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日渐成为跨国企业来华投资热点

时间:2022-07-28 01:18:23

零售业日渐成为跨国企业来华投资热点

赛迪顾问2007年10月了《跨国零售业在华投资及个案分析》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零售业日渐成为跨国企业来华投资的热点领域,其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均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并已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这表明,在以消费为代表的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环境中,跨国企业对中国零售业的关注还将持续升温。

跨国零售企业纷至沓来,投资热情高涨

赛迪顾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跨国企业在华投资呈现出投资力度大、投资项目领域分布广、投资区域集中等特点。从投资项目数上看,跨国企业在2004―2006三年中对批发零售业的投资项目分别为1700个、2602个、4664个;从投资额上看,2004―2006年跨国企业对批发零售业的实际投资额分别为7.4、10.39、17.9亿美元,零售业成为近三年来外资投资规模增速最快的行业。

竞争格局复杂,竞争结构呈“三足鼎立”

当前跨国零售业在华面临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一是跨国零售业巨头在华经营效益好于内资;二是本土零售企业成长迅速;三是个体零售商、便利店、无店铺式商铺等小型零售业态日渐成熟;四是零售产业链条错综复杂;五是由于大城市市场饱和度高,零售企业纷纷增加对二、三级城市,甚至是小城镇的关注度。

赛迪顾问分析认为,当前跨国零售业面临的业态竞争形势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百货店、标准超市逐步走向品牌化、特色化,一定时期内仍是商业发展的主要业态;二是大卖场、便利店成为商业发展的热点业态;三是现代化的购物中心也初具规模;四是专业店、专卖店凭借品牌多、品种广、服务好的优势进一步向全国市场纵深发展。

当前,中国零售业的竞争结构主要由外资竞争源、本土竞争源、业态竞争源三者构成,它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市场特点和优劣势推动着中国零售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迅猛发展。伴随着中国零售业的开放以及巨大的利润吸引,诸多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来华投资,这些跨国零售企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一较高下,而且在中国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它们也受到本土零售业快速成长及业态形式迅速丰富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这直接导致当前零售业各竞争主体正经历着激烈的并购、淘汰和合作的态势。

跨国零售业在华投资前景看好

从市场规模看,赛迪顾问预测,由于跨国零售企业持续在华投资,预计2007年跨国零售企业将在华投资75亿美元,增幅为15%;2008年跨国零售企业将在华投资79.8亿美元,增幅为6.4%。

从投资与获利区域看,赛迪顾问预测跨国零售企业将继续加大对华东、华北、华南、华中的投资力度,而西北和西南地区也将迎来新的投资热潮。从获利预测上看,跨国零售企业在华东地区的获利额将占到全国的1/3;而华北、华南及华中地区比例均超过10%;西北地区发展比较落后,占全国比例不到5%。

赛迪顾问对沃尔玛在华发展历程的研究表明,沃尔玛在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阶段、整合阶段、扩张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以中国零售业环境的变迁及沃尔玛在华战略调整为背景的,这些阶段表明了跨国企业在华投资均面临共性的问题。例如物流系统的整合、本土化战略的实施、竞争环境的严酷、店铺分布的弱势、对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度等,这些问题从不同层面制约着跨国零售企业在华的发展轨迹。但是,由于跨国零售企业自身所具备的各种优势及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使其能够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在各自的发展阶段取得不同的收益。

赛迪顾问认为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投资和经营,一要时刻关注中国关于零售业的相关政策变化。在中国,零售业是过度竞争性行业,相关企业数目众多,尤其需要政府及时的调控。当前,中国政府将为零售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把重点放在扫除政策障碍,扫除零售业发展中的障碍等方面。二要稳定上游供应源和满足下游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三要完善配送中心和物流系统。

因此,跨国零售企业来华投资必须采取以下策略:利用国内原有的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自己投资建立独立的物流和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并整合国内和自身的物流系统;要谨慎控制投资规模并选择投资区域;要不断调整策略,彻底实施本土化战略;要加强并购重组后的整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规避风险。

上一篇:借奥运之势,构建多元化投资促进体系 下一篇:北京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