贾伟,等.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致肺动脉栓塞诱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5):3224-3226.

[2] Patel AP ,Koltz MT,Sansur CA,et al,An analys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1277 consecutive neurosurgical patients undergoing routine weekly ultrasonography[J].Journal of Neurosurg,2013,118(3),505-509.

[3] Kim J,Kang seung-Baik,Nam kyungpyo,et al.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distal femur fracture with osteoporosis[J].Clin in orthopdic surgery,2012(4):307- 312.

[4] 宋利红.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3(4):347-348.

[5] 李红, 文慧琴. 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6):376.

[6] Leon MM,Cojocaru E,Cobzaru R,et al.The role of statins in deep vein thrombosis [J]Rev Med Chri Soc Med Nat Iasi,2012,16(3):817-22.

[7] Hierholzer C,von Rüden C,P tzel T,et al. Outcome analysis ofretrograde nailing and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in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a retrospective analys[J].Indian J Orthop,2011,45(3): 243- 250.

[8] 袁旭,何明菊.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9):277-278.

[9] Link BC,Babst R. Current concepts in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femur[J]. Acta Chir Orthop Traumatol Cech,2012,79(1): 11 -20.

[10] Kammerlander C,Riedmüller P,Gosch M,et al. Functional outcome and mortality in geriatric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J].Injury,2012,43: 1096 - 2101.

[11] 杨荷兰 .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13,19 (5) : 771-775.

[12] Palmu SA,Lohman M,Paukku RT,et al. Childhood femoral fracture can lead to premature knee - joint arthritis. 21 - year follow - up re-sults: a retrospective study[J].Acta Orthop,2013(84): 71-75.

[13] Garnavos C,Lygdas P,Lasanianos NG. Retrograde nailing and compression bolts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C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J].Injury,2012(43): 1170 - 1175.

[14] Wang Q,Zhang X L,Chen Y S,et al.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for hip dysplasia: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study[J].J Bone Joint Surg Br,2012,94(6):768-773.

[15] 李素英.骨科大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431-2432

下肢深静脉血栓篇7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置管;溶栓;抗凝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16-01

股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创伤极小的操作,穿刺安全简便,易于掌握,并发症少,为不能进行锁骨下和颈内静脉穿刺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者建立起一个维持时间较长且安全的中心静脉通道,广泛地应用于我科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然而其产生的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病死率,且加重医疗负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为突出。本文研究股静脉置管和DVT的关系,并探讨怎样抗凝治疗DVT,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的神经重症患者53例分为两组,锁骨下和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组32例,因合并锁骨骨折或穿刺不成功者行股静脉穿刺组21例,年龄16-78岁,平均47岁。两组患者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选无神经功能障碍的下肢股静脉进行置管,置管深度约15-20cm,置管时间7-18天,平均8天。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1.2.2 导管护理,一周换药2-3次,低分子肝素液封管。

1.3 治疗 下肢出现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即行多普勒彩超检查,证实深静脉血栓后立即予溶栓治疗,并拔除导管。治疗方法:

1.3.1 卧床1-2W,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30cm)。

1.3.2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5000单位,皮下注射,12小时×1次×7天,5天后口服华法林2.5mg一日一次。

1.3.3 溶栓治疗 尿激酶10万单位溶于250ml糖水或低右中静脉滴注12小时一次×15天。

1.3.4 抗血小板聚集 拜阿司匹林100mg,口服,一日一次,长期服用。

1.3.5 活血化瘀药物 丹参、舒血宁等联合使用。

1.3.6 治疗中监测凝血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1.3.7 下床活动需穿弹力袜。

2 结果

置管组发生深静脉血栓9例,42.86%;对照组发生1例,3.12%。股静脉穿刺置管是DVT,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早发现、早期进行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治愈。

3 讨论

在神经重症患者中,中心静脉置管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是进行安全输液、静脉营养、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途径。然而中心静脉置管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尤其是股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导致下肢局部肿胀、肢体活动障碍、疼痛、延长住院时间,而且最严重可并发肺栓塞致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三大原因。股静脉置管后增加DVT的原因有:①留置导管长期置于静脉中,对血管壁上皮存在物理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管壁增厚;②留置导管作为体内异物,易引起炎性介质释放,导致静脉炎性反应发生,利于血栓形成;③操作不正确封管液太少,封管速度太快,封管药物及浓度选择不当,封管未按正压封管方法。另外,发生输液不畅时强行挤压输液管道等错误的操作,易致血栓形成;④呛咳、吸痰,时腹压的作用,易使血液从穿刺处溢出,压迫后形成血凝块,逆向脱落于血液中致静脉栓塞;⑤神经重症患者长期卧床致血流缓慢也利于血栓形成;⑥外伤和脑出血患者早期止血药物的使用易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DVT发生;⑦医护人员对DVT的认识不足,导致护理及预防不当,增加DVT发生风险。及时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予抗凝溶栓等治疗能迅速改善症状。

