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9-29 16:02:32

教材的作用

教材的作用篇1

关键词:历史教材;小字;作用1

教材中的小字,从其作用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来解释说明,补充大字内容;(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3)进行品德教育。但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些内容如何处理,讲还是不讲,多讲还是少讲,因大纲没做严格要求,因而教师很难把握。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运用小字能增强历史知识的形象性,更能突出重点

历史教材中每课的重点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教材的灵魂。教学中除了用大字论证说明重点外,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进一步进行烘托渲染,使重点更加突出。如,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节。当讲到唐太宗“虚心纳谏”时,课本里只说“虚心采纳改正。”这样很抽象。在课堂上利用教材里魏徵劝阻太宗南山游猎的小字,使学生有了更形象、更具体的了解。

二、运用小字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俗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注重能力培养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去做呢?我认为还要在小字上下功夫,如,八年级上册第10课“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节讲到时,有这样一段小字:“学生们挥动着各式各样的标语牌和小纸旗,上面用中文、英文、日文写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保我”“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从上面文字中分析的性质,初中学生很容易只从字面上看出,这一运动青年学生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帝国主义,于是教师反问:“帝国主义侵略难道与北洋军阀政府毫无关系吗?”学生从以前的学习中自然会得出答案,上述事例说明,历史不只是讲过去的东西,更重要是从中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理解、归纳问题的能力。

当然,小字的作用不只是我上面所谈的几种,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小字,让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仲济霞.小议“小字”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1).

教材的作用篇2

目前,我们的一些学校存在着忽视乡土史教学的现象。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对乡土教材的作用认识不够所致。下面就乡土教材的作用,我略谈三点认识。第一,乡土教材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课本内容,也可以说是理性知识的感性化。历史是遥远的过去,既不能“重演”,又无法实验,尤其是某些历史概念、结论、规律,学生是对此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使用语言直观和教学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采取放映幻灯、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之外,还可以采用由近及远的方法来教学,讲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本乡本土的历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全国统编教材,掌握其内容。这也说明了乡土教材和教学不仅可以起到补充和具体化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将统编教材的某些知识,从比较遥远的,全国性的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自己周围的、看到的、摸的着的、活生生的史实,这样就做到了理性知识的感性化。第二,乡土教材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般人谈论起家乡的情况时,都有亲切感,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有比较深厚的感情,都想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怎样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活和斗争的。因此,讲述本地区的历史,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并能引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呼市地区的教师讲到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时,不妨穿去讲一点乡土历史。例如:托克托县古城村,呼市郊区黄合少美岱二十家子古城,以及汉匈和亲的历史见证物———昭君墓等。凡是讲到这些亲近、具体的历史内容时,学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使其把了解本地区的历史与理解祖国历史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三,乡土教材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宠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并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所以,乡土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把家乡的发展和祖国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只有国家的富强,才能为家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运用乡土教材的途径

既然乡土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就应该充分运用乡土教材于历史教学中,那么,如何运用乡土教材呢?运用乡土教材的途径很多,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讲授内容和讲课风格,可以选择或创新运用乡土教材的途径。我认为,以下三种途径带有普遍意义:第一,配合历史课的教学进度进行穿插讲授。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引用乡土教材,以补充说明全国统编教材,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途径。这种穿插讲述又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统编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乡土教材可另列专目讲述。如: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中,统编教材只讲述了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团的反教会斗争,作为内蒙古地区的教师可另外设一个专题讲述内蒙古地区的反教会斗争。第二种情况是统编教材虽然有,但内容比较简单,乡土教材可作适当补充。如:讲到明朝的历史时,会讲到一个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大汗,即俺答汗,但对这一大汗的事迹讲述较为简略。这时,呼市地区的教师应对这一人物作详细的补充介绍,讲一些与之有关的人物,特别是三娘子,以及与三娘子有关的事迹,特别是呼和浩特市的雏形及其历史沿革;第三种情况是———统编教材列有专目,内容比较详细,在乡土教材的运用上则采取略其详者,补其不足的办法。如:讲契丹族建立辽朝这部分历史,呼市地区的教师可以讲一下建立在呼市东郊白塔村的辽代白塔,即“万部华严经塔”。第二,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指一般课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智力竞赛等活动,不可以把这些活动单单地处于从属,而应视为运用乡土教材的重要途径。呼市地区的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纪念活动搞历史讲座。如:搞一些有关乌兰夫、高凤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丰功伟绩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亦可搞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周年的专题讲座,这不仅是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们对自己家乡发展历程和现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激励学生长大以后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呼市地区的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祭扫烈士陵园,如青山公墓,参观乌兰夫纪念馆和内蒙古博物馆,游历昭君墓、大召、小召、五塔寺等。学生不仅仅是乡土史的受教育对象,而且还可以成为广泛收集整理乡土史料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我们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来学习、掌握乡土教材,学生亲自动手,动口来收集本地方的乡土史料,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且有助于是学生有传统教学中的课题转变为现代教学中的主题,同时,也有助于乡土教材的使用与发展。第三,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乡土教材于中学历史教学中,除了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口头传授或简单的几张幻灯片之外,现在,随着高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正以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所以,我认为在乡土历史教学中也不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乡土教材的课件制作时,除了包括一些文字内容,还应尽量增加一些有关乡土教材的图像(片)、录像,设备条件好的话,最好把声音也设置进去。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场景,这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遥远的历史瞬间拉回到了眼前;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为学生观察比较、辨别、思维、综合插上想象的翅膀。

