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关乎国家信誉

时间:2022-07-28 07:31:36

教材关乎国家信誉

浙江三名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挑刺,成为引爆探讨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和教育目标的契机。

现代教育作为一种体制,把青少年成长从家庭纳入国家,学校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国家设施,把青少年成长公共化,把青少年部分地从家庭剥离,归拢到了国家层次。教育的国家化,某种程度上使青少年的培养变成了一种标准化的工厂行为,高效率、一致化。教育事实上是完成关于“人”的国家定义的途径,提供怎样的教育内容就表达了国家需要怎样的人的愿望。教育从家庭和社会转入国家,一方面可以说是国家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完成了对孩子的国家接管,国家意图成为优先的培养目标。

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公民”概念,并以“公民”概念置换“人”的概念,而很少考虑“公民”与“人”的概念中不相重合的部分。国家需要公民,而人是具有生命和思想的个体教育中的“长大成人”,基本上就是使人变成合格公民的过程,此间也必然多少照顾每个人的天性和兴趣。但这与人作为个体如何自主地发展其生命的可能,是不相同的。

尽管如此,教育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现方式,这是基于不同国家对人的培养目标不同。通过教育体系,儿童成为国家意图的跑马场,国家按自己的需要传授知识、情感和价值,而国家差异来自于不同国家对相关问题的不同解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的解答具有同等的意义,因为我们能判断哪种解答好一些、在情感和价值上更加合乎人的本质一些。

由此,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认识,浙江的教师挑刺,归纳现行各版语文教材中主要问题有四类:一是内容不符合历史与常识,二是缺少童心,三是思想不符合现代观念,四是随意改编经典。第一、第四类是真伪问题,第二类是教育方法问题,第三类涉及价值。可以说,真、善、美。在一些课文中有明显的缺陷,然而,基础的问题还在于不真。

真,不只指真实,还包括真意、真诚、真信、真情等。语文教育主要是语言文字教育,但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传达工具,在语言教育中必然贯穿知识、历史、情感和价值,应当做到知识真切、历史真实、情感真诚、价值真信。失去了真,则善与美无从落脚。虚假的知识、虚伪的历史、虚饰的情感、虚托的价值,不是无意义,而是只有负面的意义,因为这些还需要受教育者在日后清除。如果失真是无意的差错,他清除了就清除了;如果失真是有意的植入,清除了不算,它还将让人产生受骗感;如果一辈子都不能清除那些失真的东西,他就是个可怜的人。

前面已说过,教育实为将人国家化的一种制度,教育的内容体现国家意图,所以人们提出了教材的问题,就需要检讨国家意图与人们认识之间的错位。我当然知道,虚假在不少领域是多么普遍的事情,但如果人们知道教材失真不过是一种疏忽,那么国家意图还会被理解;如果人们认为教材失真是一种故意,那么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因为教育内容代表国家希望人成为什么样子,所以教材失真如果被认为出于故意。那不止是国民无以寄托未来,而且将是国家信誉的灾难。

[原载2009年9月28日《东方早报》]

上一篇:只要还在教语文,“炮声”注定要隆隆 下一篇:还是杂文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