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10 22:17:11

肝脏肿瘤

肝脏肿瘤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儿童;肝脏良性肿瘤;肝脏恶性肿瘤;肝母细胞瘤;治疗

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大约占所有儿童恶性肿瘤的1%。大约2/3的儿童肝脏肿瘤系恶性。成人的肝脏恶性肿瘤多为肝细胞肝癌,而儿童的肝脏恶性肿瘤多为肝母细胞瘤。其他儿童肝脏恶性肿瘤还包括肝细胞肝癌,肉瘤,恶性生殖细胞瘤等。儿童肝脏良性肿瘤有血管瘤,错构瘤,腺瘤和局灶结节性增生。肝脏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解剖学部位对其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1肝脏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研究[1]表明,自1972~1992年美国儿童肝脏恶性肿瘤发病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也有研究表明有早产病史的儿童肝母细胞瘤的发生率较足月生产儿高[2]。由于儿童占人口比例小,每年肝脏恶性肿瘤的发患者数也少,但其迅速增高的发病率也促使我们不断完善其治疗方案,从而提高长期生存率。

1.1肝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是儿童最为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由于肝母细胞瘤由一些类似胚胎期或胎儿期肝脏的细胞组成,因此被归于胚胎性肿瘤,其平均发病年龄在18个月。大约只有5%的肝母细胞瘤患儿诊断时年龄超过4岁。病理学将其分为上皮型(胎儿型、胚胎型)、上皮一间叶混合型,间叶型,未分化型。大约有5%肝母细胞瘤属于未分化型,此类亚型预后差[3]。

1.2肝细胞肝癌肝细胞肝癌在儿童肝脏肿瘤发病居于第2位,与肝母细胞瘤有显著区别。大部分肝癌患儿诊断时在10岁以后,是青少年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目前已知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相关,此病程的进展可能需要数十年。研究报道东南亚小于15岁儿童肝脏肿瘤发病率是西方儿童的4倍[4]。这与东南亚肝炎高发有关。随着乙肝疫苗的普遍应用,东南亚儿童肝癌发病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通常儿童肝细胞肝癌和肝母细胞瘤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需要病理学加以鉴别确诊。

1.3肉瘤及其他肝脏恶性肿瘤儿童肝脏肉瘤包括横纹肌肉瘤、未分化肉瘤和血管肉瘤。未分化肉瘤是居于肝母细胞瘤和肝细胞肝癌之后的第3位儿童常见肝脏恶性肿瘤[5],常发生于5~10岁儿童,近年来由于化疗和手术相配合治疗,已经成为儿童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肝脏横纹肌肉瘤常来自胆道系统,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6],临床常表现为胆道梗阻性黄疸,手术切除率低,但由于对放化疗均敏感,故5年总体生存率能达到70%左右。肝脏血管肉瘤恶性程度极高,具有独特侵袭性,预后不良[7],由于通常对化疗不敏感,故目前为止治疗成功的报道仅见于个例。性腺外原发肝脏生殖细胞瘤也曾有个案报道[8],但一般多系性腺生殖细胞瘤转移而来。

2肝脏良性肿瘤

儿童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肿瘤的30%,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瘤最为常见。血管内皮瘤发病时肿瘤体积较小者临床多无明显症状,若发病时肿瘤巨大或肝脏系多发病灶者还可能合并其他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梗阻性黄疸,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药物难治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虽然属于良性疾病,但治疗也可以使用化疗结合手术,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长春地辛、环磷酰胺等。肝脏腺瘤、错构瘤也是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患儿因为发现腹部包块就诊,通过手术切除可达到治愈目的[9]。部分腺瘤可能发生恶变,多见于男性。

3儿童肝脏肿瘤的遗传学变化

肝母细胞瘤与一些遗传性综合征相联系,如家族性腺瘤肉病、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等。与其他胚胎性肿瘤类似,肝母细胞瘤也可能发生11-15号染色点的突变,也可能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如2、8、20染色三体[10]。大约18%肝母细胞瘤患儿发生1号染色体重排。此外,肝母细胞瘤还可能出现DNA甲基化异常[11]。

4环境因素影响

很早前就有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及密切接触的环境与子女肝脏肿瘤尤其是于肝母细胞瘤的发生相关。父母从事焊接职业,长时间接触石油或涂料,其子女患肝母细胞瘤的机率增高[12]。近期研究表明如父母吸烟,则子女患肝母细胞瘤的风险增高[13,14]。

