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肿瘤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时间:2022-07-28 08:07:20

肝脏肿瘤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在该院行DSCT双能量扫描的50例肝脏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或经病理检查证实患有肝脏肿瘤,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在(54.7±16.5)岁,体重60~81kg,平均体重67.3kg。其中原发性肝癌17例(含3例肝癌介入术后复发),胆管细胞癌12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8例,转移性肝癌13例。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双源CT机上进行检查,首先患者自然仰卧,按常规腹部扫描,然后应用高压注射器,使用DualEnergy模式对上腹部进行扫描,再注射对比剂之后,开始扫描:门静脉期75S,肝动脉期30S。扫描条件:A球管140KV,97MAs;B球管85KV,406MAs。扫描参数:探测准直器2mm×128mm×0.6mm,参考管电流200mAs、155mAs,球管旋转时间0.5s,2个球管的管电压分别为80kV、140kV,图像矩阵512×512,螺距0.9,重建参数:重叠1.0mm,层厚5mm。双能量门脉期扫描后自动生成3个序列图像:分别是80kV、120kV、140kV、加权图像,然后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用软件选中LiverVNC生成虚拟平扫(Virtualnon-contrasted,VNC)图像,并对其进行能谱分析、碘含量测定。

1.3图像处理

选择2名放射科的高资质的主治医生对图像进行分析评断,且分别以动脉期双能量扫描生成VNC图像,以120KV加权平扫图像作为普通平扫图像。分析的内容包括:①分析两种扫描方式常规平扫(Truenon-contrasted,TNE)与VNC图像的肿瘤数目;②对比肝脏、脾脏、腹主动脉、肌柱后方肌肉TNE与VNCCT值;③测定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胆管细胞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实质期碘浓度和碘比值。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4.0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来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肝脏、脾脏、腹主动脉、肌柱后方肌肉TNE与VNCCT值比较针对选择的扫描方式不同,对比患者肝脏、脾脏、腹主动脉、肌柱后方肌肉TNE与VNCCT值,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肿瘤类型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实质期碘浓度和碘比值原发性肝癌在实质期碘基图像上的二者数值分别低于肝血管瘤、胆管细胞癌,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CT是常用于肝脏疾病检查的影像学方法之一。传统CT采用的是单参数和混合能量成像模式,肝内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测量病灶的CT值,比较病灶与周围肝组织的密度差异,但由于传统CT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很多,容易导致在普通平扫中显示与碘剂鉴别较难的病灶。而DSCT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CT设备之一,具有2套独立的X线管、探测系统,可以1次扫描2束不同能级(80、140KV)中产生不同能谱的射线并同时生成不同能谱的2组图像,从而获得相关病症的病变特征,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组病例中VNC图结合病灶CT增强期扫描和碘伪彩图均能获得满意病灶显示和定性诊断。有相关文献报道,TNE与VNC的有效剂量双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此基础上利用DSCT的双能谱功能,以VNC来代替TNE,不仅可以减少一次扫描,还可以有效降低X线对患者的辐射量,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老年人、小孩等不配合患者的检查时间。最为重要的是因为双能量数据信息获得的一致性,可以融合处理高、低能量图像,提高信噪比、对比度,有利于诊断肝脏肿瘤的病变。本研究表明,DSCT的双能扫描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减少患剂量、检查时间等优点,还可以根据不同组织对X线的衰减特性获得组织特性图以及碘剂分布图,为CT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提高诊断和治疗肝脏肿瘤的准确性。DS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在临床中得到推广使用。

作者:余丁福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医院

上一篇:人文关怀在妇科恶性肿瘤临床护理中的价值 下一篇:子宫平滑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