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他们

时间:2022-07-01 01:48:05

朋友向我推荐王志军的《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一书,倒不是因为作者的特殊身份――一个香港出生的战士;也不是因为他透露了三十年前这场战争的一些细节。朋友告诉我,她买这本书,是为了用实际行动支持一下那些退伍的老兵们。这本书的所得,据作者说,会用来帮助他那些生活过得很窘迫的战友。

看完这本书,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确实不是那些战争的场面,因为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当然,策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死亡人数的多少。让人心痛的,是那些昔日的战争英雄、战争功臣们现在的生活境况。作者在书里面不断感叹,这三十年,社会变得真快。如果说,因为中越关系恢复,而把碍眼的烈士墓地移到不显眼的地方,也算是士兵为了国家利益再一次做出牺牲的话;那因为商业利益而把烈士陵园卖给开发商,就是让他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事实了。他担心,有一天,烈士会成了“傻瓜”的同义词。

他提到了当年回到家乡的残疾战友,如果不是他自己动用了关系,当地政府根本不愿意接受,因为是负担。而现在。因为改革,战友彻底下岗,一家人过的是经常连锅都揭不开的日子。当年让越军胆战心惊,甚至要写在宣传口号里面作为鼓舞军心要求活捉的老上级。为了逼有关单位解决生活费的问题,只能带满了军功章,上街捡易拉罐,而这样的做法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得到改善,却被看成精神有问题的人。

那些家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烈士,他们的遗孤甚至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因为家属负担不起。作者感叹,一名烈士的赔偿只有五百元,而那个时候,交通事故的死亡赔偿也已经达到了三千元。

还有,当作者在2007年回到当时战斗守卫过的地方时,他们亲手建起的烈士陵园已经是杂草丛生,这些死去的军人,已经被大部分人遗忘了。

当然,今年是对越战争三十周年,因为这样的关系,媒体的报道在今年的二月份多了一些,也有一些当年参加了这场战争的人步入了公众的视线。但是,也就是那样的一点点时间,一点点关注。那些生活窘迫的退伍军人们、烈士家属们的生活依旧没有任何改变,在社会的变革中,他们被远远抛在后面,他们的付出,反而成为他们的负担。

当大家谈论起三十年前的这场战争,不得不承认,胜利来自于三万多士兵的生命,也明白了,现代战争,不能够依赖人海战术。但是,当我们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有没有花一点点的时间想过那些活下来的人?这些年,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会收到退伍残疾军人的来信,希望帮助解决拿不到抚恤金的问题。看看新闻,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他们要为了这些数额并不高的应得而放下自尊,奔波劳心。

我们总是在那里赞美英雄,从来不吝啬我们的词汇,也不吝啬我们的感情,但是似乎很吝啬实际的行动,这些行动很简单,那就是让那些活下来的人生活得有尊严,让死去的人,可以有一个永远属于他们的安息之处。这样,才是真正的没有遗忘他们。书里面,一位烈士的妹妹问:“如果烈士得不到尊重,当国家有需要的时候,谁还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英雄的定义总是带着年代的烙印,让我们无所适从。

[选自《凤凰博报》]

上一篇:我们还算不算礼仪之邦 下一篇:现代人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