4 总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篇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DVT的三大主要病因。DVT形成后轻者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死亡,除积极治疗外,护理也相当重要。我科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了112例DVT病人,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

本组病例112例,男女各56例,最大 年龄92岁,最小年龄25 岁,平均54.4岁。112例中手术及产后致DVT 8例,肿瘤致DVT者4例,伴有其他内科疾病者5例;112例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者30例,介入导管溶栓者12例,手术取栓者5例,余为药物溶栓治疗。

2 护理方法

2.1 DVT发生后,绝对卧床休息10~14 d,患肢抬高20~30 cm,患肢制动,局部禁止按摩,可予以湿热敷,以缓解血管痉挛,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绝对戒烟,以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而致疼痛。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致腹压增加,从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2.2 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的疼痛和肿胀情况,触摸患肢动脉搏动,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1]。同时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色泽、弹性和患肢的感觉。每日测量周径并记录,测量方法可采用以膝关节为中心,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处测量周径,并与溶栓前对比,以观察了解疾病的发展及恢复情况[2]。若病人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同时加强心理疏导,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使病人能进行自我调节,积极接受治疗,并能主动发挥自我护理的能力。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人有无皮下淤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每日检查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并记录。如有出血,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对症处理。协助病人基本生活护理,定时翻身,减少局部受压时间,以免并发症的发生。

2.3 静脉输液时,要经常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穿刺,同一静脉持续输液时间不超过48 h。

2.4 药物溶栓时首选患肢静脉,注药过程中,使用血压计袖带加压,以阻断浅静脉回流,使药物通过交通支直接进入深静脉,快速作用于血栓部位[3]。药液现配现用,注意输注速度,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5 介入溶栓导管溶栓时,导管需固定稳妥,保留10 d,按计划、定时、定量输入溶栓抗凝药物。导管引出皮肤处每日用0.05%碘伏消毒,更换敷料1次,防止局部感染和导管菌血症的发生,拔除导管时局部加压包扎24 h。

2.6 手术取栓后,绝对卧床休息,手术侧肢体制动,穿刺处用沙袋压迫止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皮下血肿,肢体远端的动脉搏动、血运、皮肤温度及病人有无肢体感觉异常等情况。24 h后鼓励并协助病人做下肢各关节运动,以免血栓再发生。

2.7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一般选右股静脉穿刺,也可选右颈静脉或左股静脉[4]。经股静脉穿刺的病人,绷带加压包扎,平卧4 h,24 h后可下床活动,防止血栓繁衍;经锁骨下静脉、颈静脉穿刺的病人,术后沙袋压迫6 h,注意观察有无胸痛及呼吸方式的改变,防止血胸、气胸的形成。滤器置入术毕,病人出院前及术后1、6、12个月分别摄卧位腹部平片,观察滤器形态、位置及有无血栓形成。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咯血等异常情况时,提示可能发生了肺栓塞,应立即协助病人平卧位,给予中流量吸氧,避免剧烈翻动、剧烈咳嗽和深呼吸,注意观察呼吸节律变化,保持呼吸道通肠,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3 结果

通过治疗护理,112例DVT病人中78例病人出院时已能下床自由行走,生活自理,占70%;24例病人出院时,能下床活动、入厕、进食等,但活动时间不能过长,生活基本能自理,占21%;自请出院者10人,占9%。该组病例平均住院天数12.5 d,住院期间除1例病人发生肺栓塞后,发现及时,予以行取栓术后好转,其余均无出血、肺栓塞、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DVT是严重创伤、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瘫痪及产褥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临床表现有患肢肿胀、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曲张等,如形成“股青肿”则出现患肢剧烈疼痛,患肢皮肤发亮,呈青紫色,常伴有水疱或血疱,患肢明显肿胀,皮温冰冷,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不能扪及搏动;病人全身反应强烈,高热,体温超过39 ℃,常出现静脉性坏疽,时有休克表现[4]。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有手术取栓治疗、溶栓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抗凝治疗等。DVT发生后,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病死率可高达20%~30%,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5]。本组手术取栓5例,导管溶栓治疗12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30例,药物溶栓65例。通过对本组病人的护理认识到:及早的治疗,及时的观察诊断,强而有效的护理,可提高DVT病人的治愈率,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减轻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但应加强对高危人群如高龄、肥胖、长期卧床、恶性肿瘤、糖尿病患者、手术时间长、创伤、产后等病人的健康指导,给予一定的预防性治疗和护理措施,减少DVT的发生率[6,7]。5

参考文献

[1]谈晓芳,徐群,何斐英,等.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8):618-620.

[2]李征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9):1536-1537.

[3]毕义刚,张书华,王宏杰,等.次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7):513-514.

[4]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6-229.

[5]王宏业,董国祥.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七例观察[J].中华国产医学杂志,2005(2):127-128.

[6]张燕,耿素萍,王立富,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留置导管溶栓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0):36-37.

上一篇:动静脉内瘘范文 下一篇:静脉输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