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消费问题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7-28 05:58:40

我国农民消费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消费、投资、净出口三者的关系看,三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平衡,其中消费需求中的农村消费需求尤为不足。本文对我国农民消费现状以及农民消费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增加我国农民消费需求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消费;农民收入;恩格尔系数;社会保障;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323.8;F126.1

城乡二元消费构成我国消费需求的基本特征,这与我国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在目前我国城乡消费之中,无论是消费方式、消费层次、消费结构,还是从消费品牌的认同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消费水平低,在当前较之城市,农村消费需求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更大。农村市场依然是我国内需经济的薄弱环节,这也使得启动农村市场成为了这一轮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且还能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对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居民占了57%,这支由近7.5亿人口组成的约2亿个家庭,是中国最大和最具有潜力的消费群体。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既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对拉动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储海霞、田珍,2009)。因此,在目前城镇居民消费相对饱和、消费市场缺乏新热点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消费将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也是保持国民经济良性运行、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农民的消费现状分析

现阶段,一方面,农民消费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农民消费水平却不尽如人意,消费不足和消费差距是其突出特点。

(一)农民消费不足,消费率低

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是当前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最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我国的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重偏低,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一特点在农村尤为显著。1992年至2007年间,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48.3%下降到37.4%,农村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21.7%下降到2007年的9.6%。2007年,我国农村人口数为7.3亿,仅比1980年减少了6300万左右。在农村人口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农村消费占GDP的比例大幅下降,表明农村消费市场出现萎缩,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较低。

农村居民消费率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根据图1,我们可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占GDP的比例逐渐降低,从1992年的21.7%下降到2007年的9.6%。2007年我国农村人口数为7.3亿,占人口总数的55%,但农村居民的消费只占总消费的25.63%。根据表1,我国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拉大,1992年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差距为1574元,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差距为859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值始终大于3。根据图2,2007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23913.7亿元,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为69403.5亿元,是农村居民消费的2.9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逐年扩大,从1992年的1333.1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45489.8亿元。这些数据说明,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很低。

(二)农民消费升级缓慢,城乡差距明显

从消费结构来看,2007年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1%,相当于城镇居民1998年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支出用在吃、穿、住等基本生活上的比重为64.8%,城镇居民的支出用在吃、穿、住等基本生活上的比重为54.3%,比农村居民低10.5%。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相比,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高,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衣着、文化、医疗等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逐步上升,但城乡消费的差距在逐年拉大。以城乡老人的生活成本为例,蒋承等(2009)的研究发现,若按2005年的年龄别照料成本水平、死亡率、自理能力转移率来测算,我国一个65岁城镇老人在其余生中需用于支付照料的生活费用大约是农村老人的2倍。以文化教育娱乐支出为例,2006年时,城镇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是农村的3.18倍,而2007年则扩大到了3.57倍。通过历年统计数据,我们可知,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是以生存型为主,而城镇居民则是偏重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

二、我国农民消费不足的原因

由于农民消费对扩大内需的贡献及其对经济的潜在拉动作用,对消费不足的现状进行原因剖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所在。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收入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将难以启动。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1990-2007年,平均每年增加266.7元,增幅为26.9%,农村居民纯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从变化情况看,2000-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加330.6元,年均增长率为12.5%。相比1990年,2007年的增幅慢了近14.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增幅减缓是造成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从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构成来看,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总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占总收入的82.4%,在90年代中期占71.6%。随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到2007年更是下降至65.2%。尽管如此,农村家庭经营收入仍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大部分。农产品市场化发育程度低下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缓慢是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农村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总收入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劳动报酬收入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14%左右,近年来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达到了27.57%。因此,农村劳动报酬收入增长的快慢,对农村居民总收入增长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城市就业压力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较慢,依靠从事非农业增收的难度加大,并且受到农民外出务工新增数量趋缓和工资上升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工资性收入增长的空间难有较大突破,这也导致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幅的明显下降,是同期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我国农民的负担并未减轻。农业生产投入成本较高,而农业生产效益不佳。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每年都要发出通知或指示,严禁擅自增加农民负担,但效果并不显著。在增加的农民负担中,国家所占份额增长相对较慢,乡村两级所占份额增长较快。近些年来,尽管许多地方给农民减负已经有了成效,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抵消了减轻农民负担所带来的好处。