三、正确处理好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之间的关系及注意事项

以上论述了乡土教材的作用及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途径。那么,就如何处理好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之间的关系和注意事项,我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运用乡土教材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地方史代替祖国历史,而是给祖国历史以实例说明,使之易为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统编教材为主,乡土教材为辅的原则,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运用乡土教材,目的在于充实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丰富、具体、生动,有助于把教材讲活,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具体到每一乡土史实,由于它们的重要性、典型性以及它们与统编教材结合的密切程度不同,必须斟酌运用,不宜草率搬进课堂。另外,运用乡土教材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的乡土教材要具备五性,即地方性、教育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读性;

2.选择的乡土教材要尽量选择正面乡土教材,适当吸收一点反面的乡土教材也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历史责任感;

3.选择的乡土教材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的人或事;

4.选择乡土教材也要注意民族政策,不能忽视少数民族的历史。一言以蔽之,乡土教材是中学历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它与全国史的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运用乡土教材于历史教学中,不仅是地方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学好统编教材的需要,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时至今日,乡土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园地中一株尚未引人注目的小花,但它可以,而且应该有绚丽的明天,它需要众多有心人的扶持和浇灌。

教材的作用篇3

教材是学生探索语言的工具,只是依照教材按步就搬,就教材教教材,会失去阅读教学的有效与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自觉积极探究,思考课程问题。不仅考虑“怎么教”还要考虑“教什么”,以教师个人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现文本秘妙,关注语言表达形式,捕捉文本中隐含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品悟,积累运用。“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实现教材功能最优化”,实现“例”的增值成为阅读教学有效性关注的焦点。围绕“钻研教材,用好教材”这个课题,展开了研究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阅读教学中活用教材的做法。

二、结论分析

1、解读文本,领会编者意图

以苏教版《月光启蒙》的教学为例。本文在客观上蕴含着多方面可选择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体验作者表达的深情母爱;理解作者表达母爱过程中遣词造句的精妙和修辞的运用;体会篇章结构安排等。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歌颂母爱”,以情感体验为主,教学很容易煽情,教学中自始自终围着情感转,难免在情感上纠结。

研读了原文,发现编者的定位不是母爱。在解读教材课程标准,阅读教参、课后思考题,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领会编者意图:母亲虽然不识字,通过唱童谣、讲故事、唱民谣、猜谜语等方式来教育启发我,为我打开了文字的宝库,启迪了我的想象,飞向诗歌王国,对我进行了文学启蒙。在学生经历理解内容、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再内化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

2、积淀语言,夯实表达基础

《槐乡五月》中写道: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师:孩子们,谁来推销自家的槐花饭?