5儿童肝脏肿瘤的临床表现

儿童肝脏肿瘤多表现为无痛性腹部包块。性早熟也可见于肿瘤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患儿。若肿瘤分泌血小板生成素,临床常出现血小板数量异常增高。有些患儿也可出现腹痛。肝脏肿瘤患儿多肝功能正常,不出现黄疸,但病毒性肝炎继发肝细胞肝癌患儿例外,他们可能出现黄疸及肝硬化。一般而言,肝脏肿瘤患儿生长发育正常,除非合并其他遗传性综合征如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等才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6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所有肝脏肿瘤的患儿均应行血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超过90%肝母细胞瘤患儿出现AFP值的显著增高,大部分肝细胞肝癌患儿同样也出现AFP值增高,当接受有效治疗后,AFP值会降至正常。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会导致患儿性早熟。应当注意的是,婴儿期AFP正常情况可以达到100 000ng/ml,甲胎蛋白半衰期约为1周,几个月以后正常AFP值应该降至10 ng/ml以下。

肝脏肿瘤患儿应行腹部B超,CT,乃至MRI检查。少部分肿瘤可能出现钙化,应该注意同时进行胸部CT检查,因为肺常常是恶性肿瘤发生转移的部位。

7儿童肝脏肿瘤分期

北美对儿童肝脏肿瘤的分期与其他肿瘤类似,是根据肿瘤能否切除及有无远处转移分期,属于术后分期系统。而欧洲采用的分期系统是根据治疗前肿瘤累及肝脏程度而定,即PRETEXT分期,后来国际儿童肝脏肿瘤治疗协作组将其加以改进,制定出SIOPEL分期,根据此分期系统能提示肿瘤累及的肝段数量,有无肝外侵犯,同时指导治疗计划制定及准确评估预后(见表1)。

表1

儿童肝脏肿瘤分期系统

欧洲分期,SIOPEL/PRETEXT术前分期北美术后分期

1期肿瘤局限于一个象限,临近象限无瘤。无转移,肿瘤完全切除

2期肿瘤累及相邻或不相邻2个象限,其余2个象限无瘤无转移,肿瘤肉眼切除,镜下残留。

3期肿瘤累及相邻3个象限或者3个不相邻象限。无远处转移,肿瘤无法切除或部分切除有肉眼残余,或者淋巴结阳性

4期肿瘤累及所有4个象限。远处转移

8治疗

经过世界范围内治疗协作组的努力,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进展迅速。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从单纯的手术切除发展到综合治疗模式。早期肝母细胞瘤患儿长期存活率已经超过90%[15]。儿童肝癌治疗常参照肝母细胞瘤,但效果远不如肝母细胞瘤。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批准索拉菲尼作为成人进展期肝细胞肝癌一线治疗药物[16],但对于儿童肝癌尚无相关研究支持其应用。儿童肝脏肉瘤的治疗与其他部位的肉瘤治疗方案一样。

手术切除对于儿童肝脏肿瘤治疗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手术医师必须根据影像学资料推断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的可行性,术中必须将肿瘤临近淋巴结一并送检病理。如果已经出现肺小结节性转移灶,肝脏原发灶手术切除也应该择期进行,这能改善预后。近年来出现的PET-CT[17]及AFP抗体成像[18]不仅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肿瘤的精确定位,也能早期提示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良性肿瘤及1期肝母细胞瘤能通过一期手术切除获得治愈。由于初始肿瘤体积大,累及肝段多,超过60%的患儿不能一期切除肿瘤,需要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长春新碱,5-FU,吡柔比星。如果化疗后患儿AFP下降迅速,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提示预后较好。有25%~30%不能一期切除的患儿疗效不佳,新辅助化疗后仍无法切除肿瘤,原位肝移植为这些患儿带来新希望。近年来活体肝移植成为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新选择。由于正常肝脏对射线耐受剂量小,故而放疗不作为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Multerys M,Goodman MT,Smith MA,et al.Hepatic Tumors.In Ries LAG,Smith MA,Gurney JG et al.(eds).Cancer Incidence,Survival among Children,Adolescents:United States SEER program 1975-1995.SEER Program,NIH Pub.No 99-4649.Bethesda,MD: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1999:91-97.

[2]Reynolds P,Urayama KY,Von Behren J,et al.Birth characteristics and hepatoblastoma risk in young children.Cancer,2004,100:1070-1076.

