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算不算礼仪之邦

时间:2022-09-18 06:05:24

我们还算不算礼仪之邦

每次回国,最大的逆向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就是中国人顽强地拒绝对陌生人微笑。

我曾经习惯性地对大街上目光交接的人微笑一下,但很快就遭到内心深处那个“中国人”的鄙夷:有病啊你?这里是中国,别那么矫情好不好?在迅速克服了这个毛病之后,看到陌生的小孩子,还是忍不住微笑:他们是孩子啊,没准他们还不知道对陌生人微笑有损民族文化尊严呢?但是街上的小孩子们都非常有“国格”,一个一个都严厉拒绝了我的微笑。

好吧,入乡随俗,不向陌生人泛滥微笑。但是邻居呢?根据“一回生、二回熟”的原理,邻居是那个必然要跟你从陌生人演变成熟人的人,所以微笑作为一个迟早会发生的事件,应该说顺理成章。既邻之,则安之,小笑不如大笑,晚笑不如早笑。

这个暑假,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一个住户密度较小的小区。作为一个喜爱热闹、热衷串门、怀念祖国“人情味”的“游子”,我刚住进来,就开始热切地盼望认识邻居。半个月后,我终于得以认识第一个邻居。

一天,我刚打开单元的大门,一位中年男子正拎着垃圾袋走出电梯。我准备好了一个热情洋溢的微笑,准备向他撒去。结果他一低头,躲开了我的目光,我只好收回那个微笑。见他手里拿着垃圾袋,我假洋鬼子的劣根性又发作了――在门口为他把住铁门,等了他三秒钟,让他通过再松开门。该中年男子显然非常错愕,狐疑地看了我一眼,嘀咕了一声“谢谢”,当然仍然面无表情。

为什么中国人总说自己是礼仪之邦呢?这里的礼仪是指“让奶奶或姥姥给孙子做免费保姆”的礼仪?“让领导先走”的礼仪?据说“孔子学院”已经开到了世界各地。我很想知道“孔子学院”里面都教授些什么课程?《如何抵制陌生人的微笑》这门课值多少学分?

当然也有人对我微笑,那可是排山倒海、气势如虹、艳若桃花、绵绵不绝的微笑。它们分别来自于商场导购、小区物业办公室的收费人员、餐馆里的服务员以及“盼盼法式小面包”广告里的蒋雯丽。

我很想知道这种顽强地拒绝微笑的“传统”是从哪朝哪代开始的,这朵瑰丽的民族“奇葩”究竟是谁种下的?是谁塑造了那种足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表情?满脸的漠然,满眼的茫然,躲闪的目光,疑惧的神情。我认识的大多台湾同胞、香港同胞都没有这样的表情,虽然我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保存了我们更早的传统,还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传统。

去年年底在英国搬到新家时,一楼的一个英国老太太给我送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欢迎你搬进某社区”。为了走到三楼送这张卡片,这位已经九十三岁的老太太据说“走了十分钟”。另一个同一层楼的老太太,则给我买了一束鲜花。当然,根据我们“一切比我们更美好的东西都不可能是真诚的”认识原理,这样的行动除了“伪善”,什么都不能说明。更可悲的是有些早就超越了伪善,走向了裸的冷漠,裸的恶意。

和一百五十年来的很多中国人一样,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得花多少年才能赶超英美?在参观了北京、上海的高楼大厦之后,我可以自信地说:五年没问题。但是再凑近了,看到满城满街那样漠然茫然的表情时,我却完全没有了答案,惟有一身冷汗。

[原载2009年9月5日《新京报》]

上一篇:您相信98.6%的中国富豪“没问题”? 下一篇:被遗忘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