出示句式:用ABB式词语。

吃咸的,吃咸的,浇上(香喷喷)的麻油、(白茫茫)的蒜泥、(酸溜溜)的陈醋;吃甜的,撒上(黑黝黝)的炒芝麻,拌上(甜丝丝)的槐花蜜。

师:此饭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本文文字特点是ABB式叠词多,有“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傻乎乎”“甜丝丝”“香喷喷”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理解及生活经验积累,从语言文字入手,巧妙运用ABB式叠词进行积累并补充扩展,促进了语言积淀,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瞄准形式,促进模仿迁移

如《姥姥的剪纸》作者怎么写让读者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文中写道:在姥姥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折。这属于正面描写。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属于侧面描写。要让学生体会本文表达特点。同时让学生进行特别句式迁移训练,领会写法,积累运用。

师:“文中写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学着书上这句话来夸夸姥姥。出示句式:剪……像……,剪……像……,剪……,剪……。

生:剪蛇像蛇,剪龙像龙,剪只骏马能行千里,剪只鲤鱼能跃龙门。

生:剪鼠像鼠,剪牛像牛,剪只骆驼能驮物,剪只猴子能上树。

文本中诸多秘妙,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识英雄”,不能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要甄别和选择,把握文本品悟的关键是什么,选择一个语言点特别讲究。比如“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叙条理清楚,读起来饶有趣味。”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4、内容承接,提升语文能力

观察当下阅读教学课堂,教师的目光只关注内容,设计的重点是理解感悟、体验,陷入分析感悟式。在阅读引领学生触摸言语形式,从“教教材”的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教教材”,来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设计一:

师:谁来谈济南泉水的样子,声音描写非常生动有趣的词句?哪一种泉子已选择,试着读读,把那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泉水可谓奇特,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怎样,请你想象一下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读得也很有感情。

设计二: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田肚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设计一主要是理解感悟体验美读,偏于内容分析式,设计二增加了写作知识的渗透,经练笔的机会语言训练更理想,对孩子的受益更大,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下笔如有神出口成章。

5、拓展延伸,多维链接文本

出示王冕图的墨梅图,出示古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从诗的写法入手先引导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在《墨梅》教学中启发思考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帮助学生读懂隐藏其中“志”,“做梅花一样的真君子”层层深入认识理解。诗人咏梅之淡雅更咏梅之情操。这是中华民族灵魂最珍惜,“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并适时课外搜集言物咏志的古诗,课文情境更加丰满,学生的语言积累也更加丰富了。

像这样渠道,多角度的即时性拓展,采用横向类比,纵向拓展的策略,围绕文本进和相关作品链接,引入相关题材内容让学生悟诗情,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并从中体悟古典诗歌的魅力,大大增加语言积累量。

6、凭借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螳螂捕蝉》一文中写道:少年说:“花园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都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的隐伏着祸患呢!”

运用文中语言复述转述文中人事景物,语言转换,对语言进行改造。《螳螂捕蝉》不单是以内容理解为主,让学生明白事件的经过,更主要借助文本,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入情入境说话训练,不仅是学习方式的一种转变,对学生而言,更是语言内化,思维创新过程。

7、关注标点,注重语言训练

标点符号,新课程中明确指出:不仅把他当作一种知识,还把他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理解词语,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以下是同一内容两种教法。

教法:

第一句:“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师:刺眼的光芒你在什么时候见过?照在脸上有什么感觉?现在呢?能把这种温柔和美读出来吗?

第二、三句:“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深蓝的天空像什么?展开想象。

师: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样的山?(师板书连绵起伏的山简笔画。)

师:夕阳快离开前,把最后一束光芒给了西山,最后一束光芒叫余晖。此时此刻的西山,正披着夕阳日余晖,静静地立在广阔的蓝色天幕下,确实壮丽。

出示课件

师:真是美不胜收,陶醉了。壮丽的景色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说夕阳真美,让我们把赞叹融入朗读吧。

省略号是一个难点,教师先让学生看图找一找还看到了什么颜色?然后,直接告诉学生这些颜色藏在省略号里面,这么多颜色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很形象简单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太阳这么可爱,它身边的云呢?除了这些你还看到哪些颜色?省略号就表示还有许多颜色,省掉了不写。从细微之处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抓住省略号,师引导“夕阳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那其他颜色去哪里呢?”学生从省略号找到答案,并引导学生想夕阳还会将云朵染成其他颜色的瑰丽画面。

