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业技能竞赛的思考

时间:2022-07-28 08:38:00

高职院校创业技能竞赛的思考

[摘要] 创新创业赛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国内对创新创业赛事的实践虽然很多,但是对它的研究却很少。基于国内创业赛事“量多,面广,类少,质不高”的现状,举办高职院校的创业技能竞赛是对创业比赛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在高职领域内对创业教育的完善。因此,应该尝试构建一种全新的“以创业实践为依托、以创业过程为主线、以创业技能为重点”的高职创业技能竞赛体系。

[关键词] 创业教育;创业赛事;创业技能;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10?04

创新创业赛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发青年的热情、传播创新创业知识,有效地使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青年一起交流,还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培养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1]。当前在国内对创新创业赛事的实践虽然很多,但是对它的研究却很少。特别是对最近十多年来才兴起的创业赛事的相关研究更是十分稀缺。在中国知网使用“创业竞赛”“创业比赛”和“创业大赛”三个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查到有关研究创业比赛的期刊论文共41篇(不含比赛报道),其中有关国外创业赛事的研究5篇,有关国内创业比赛模式的研究4篇,有关国内创业竞赛评价方案的研究2篇,有关国内创业比赛作用的研究10篇,其它比赛的相关情况20篇。

本文通过厘清创业赛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分析当前国内创业赛事的现状,在全国首次提出举办高职院校的创业技能竞赛,并探讨有关创业技能竞赛举办的意义与构想。

一、创业赛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 创业赛事与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生共长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1998年在清华大学主办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是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首次亮相。随后,199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始组织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兴起,同时也意味着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从一出生就与创业赛事密不可分。

2. 创业赛事是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展示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还比较短,创新创业的成果还没有大量涌现。因此,创业赛事就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示的良好平台。每一次的创业赛事都是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一次充分展示,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和社会大众了解到创新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在各种创业赛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业项目,还吸引了众多资本进入,成功实现了孵化。

3. 创业赛事是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创业赛事是创业教育实践的一种载体,它不是创业教育的主角,却是当前高校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最常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当前,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构建并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其中通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就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创业赛事使得大学校园的创新意识、创业教育工作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学生参加素质教育的新载体,以及大学生课内外活动的新形式,有效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二、创业赛事的现状分析

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十多年来,国内的创业赛事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发展迅速。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业比赛纷纷举行。然而,国内学界对创业赛事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对创业赛事的现状还没有宏观上的把握。通过广泛的收集和调研,我们筛选了33个国内大型的创业赛事,并对这些赛事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类和思考。最终,我们认为可以把国内创业赛事的基本现状概括为“量多,面广,类少,质不高”。

1. 量多

“量多”指的是在国内举办与创业相关的比赛场次数量很多。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调研能够确切地反映从1998年至今全国共举办了多少场次的创业赛事,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已经调研到的大型赛事的一个特点,窥见当下举办创业赛事数量之多。这个特点就是创业赛事的举办单位种类之多。从大的分类来说,这些举办单位有政府,有高校,有行业协会,还有企业。而政府的举办单位又可以进一步根据职能部门进行细分,如教育系统、共青团系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和科技系统等。它们都有自己的品牌创业赛事,如科技部的2012(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不但如此,中央有全国性的比赛,地方也有区域性的比赛。不同的地方政府也都纷纷开展过自己的创业赛事,如江苏省的常熟市就有自己的“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至于高校、行业协会和企业所举办的创业比赛更是琳琅满目,从中学到大学,从职业教育到学位教育,从农业到IT行业,都可以找到不少的创业赛事。这里充分反映了当前国内创业赛事举办数量之多。

2. 面广

“面广”指的是在国内开展的创业赛事覆盖面比较广。首先,国内创业赛事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媒体行业有自己的“中国首届新媒体创业大赛”,农业有自己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软件行业有自己的“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各个行业或大规模、或小范围都有属于自己行业的创业赛事。这是创业赛事行业面覆盖之广。其次,还有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参赛对象的创业赛事。面向在校学生、面向留学生、面向企业、面向科研单位和面向社会全体的创业赛事都已经一一举办。这是创业赛事参赛面覆盖之广。这些都体现了国内开展的创业赛事覆盖面之广。

