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银行业管理操作风险的原则与做法

时间:2022-07-28 12:07:52

国际银行业管理操作风险的原则与做法

近年来,防范银行业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受到国内银行业的进一步重视,了解并合理借鉴国际银行业防范操作风险管理的做法与经验,对提高我国银行业防范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

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

巴塞尔委员会在1998年的《操作风险管理》专题文件中,首次要求银行必须对操作风险进行专门管理,并提供相应监管资本的支持。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和监控的稳健做法》,对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10大原则,内容涉及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措施、监管职责、信息披露等方面,指出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应综合考虑经营规模、业务性质、复杂性等一系列因素,并强调,不管银行的经营规模与业务范围如何,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至少应包括由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制定的明确战略、浓厚的操作风险与内控氛围、有效的内部报告机制及应急预案等多种因素。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在其的《新资本协议》中正式将操作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之中。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操作风险的3种计量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3种方法在复杂性、风险敏感度和资本节约效应方面逐渐加强。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是针对操作风险管理水平较为初级的银行,其中基本指标法要求银行抵御操作风险的资本相当于前3年总收入均值乘以15%,而标准法将银行业务分为8个类别,分别以其前3年净利润均值乘以12~18%的系数。高级计量法则为国际活跃银行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所偏重,其风险敏感度更高,但在具体运用方面由于涉及模型开发等复杂程度较高的工作,目前还处于在某些业务中局部使用和逐步推进阶段。

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巴林银行、里昂信贷银行等多家知名银行由于操作风险防范疏漏而倒闭,操作风险管理问题开始日益受到国际银行业的重视。同时,由于银行业竞争加剧,产品服务日趋复杂多样以及监管部门要求不断提高等因素,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也成为银行业的客观需要。

有关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大部分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处于初步识别风险和数据积累阶段,将近10%的机构尚未着手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只有不足20%的机构将操作风险纳入日常管理。一般而言,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大型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进展较快,资产少于10亿美元的小型银行则大部分刚刚起步。

近年来,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逐步走向集中化模式,除业务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加强了管理部门和专职监控人员的参与,赋予其明确的权力。在欧洲地区,这种集中化趋势更为突出,并已明显走在同业前列。据穆迪公司2004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欧洲银行都建立了集中化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在全行范围内应用和推广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管理政策,负责监控操作风险敞口和损失,积累和集中处理相关数据,提交高层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规划操作风险缓释策略。操作风险的集中管理可以解决基层业务经理和风险控制人员缺乏全局意识,难以正确执行总部决策等问题。但与市场风险管理中控制交易员敞口的方法不同,对操作风险的全面管理和控制一般不容易仅落实到某一个特定部门或个人,而应由基层管理人员和专职支持部门共同负责,涉及一线业务人员,风险管理、信息科技,人力资源、法律与合规及稽核监察等部门。一方面,操作风险管理组织各环节应有较明确的职权界定,另一方面,要保证风险管理、稽核监察等部门在其所属分支机构中的适度独立性,以确保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和集中管理报告路线的畅通。

合理运用量化工具,识别和评估所有银行产品、活动、流程和系统中的操作风险,为进一步计算操作风险所需提取资本金做准备,是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当前国际大银行尝试采用的主流方法有:自我风险评估、损失事项登记、风险指标设置、风险打分卡等。

自我风险评估法是由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或行内专家研究制定风险评估问题清单,并由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人员、业务部门操作风险负责人、分支机构操作风险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并定期召开研讨会。汇丰集团、荷兰商业银行等在实践中即采用这种方式,并且都是至少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如汇丰集团首先在各分支机构由业务部门人员进行集体讨论,再逐级汇集到分支机构业务联络员、操作风险联络员、分支机构首席操作风险官、分支机构首席执行官、总部操作风险管理主管。自我风险评估能充分调动有关操作风险管理各方的积极性和智慧,对全行操作风险战略和技术细节都能提供富有价值的专家性意见和行动指南。

损失事项登记是银行在积累了一定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损失事项登记系统,运用内部网络系统定期或实时报告操作风险有关情况,可包括查证操作风险损失原因、自动预警和通知、上载有关损失案例及分析、统计和复核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等功能。通过网上损失事项登记系统,银行可以实现对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和有关情况的实时了解和预警。

风险指标设置是指通过定期审查设定的银行有关财务指标或管理指标,来提醒银行操作风险变化情况。基本指标如按业务部门考察员工病假天数、合同工比例、系统死机频率等。荷兰商业银行已经设置了一整套风险指标系统,根据不同业务共设置了60个指标项目,提供相应的“红绿灯”警戒线系统,设置风险容忍度,向管理层定期提交概要报告。

操作风险打分卡,简单讲就是通过一定的转换系统,把定性评估转换成定量指标,以便对不同的操作风险类别进行排序。打分项设置和具体分值的确定因行而异,与各行业务经营特点和风险大小有关。打分卡方法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损失登记、风险指标等结合运用。

最后,关于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国际主流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都仍在探索与构建中,相对成熟、发达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显得比较落后。不少国际知名银行正在为建设理想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而努力,这种系统将可实现从一线高效提取、积累数据,向后台和管理层综合提供各种信息的功能,并能与其他内部系统(必要时也可与外部系统)顺畅连接,以下载数据和运算。信息系统用户可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银行既可自行开发也可外购信息系统,但要注意两点:一要将重点集中在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领域;二要为今后更新版本和扩充功能预留必要的空间。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

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是以人为本,努力培育良好的合规机制和合规文化。这是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的无形武器,也是国内商业银行非常需要的一种手段。合规,就是经营操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监管部门规章及银行内部制度的规定,强调合规,既要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合规部或合规岗)和工作机制,又要逐步建立鼓励主动合规的银行文化,这就需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以人为本,长抓不懈。

二是做好制度建设和流程改造工作。只有有了好的制度,又得以有效的执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才会有最基本的保障。要改变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内部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局面,应进一步做好制度梳理工作,尽快废止或修订与之不适用的制度。这也是银行合规工作的一项要求。此外,要结合银行改革的深化,加强内部流程改造,制度的制定要逐步打破部门框框,而与银行各业务流程做好衔接,明确各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风险管理的报告路线。

三是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可有不同策略。国内大银行要自主探索操作风险管理模式,中小银行要结合各自特点,采取简便有效符合本行特点的管理措施。这种原则也是被国际银行业实践所证明的。大银行,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盘子大,机构多,必须在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和机制上做探索,而中小银行的努力重点则应更加偏重于方法和措施。(作者单位:上海银监局)

上一篇:说说“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下一篇: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