8、分类整合,化零为整建系统

苏教版每单元后面安排了一个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其中“读读背背”中每单元安排了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以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自学担当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理解编者意图,启发学生,注重在语文实践中自主领悟,全面扎实提高自己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感受成语的语言结构之美,更重要将已掌握知识,经验与文本中成语相融合,在语言实践中广泛积累,举一反三灵活的应用。全面扎实提高语文素养,理解编排意图,落实“用教材”理论。当我们根据教材编排意图,词语个性,单元特点对“词语沙龙”中的词语进行多样化教学,训练的是学生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语言素养打下基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运用,可以说,词语积累是语言积累的基础,词语沙龙中补充课外语文学习和积累词语“下能保底上不封顶”像这样词语,你还掌握了多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词语积累,怎么会有语言的海洋?本片断教学较好的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

三、结论

总之,要教师善于发现语文现象,教什么,学什么,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段目标相一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充分挖掘有提升语文能力资源,潜心会文,把语言训练植在教材这片沃土里,让文本成为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的例子。

教材的作用篇4

【关键词】素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46-02

小学数学新课标增加了新要求,很多老师不以为然,更感到无抓手、无合力、无动力、无目标、无压力。下面结合“教学素材”这个抓手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做法:

一、用好主题图素材,多角度地提出问题

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前段时间听取了一节由年轻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对主题图如何处理引发了一场争论与思考。事情是这样的:老师在开课伊始就利用大屏幕出示一年级下册第8页《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主题图,并提问:“在图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下可热闹了:我发现了有同学踢球、我发现了有同学在观看、我发现了有同学在玩套圈游戏、我发现有奖品,在广场我看见过这个游戏、我发现只有一个同学戴帽子、小华套中了12个、小雪套中了7个、我发现有小树,是绿色的、我发现男同学多些、我发现他们是在草地上玩……时间在热闹中过去了四五分钟,可还是有很多小手高高举起,教师也没多少经验来应对。在课后组织的议课活动中,很多教师就提出我们应该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主题图,在明确的要求下提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开展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教学,数学课不能上成说话课。看着这位年轻的数学老师,想到我们日常的数学课堂,尤其是高年级课堂的沉闷,笔者思考:小学每节课时长都是四十分钟,对这么小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段比较长的时段,而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甚至能达到口算的水平,作为教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不成文的 “规范”来开展每一节数学课?在学科整合的背景下是否可以更开放地利用主题图来组织教学、生成资源?假如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主题图进行有序观察,积极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或问题,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坚持几年,我们的学生将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假如本节课在学生提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运动场上女生比男生少几人?”等基本的数学问题后,还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为什么小华会比小雪多套中,在套圈中有没有秘密?为什么广场的圈很难套中?与远近有没有关系?”等等,但至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这节课的“含金量”还会低吗?

二、用好操作结果素材,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现在的课堂出现了较多的操作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也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从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来看,有些操作只是流于形式,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对其中生成的资源缺乏足够地追问与思考,从而缺少思维深度。动手更要动脑,我们要对动手的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操作步骤得出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首先宣布今天我们要研究一种天下最美、最特殊的图形,就是它,多媒体出示一组组美丽的圆形图片让学生欣赏。它美、它特殊又在哪里呢?

1.操作:分发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多次。

2.观察:在展开的圆形纸片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并进行文字记录。

3.交流:

生1:圆纸片上有折痕。

生2:圆形纸片上有很多条折痕。

生3: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

生4: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

生5:反复折无数次都能重合。

生6:这些折痕我量了一下长度都相等。

生7:每一条折痕都可以分成两条线段,还相等(你是怎样发现的?能不能演示给大家看一看?你们都同意吗?)……

4.看书自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我们刚才的一些发现和想法书中是怎样说的?

5.整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6.画圆:拿出圆规自由画圆并思考:怎样才能画好圆?圆的大小与位置各由哪个因素决定?

7.追问:为什么说圆是最美、最特殊的图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为什么?学生的思维一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中,人人都在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至今仍印象深刻。

三、用好知识链素材,在触类旁通中提出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铺路搭桥”式的引导,生成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运用猜想、类比、验证的方法就能有效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且能将数学知识有机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笔者是通过四个填空题的完成去新知教学的:

1. a ∶ b=( )÷( )=( )/( )(b≠0),通过这道题至少要达到以下目的:复习,唤醒知识的记忆,沟通分数、除法、比三者的联系;提示,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和运用的方法有暗示。

2. 2÷5=4÷( )=( )÷15

3. =( )/10=( )/20

这两道题一块呈现,要求学生快速填出答案,予以肯定后,出示第四题,你还会填吗?