3. 类少

“类少”指的是在国内开展的创业比赛种类还是比较少。数量多,覆盖面广,不代表比赛的种类就多。当前在国内举办的创业赛事,从比赛实施的竞赛模式来看,只有五种,详见表1,它们分别是:创业知识比赛、创业营销比赛、创业计划比赛,创业产品设计比赛和创业模拟经营比赛。创业知识比赛,有如浙江省湖州市的全民创业有奖知识竞赛;创业营销比赛,有如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大学生发展基金和中国教育电视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实战营销大赛;创业计划比赛,有如已经成功举办8届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产品设计比赛,有如中国移动的Mobile Market百万青年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经营比赛,有如“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尖峰时刻”全国商业模拟挑战赛等等。虽然在国内创业赛事的基本类型有五种,但是以“创业计划+现场答辩”为基本竞赛模式的创业计划比赛却是当今国内创业赛事的主体,占据了当前创业赛事份额的绝大部分。这里体现了国内开展的创业赛事种类之少。

4. 质庸

“质庸”指的是在国内开展的创业赛事举办的总体质量不高。这里的质量不高不是指比赛组织与安排、实施与操作层面上的不尽人意,而是主要指创业赛事在比赛模式设计、比赛目标定位、比赛实施竞赛方式等的质量不高。比赛质量不高是当前国内创业赛事最大的问题。概括说来,又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纳为“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知识而轻能力、重局部而轻全面、重理论而轻实践”。

“重形式而轻内容”指的是现在国内的创业赛事大多存在“走过场”的问题,只把创业实践的形式呈现出来了,而缺乏了创业实践的内容,更没有创业实践的灵魂。而且国内的创业赛事已经开始呈现同质化现象。特别是创业计划大赛的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创业计划+现场答辩”的模式被固定化,“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非常明显。

“重知识而轻技能”指的是现在国内的创业赛事大多过于侧重对参赛者有关创业知识的考察。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是以考察知识为核心的创业赛事充其量只能是创业知识比赛。创业教育应当包含创业精神、创业理论和创业技能三大部分,忽视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这两大模块可以说是当今国内创业赛事的通病。

“重局部而轻全面”指的是现在国内的创业赛事大多只考察了创业活动中单项或者几项的创业能力,缺乏对参赛者各种创业能力的全面、综合和立体的考察。这里以创业营销比赛和创业产品设计比赛这两类比赛较为典型,它们都只着眼于整个创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忽视了整个创业过程的延续性和综合性。创业之路是由若干过程组成,包括创业目标、程序、观念、方法以及应对等等,对创业者的能力要求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领导能力、谈判能力、理财能力、市场预判能力、营销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可以说,当前国内创业赛事都没有覆盖创业活动的全过程,也没有覆盖创业者所需要的全方位的能力。

“重理论而轻实践”指的是在国内的创业赛事仍然存在过于重视创业理论而忽视创业实践的问题。这里比较典型的是当前的创业计划比赛。虽然创业计划比赛的相关赛事已经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竞赛评审方案[2],但是总的说来,“纸上谈兵”还是创业计划比赛最生动的写照。在创业计划比赛中参赛的创业计划一般理想化成份过多,创业项目设计的环境前提太简单、太美好,比较偏向“学院化”,缺乏实践检验。往往创业比赛的结束,就是创业项目的结束,很少项目能够实现成功孵化,步入市场,实现长期运营。在各种创业计划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项目,超过半数都没有得到具体的实施。即使成功实施的项目,绝大部分都在半年之内就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这些创业赛事都只关注了创业团队的创业理论,却没有关注创业团队的创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对于所有决心投身创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序曲,它仅仅是提供了一次练兵的机会,从创业走向真正的企业,还需要一段真刀真枪的拼杀。

三、举办高职创业技能竞赛的意义与作用

联合国科教文总部于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由115位教育部长、2800名高等学校校长、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创业素质包括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两个组成部分。而创业能力则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两个组成部分。当下国内的创业赛事往往在对创业能力的关注中只体现了对创业知识的关注,而忽视了对创业技能的关注。因此,创业赛事更多地倾向于对创业理论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创业实践的考察。创业技能大赛的提出,是对这种现状的一个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当前在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职业教育举办的创业技能赛事,创业技能大赛的提出应该说是在高职领域内对高职创业教育的完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创业技能大赛作为促进职教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也是体现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一个贯彻与落实。因此,创业技能大赛的提出是在高职领域内对创业教育的完善。