多年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较低,而且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逐渐扩大。农民收入增长持续缓慢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仅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也制约了农民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它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消费,不利于有效需求的扩大。根据图3,从1992年到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上升趋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78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026.6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5.8元;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在逐年拉大,由1992年的1242.6元增加到2007年的9645.4元。即使不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动,仅从绝对数量上考察,农村居民200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仅相当于城镇居民1995年的水平,农村落后城镇至少12年。当然,如果将物价水平变动考虑进去,则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更低。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

教育、医疗、养老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这使得农民的消费更加谨慎。教育改革的实施使更多农村学生有机会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但教育投资转嫁给个人也造成了低收入群体的负担加重。家中有子女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农村家庭,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很低。同时,广大农民对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的需求强烈,但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虽然政府为农民办理了合作医疗保险,但报销的额度较小。因此,农民不得不把有限的收入积蓄起来以备失去劳动能力或生病时的生活消费,即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有意识地克制消费。加上农民的农业收入受自然灾害影响的风险大,而保险体系覆盖面低,为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农民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农村居民为了养老、生病、子女教育的需要不得不在原本就不高的收入水平上进行储蓄,降低了消费能力。城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一方面隐性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导致城乡消费差距;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农村的消费增长潜力。

(三)农村消费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国家用于农村的支出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而对农村的供电、供水、道路、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却不足,这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品在农村的使用,尤其是大型耐用家用电器和农机具在农村的普及。尽管我国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在不断改善,但大部分地区较为薄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这成为制约农村市场开拓与发展的又一重要障碍。一些农村地区电网老化、电压不稳、价格偏高,制约了农民家电消费的积极性;在一些农村地区,自来水的普及率还比较低,洗衣机在许多农村不具备使用条件;农村地区网络接入条件差,这又影响了电脑等产品的使用。此外,现阶段我国的商品供给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消费群体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消费。例如,家用电器,农村居民要求其功能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省钱,而不少企业忽视了这些需求,只是简单地将城市不好销的商品推向农村,从而限制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农村市场环境弱,商业网点少,布局分散而且规模小,再加上通讯设施落后,农民的消费余地不大。农民得不到充分的信息,存在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现象,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权益,使得农民原本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农村市场总体规模小,商品流通体系不完善。当前农村商业网点少,布局不合理,经营品种单一,而且活跃于农村市场的主要是小规模的个体工商业户,分散经营且实力不强。农村售后服务体系也不健全,一些耐用消费品的维修十分困难,维修费用高。

(四)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体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低下,政府对农村信贷支持的力度不够,加上没能及时出台相配套的信贷消费政策等,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影响了农民跨期消费的支付能力。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缺陷、信贷管理体制的缺陷、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缺陷和农村消费信贷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民跨期消费的可支付能力,进而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农村滞后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偏颇的信贷政策成为影响农村消费扩张的体制。“重生产、轻消费”的信贷政策,使生产力扩张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差过大,加上农村贷款难,生产挤消费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农产品市场不景气,农民生产经营贷不到款,只好把大量的现金用于生产和扩大投资,造成消费现金紧缺,抑制了消费。