4. 2 ∶ 5= 4 ∶ ( )= 6 ∶ ( )

在个人尝试、集体努力下完成后,提问:观察这四道题,你有没有什么想法?如果有,先与同位小声交流一下看能不能得到支持,如果意见成熟了,可以举手等待发言。在交流中,问题很快就集中在“比很可能也有一个这样的性质”的焦点上,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想?你能举例证明吗?如果有这样的性质,用文字怎样描述?”通过这三个有层次的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四、用好生成性素材,在比较分析中提出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意收集他们的信息,个性的错误课后或当堂处理,共性错误及时作为生成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将新知分为五个阶段:

第二阶段:分类处理。面对四种答案,笔者同样没有予以表态,只是要求答案是第四种结果的同学用画图或折纸的办法来证明你的答案(这部分学生已经能计算,但不一定掌握了算理,通过证明会更准确地理解,同时还将利用他们的成果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资源);答案是等于0.75的同学将算式中的一个加数改成三分之一,继续试算,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听老师安排(这部分学生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按小数的加法法则计算,但改成三分之一后,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无法计算,让他们明白前面的方法只适用于少数题,不是最佳办法而及早回头跟班上课);答案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同学请计算:4米+0.3千克=?,(还真有一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4.3,在同学友善的笑声中我提问:该带单位吧?你说带什么单位好?他只好回答:我太急了,加不了,因为“单位不同”。好,关键词出现了,笔者记在黑板上。继续提问:刚才你们是怎么算这题的?了解完,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的同学也回来了。)

第三阶段:在估算中发现错误。观察一下这两个加数,你认为等于三分之一对吗?为什么?

第四阶段:探求计算方法。大家都知道单位不同加不了,那么这两个分数单位相同吗?各是多少?能不能利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方法转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第五阶段:图例证明,总结算法。计算结果是多少?都一样吗?有谁能用画图的方法证明结果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异分母加法?如果是异分母减法,你会算吗?

本节课通过学生错例这样的切入点去组织教学,让学生面对错误,在“碰壁”中引发思考、寻求办法、得出结论,效果同样喜人。同时还面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让人人有所思、有所得。

参考文献:

教材的作用篇5

关键词: 校本教材 中职校 积极作用

目前,中职校现使用的教材主要分为文化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国家对于文化课教材都有专门机构制定标准和编制教材,而且教材能够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需要。专业课教材虽然有部分科目有国家统一规划的教材,但是由于一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统筹照顾各地方造成的贪大求全,更新速度较慢,实训内容少,有的配套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料稀缺,致使教师将大量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忽视中职校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最后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校本教材是学校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后开发的教与学的素材,是为了弥补国家规划教材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补充的教材[1]。学校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能够凸显学校的课程特色,展示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教师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够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学生通过使用校本教材能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校本教材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来自于长期的积累,具有稳定、认同、自然等特点。每一个学校由于办学历史、环境、师资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必然形成各自的特色。校本教材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凸显了学校的专业特色,构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教材,从而展示了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轻广泛,重实用。

中职校学生生源质素偏低,学习基础能力较弱,厌学现象比较严重等已是公认的事实,国家统一的规划教材因为要照顾到各个地方,教材内容庞杂,教材难度偏大,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最终会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校本教材立足于学校本身,它的开发能够把岗位实用的知识和技术编入其中,删除没用的知识和技术,从学生就业够用、创业适用的角度考虑。教材的知识点难度考虑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方便学生看懂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轻理论,重实践。