在高职领域内,在当前提出创业技能大赛的构想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创业赛事作为高职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技能大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具体又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以赛导学”,引导创业教育从创业知识导向过度到创业能力导向

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但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的教育质量观是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此同时,创业教育又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这意味着创业教育就不能仅仅地对创业知识进行教授和传播,而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并且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进行有效地规避、控制和解决。创业赛事作为创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比赛的导向也决定着教育的导向。特别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创业技能大赛的提出,正是高职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引导创业教育从创业知识导向过度到创业能力导向的重要的一步。

2.“以赛诊学”,检测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创业技能比赛促进创业技能教学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整体的技能教学体系结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学校对技能教学的整体规划、设计、实施、监控、评价还处在探索和改进阶段。高职院校对技能教学的管理、研究远不如常规理论教学那么成熟和规范。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实际技能要求与学校培养创业型人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创业技能大赛可以有效地检测当前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对当前学生创业技能水平的检验应该是其它创业赛事所不能取代的。创业技能竞赛的举办,还可以发现当前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蓝本推进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效果。

3.“以赛促学”,打破传统的单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助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一专多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单一应用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体现其局限性。高质量的创业技能大赛,本质上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近似于真实创业的平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练习和比赛的过程中,真实地锻炼了平时所学的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为一专多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创业技能大赛所体现的“以赛促学”归根到底就是通过比赛构建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教学平台,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专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向一专多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关于高职创业技能竞赛的构想

如何开展创业技能大赛?全国至今都没创业技能大赛,是不是就不能办创业技能大赛?答案应该说不是。在这里关键的还是要打开思路,敢于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是与创业知识比赛、创业营销比赛、创业计划比赛,创业产品设计比赛和创业模拟经营比赛截然不同的比赛类型。因此我们就不能用过去的创业赛事模型来作为参考蓝本。而且,还应该在原来已经存在的创业赛事模型中有所突破。这里的突破,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突破创业知识比赛以创业知识为核心的比赛模式,构建更加关注创业能力的新型比赛模式;第二,突破创业营销比赛以单项技能为核心的比赛模式,构建更加关注全面技能的新型比赛模式;第三,突破创业计划比赛以创业理论为核心的比赛模式,构建更加关注创业实践的新型比赛模式。

通过对当前创业赛事现状的研究,我们认为,应该尝试构建一个“以创业实践为依托、以创业过程为主线、以创业技能为重点”的高职创业技能竞赛。

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提出创业技能比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创业技能本身的研究还没有成熟,还不能拿出一个完整的创业技能体系以及评价指标。这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比较短有关系,也与创业活动本身涉及众多方面的创业能力要素,而且要素与要素之间联系紧密这一自身特点密切相关。现在要办创业技能大赛,恰恰也是一个对创业技能进行系统研究的契机。

如果以创业教育中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型里面的技能体系(互相割裂的营销管理技能、财务管理技能、人力资源技能等等)来构建创业技能大赛,可能会遇到比较大的瓶颈,而且即使办成了也很容易变成各种技能大赛的“大杂烩”,没有体现出创业技能的专业性。因此我们必须转换思路,构建基于创业过程的创业技能体系,从选业、到开业,到守业,再到二次创业,分别提炼每个创业环节中的核心创业技能,把这部分称为“岗位技能”。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对象不仅仅扮演者着“创业者”一个角色,它们还有很多其它各种的社会角色,而这些社会角色同样影响着创业的行为,并且影响着创业的全过程。我们把这部分“社会人”角色所对应的技能称为“社会技能”。

创业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全新的创业赛事,既没有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具体已经实践的经验。但是,我们认为,创业技能竞赛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尝试构建一种“创业成果展示+创业技能测评”的比赛形式。“创业成果展示”既是对学生已经实施的创业实践项目情况的一个测试又是一个展示。而“创业技能测评”则是选择创业过程中不同的创业环节,通过情景再现,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创业技能进行现场测评。至于具体的技能评价指标、竞赛规则和技术规范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磋商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雷家,曹胜利.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189.

[2] 畅超,明隆.“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评审方案研究[J].经济师,2011(8):121-124.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公路工程施工的试验检测工作 下一篇:儿子喜欢当“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