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完美

时间:2022-07-28 10:19:42

浅谈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完美

随着近几年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监理单位也随之增多,目前我国已经有上万家监理公司,受监理的项目约占到70%左右,工程监理工作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

建筑监理;工作现状;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O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94-02

初中数学从简单的小学数学阶段过渡而来,逐渐涵盖辩证思维的理念,各个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整体性认知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确立,对以后的数学活动都起着引导作用,决定着学生思想和思维的突破提高。下面,我简要谈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粗浅看法。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钻研不深,不能够把握重点难点,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数学习题没有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只知道机械的重复套用,不能够连贯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教师要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精讲精练”,以学生实际水平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典型练习,以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2.一改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实的满堂问,成为很多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事实上,提问确实是启发式教学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启发教学的全部。另外,问题的繁多,往往导致问题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很多问题是随意提出来的,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不够,使学生不能很好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系统。

2改变传统中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做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化境。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和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3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及时总结学生反馈学习,进行评析改革教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跟逻辑和计算有关,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推理和训练,兼顾培养学生的板书表达个性能力。在学生进行课上练习后,教师要针对个别学生的解题思路调查了解整体掌握状况,并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指正,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带着兴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师生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得到更广的思考空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实施分层教学方式,注重逻辑渗透课堂教学。分层教学首先要进行分层的是教学目标,在以学生为前提的基础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成绩差异等要求,设定教学实施后将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分层教学要结合初中生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层次,对每个层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分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用辩证的思想去研究和解决问题。

4利用课下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震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5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主体性和全面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首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胆地、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恰当的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在原认识结构上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与尊重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教师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情地关注和耐心地帮助他们。如对待优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尖子更尖”;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生活上要做到体贴关心,课堂上能循循善诱,课下能认真辅导,对其进步及时肯定、鼓励,同时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信心。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成绩提高了,教学质量自然会全面提高。因此,更新观念、坚持正确的学生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上一篇:如何确定中学语文教学目标 下一篇:用“心”和孩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