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是职业教学课程区别其他普通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职业教育课程主要是反映职业需求,因此职业教育课程从开发、实施乃至评估都离不开实践的考量。现有很多专业课实践课程教材大多沿用理论课教材编写体系,虽然知识系统符合传统教学要求,但理论和实践分开,难以让学生接受。校本教材能充分考虑实践课程特点,不强调某一理论知识,而是从完成某一实际工作着手,通过描述、分析、实践等完成这一工作,在完成该项工作中,把用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各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三)轻陈旧,重创新。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已步入发展快车道,社会已迈向知识型和创新型社会,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加入而发生很大的变化。职业学校统编教材由于受编写周期影响,很多内容是滞后的,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将新技术、新知识传授给学生。校本教材由于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保留正在应用的传统知识技术的同时清除陈旧的不适用的知识和技术,还可以不断地吸纳新的知识和技术,使教材的核心内容与当代科技知识保持同步。

二、校本教材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教材展开。教师是课程最直接的实践者,他们有能力、经验开发最新最实用的新型教材。在校本教材开发的同时,可以带动现有各类教学手段的运用、课程改革、学科的整合、教育技术的推广、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研究型组织的建立等一系列工作。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教学展开过程是教师提高各种素质的过程,教师参与校本教材建设,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视野,并且逐渐形成和运用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编写教材时,教师不仅会认真钻研职业教育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掌握教材编写的方法,还会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由于编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和从事的教学工作中会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这样就能不断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加强教师的专业研究。

校本教材开发能解决因教学工作占用教师大量时间而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矛盾。教师在不断的从教工作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大量阅读书籍、文献、报纸杂志等,更新知识结构,扩大视野。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又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促使教师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继续研究、学习,在这无限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合作交流。

校本教材是团队成果的结晶,每个人的在学习经历、思维习惯和生活阅历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在专业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教学风格、动手操作能也存在不同,其实这些不同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合作互动,相互补充、启发,形成个人思想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经过实践活动的检验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达到强帮弱、勤带懒,以团队合作的优势让每位教师都能尽情展示自己的优势,形成集体互补、共同开发。

三、校本教材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无论是国家统编教材还是行业教材,大多是要求统一,忽略差异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多远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法,职业学校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2]。专业课校本教材恰恰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强调的是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学生的现实展开的,针对学生的问题而进行的。

(一)校本教材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可。

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课堂教学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育家马可连柯曾经有过深刻的论述:“学生可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不学无术。”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无论在科学文化知识上,还是专业知识上都是如此。校本教材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结晶,是教师专业化的体现,学生使用教材时能对编写教师产生兴趣,并且迅速地认可授课教师,这样教师从一开始对学生就有一种信服感,让学生认为能从他身上学到有用的知识,从而为后面学习埋下良好伏笔。

(二)校本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绝大多数中职学生不能主动翻阅教材,这是学生能否提起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步,究其原因笔者发现主要有两点:一是课堂教师上课没有完全按照书本顺序进行,而是按照教师本身对课程理解的内容而进行,学生翻书根本找不到教师的上课内容;二是书本难度过大,学生不易理解,最终导致学生不想翻书。校本教材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就已经确定了学生能接受的难易程度的内容,且在编排顺序上完全按照教师的授课思路,这样学生就能跟上教师的进度,由于内容难易适用于学生,因此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校本教材能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转化为学生的内涵[3]。人的个性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不能唤醒就会萎缩甚至泯灭,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唤醒、发掘个体的个性潜能。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要创新就必须关注个性和差异性。校本教材恰恰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强调的是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学生的现实展开的,针对学生的问题而进行的。这样既符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又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使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四、结语

校本教材以教师为开发和实践的主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的在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办学,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有利于学生个性潜力的开发。总之,校本教材作为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载体,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愿它在以后的道路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伟.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论文集[J].2013.11.

[2]加德纳.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教材的作用篇6

一、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让他们成为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初中生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里,恰当地使用操作教材,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把数学概念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些概念和性质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动脑思考中获得的。这样教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研究者、发明者,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而在实际教学中,操作教材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

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为他们创造条件

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较多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数学概念的性质和方法强加给学生掌握,而应该是引导、实践、探索、发现,虽然有些学生在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动手操作能力不尽相同,或者不是用最优化的方法,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也能发现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这种多向交流,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如在“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这一节的教学中,把学生从以往单纯的被动接受上升为自主探索发现,总结规律,学生自己使用操作教材制作模型,动态地探究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发展了逻辑思维,又培养了逻辑思维。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这里的精神就是对方法的本质认识,即数学思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旦把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铭刻于头脑中,那么不管他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将会使他受益终身。正是鉴于这样的认识,在数学课堂中恰当地使用操作教材,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时空,让他们像从事科学研究那样经历“操作—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到实验过程中的优化意识,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后继学习乃至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操作教材,放手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很好地让学生经历了“操作—发现”的过程,在双边活动中逐步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主要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性。但在实际的交流中,部分教师对操作教材的认识还不是很充分,也有不少同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操作教材对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几何教学的改革,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教材的作用篇7