三、增加农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我们可以从提高农业收入与就业收入两个角度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就业收入的主要渠道包括:扶持农民工城镇就业、返乡就业,建立稳定农民工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加速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创造方便农民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一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着力增加农民从家庭种养业获得的收入:(1)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鼓励农民多种经营、产业化经营,增加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种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注重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名优产品,促使产品多样化和优良化,走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二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组织结构,着力增加农民从加工、销售等环节获得的收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从产前向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农业生产环节所占的价值逐步下降,转化环节的价值逐步增加。调整和优化农业组织结构,就是要让农民参加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转化环节中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从加工、销售等转化环节中得到应有的平均利润,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调整和优化农村就业结构,着力增加农民的劳动报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为农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应广开农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业劳动力从效益低的产业向效益高的产业转移。首先,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乡镇企业适时地进入这一领域寻求发展,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的快节奏生活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而且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民就业,前景广阔。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搞好乡镇企业制度创新,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实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造。要抓好管理创新和技术改造,努力提高乡镇企业效益。其次,加速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建设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能够带动建筑、服务等行业的兴起,同样可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建设乡镇企业、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乡镇企业。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改革小城镇的管理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还要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为发展小城镇创造条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改变目前不合理的二元经济结构,节约资源,降低农村工业化成本。农村城镇化,可以带动乡村工业和乡村人口由分散走向集中,并逐渐形成规模,为产业结构优化和非农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并为农村形成新的就业空间,大大扩充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最后,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真正实现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政府尤其要在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城乡稳定增长。落实国家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此外,要适当提高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补贴等标准;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同时严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

(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应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基本建立起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减轻农民在教育、医疗和养老方面的负担。这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农村教育补贴的范围。对于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级中学和高等教育,可以享受学杂费减免,使农民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降低到合理的水平。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比例,使农村居民彻底摆脱看病难的状况。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使农民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服务。同时,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财政补助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减轻农民医药费负担。三是加快建设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四是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供求信息和农民工权益维护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障碍,简化各种手续,防止乱收费,在农民工就业、医保、社保和子女上学等方面逐步进行改善,让农民享受改革成果,合理推动城镇化进程,以最终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

(五)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性建设资金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加大农村电网、农村沼气、道路、自来水、有线电视、邮政、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综合服务功能流通组织建设,加大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进一步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通过各种手段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特别是引导和鼓励知名大中型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加强对农村市场的调研,针对农民消费需求变化,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充分挖掘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同时完善农村商品销售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六)发展消费信贷,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农村信贷发展滞后,农民主要依靠民间借贷,需承受很高的利息。这既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因此,银行应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发出适应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简化消费信贷手续,提高服务水平,扩大农村的消费信贷业务量,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此外,农村居民对车辆等运输工具和加工、收割等方面的农用机械也有强烈的消费需求,应扩大对这些消费品的信贷投放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同时,要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促进农村消费信贷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2)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的主力军作用,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提供金融支持;(3)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发展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机构;(4)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据调查,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很大,全国农户超过70%的借款来自民间借贷;(5)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

[2]马强.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4,(5).

[3]钟宏,严先薄.中国消费市场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2).

[4]任若恩,覃莜.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J].经济研究,2006,(3).

[5]何德旭,张捷.增加财产性收入与发展资本市场[N].中国经济时报,2007-12-12.

[6]姜作培.扩大消费需求的方法论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

[7]顾海峰,四平.功能视角下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1).

[8]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9]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

[10]吕冰洋,禹奎.我国税收负担的走势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J].财贸经济,2009,(3).

[11]蒋承,顾大男,柳玉芝,曾毅.中国老年人照料成本研究—多状态生命表方法[J].人口研究,2009,(3).

[12]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13]储海夏,田珍.促进农村消费的瓶颈因素和路径选择[J].江苏农村经济,2009,(6).

[14]安体富,蒋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所占比重[J].财贸经济,2009,(7).

[15]董裕平.调整企业部门储蓄是扩大内需关键之一[J].中国金融,2009,(7).

[16]邱书钦.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7).

[17]陈昌盛.扩大消费要着眼我国居民储蓄结构特征[N].中国经济时报,2009-07-06.

[18]常兴华,李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与调整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9,(9).

上一篇: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不再单边升值 下一篇: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