一、向量与平面几何的关系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平面几何是学习平面向量的重要载体,没有平面几何的载体,很难让学生简单明了地理解向量的一些概念,同时,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又是向量很好的训练载体。

1.向量的概念是由平面几何引入的,向量的定义、表示、线性运算等基本概念都是由平面几何引入的。数量积定义、运算等也是如此,可以说平面几何是向量的基础,使向量更加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灵活多变。

2.用平面向量证简面几何问题

在必修4教材的104页例2证明三点共线及111页的例2,113页的例2、例3、例4用数量积证明垂直问题、夹角问题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向量法证明的特点,也为《2.4向量的应用》中的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做了铺垫,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教材的编写意图。

用向量法证明平面几何问题,在教材117页给出了3个例题,分别是解决全等平行、互相平分、垂直等问题,并运用了向量的线性运算、定理及数量积。由此可见,用向量证明平面几何问题主要是深入地掌握平面向量的概念,其次才是初步体会向量方法的运用,不能用向量法证明过多、过难的平面几何问题,否则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一定要把握“用平面向量方法证几何问题”的度。

二、向量与解析几何的关系

“向量的坐标表示”使向量与解析几何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从而使向量和解析几何得到了相互促进和发展。

1.解析几何中的“定比分点”问题、两点间距离问题、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在教材必修4的97页例2得出结论:

三、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关系

在选修2-1中设置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可以加强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符合新课标理念,研究了用向量法证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用向量法证明两直线垂直和求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说明向量法的引入简化了传统的立体几何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课标认为空间向量的引入有积极意义,为解决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提供了有效地工具,为学生进一步体会向量法在研究几何图形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由于向量的引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

四、向量与三角的关系

在必修4《三角恒等变形》一章中的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证明采用了向量法,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证明上很好地设计了向量法,与传统方法比较,向量法简洁明了、思路简单、易于学生接受,对培养创新思维有利,教材多处出现向量,这也体现教材向量方法的精心设计,并呈现螺旋上升。

总之,深入研究向量与其他内容的关系,明确向量的作用和地位,从整体把握的角度来研究向量的教学要求,而不仅仅是研究某一部分,必须从全局把握向量。同时,要研究向量的方法,不应仅仅停留在这几个应用上,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抓住教学本质,关注教材全局,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研究好新教材,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作者单位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蒙古族中学)

教材的作用篇8

一、结合教材,激发习作兴趣,落实三维目标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重要的。我根据三年级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首先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第一位。教材中的习作在编排上努力为学生自由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提出一个内容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以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学生可以把想写的写下来,有题目也行,没题目也行。这个宽泛的条件不再使学生感到写作的压力,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另外,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请同学评价;建立写作园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教师口头、书面评价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其次,我以赏识的眼光看待能表达真情实感、有创意的习作并及时给予肯定,把三维目标落实在习作当中。

二、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以往作文题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平时没有写作材料的积累,到了写的时候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更谈不上真情实感。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写不出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

本册教材以学生为主,在这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编排的主要内容有: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写一则观察日记、写自己去过的地方、家乡的景物、关于保护环境、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父母的爱、学会一项本领中的趣事和体会等等。这些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从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在这样好的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对习作的要求,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并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既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三、建立学生写作小档案

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成就感,我结合教材的提示,发动学生给自己建立写作小档案。

教材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改。教材多处有这样的提示:“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读给大家听”,“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等等。这样,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互相欣赏、互相评比、你追我赶的写作氛围。

小档案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其中除了保存学生自己认为很满意的作品、习作比赛的获奖作品及老师在全班面前读过的作品之外,还包括老师及同学对本人写作的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的记录。这样能够比较地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上一篇:中学教材范文 下一篇:培训教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