[3]Haas JE,Feusner JH,Finegold MJ.Small cell undifferentiated histology in hepatoblastoma may be unfavorable.Cancer,2001,92:3130-3134.

[4]Chen JC,Chang ML,Lin JN,et parison of childhood hepatic m alignancies in a hepatitis B hyper-endemic area.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5289-5294.

[5]Bisogno G,Pilz T,Perilongo G,et al.Undifferentiated sarcoma of the liver in childhood:A curable disease.Cancer,2002,94:252-257.

[6]Nicol K,Savell V,Moore J,et al,Children’s Oncology Group,Soft tissue sarcoma committee.Distinguishing 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 from biliary tract rhabdomyosarcoma:A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tudy.Pediatr Dev Pathol,2007,10:89-97.

[7]Dimashkieh HH,Mo JQ,Wyatt-Ashmead J,et al.Pediatric hepatic angiosarcoma: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Pediatr Dev Pathol,2004,7:527-532.

[8]Verma M,Agarwal S,Mohta A.Primary mixed germ cell tumour of the liver-a case report.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2003,46:658-659.

[9]Siddiqui MA,McKenna BJ.Hepatic mesenchymal hamartoma:A short review.Arch Pathol Lab Med,2006,130:1567-1569.

[10]Tomlinson GE,Douglass EC,Pollock BH,et al.Cytogenetic evaluation of a large series of hepatoblastomas:Numerical abnormalities with recurring aberrations involving 1q12-q21.Genes Chromosomes Cancer,2005,44:177-184.

[11]Shim YH,Park HJ,Choi MS,et al.Hypermethylation of the p16 gene and lack of p16 expression in hepatoblastoma.Mod Pathol,2003,16:430-436.

[12]Buckley JD,Sather H,Ruccione K,et al.A case-control study of risk factors for hepatoblastoma.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Cancer Study Group.Cancer,1989,64:1169-1176.

[13]Pang D,McNally R,Birch JM.Parental smoking and childhood cancer:Result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Childhood Cancer Study.Br J Cancer,2003,88:373-381.

[14]Sorahan T,Lancashire RJ.Parental cigarette smoking and childhood risks of hepatoblastoma:OSCC data.Br J Cancer 2004;90:1016-1018.

[15]Tiao GM,Bobey N,Allen S,et al.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hepatoblastoma:A combination of chemotherapy,conventional resection,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J Pediatr,2005,146:204-211.

[16]Zhu AX.Development of sorafenib and other molecularly targeted agent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ancer,2008,112:250-259.

[17]Figrola MS,McQuiston SA,Wilson F,et al.Recurrent hepatoblastoma with localization by PET-CT.Pediatr Radiol,2005,35:1254-1258.

肝脏肿瘤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肝脏肿瘤;射频治疗;护理干预;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45-02

射频治疗是目前治疗肝脏肿瘤的首选方法,其肿瘤完全损毁率较高,治疗效果明显。我院于射频治疗期间对部分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65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58-90岁,平均(70.12±3.15)岁;肝癌类型:原发性肝癌30例,转移性肝癌3例。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8-90岁,平均(70.12±3.15)岁;肝癌类型:原发性肝癌30例,转移性肝癌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射频治疗,术前实施局麻,依据不同的病灶位置选择不同的,准备好穿刺部分,快速、准确地刺入集束电极针,确保针尖无误后,逐渐散开子针,使其到达准备好的部位,连接射频发生器,功率控制在150W左右,消融直径从短到长,依据仪器提示完成各项操作,若肿瘤直径超过5cm,则可选择多方位治疗。治疗结束后,需进行针道消融,避免肿瘤种植转移,并于创伤部位敷上无菌敷贴。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32例于射频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告知患者术中需注意的重要事项,术后将患者安全送至病房,引导其平卧休息,加强心电监护,注意病情观察等。观察组33例于射频治疗期间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其护理方法如下:

1.2.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术前,患者由于对疾病及手术认识不够,易存在紧张心理,担心手术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对此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讲解射频治疗的相关知识,介绍以往疾病治疗的成功案例,并告知患者只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即可提高治愈率,以此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积极性。②术前准备。术前15min设静脉通道,选择杜冷丁100mg,给予肌注治疗,术前30min需严格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若出现脉搏过快、血压异常、心率失常、呼吸障碍等现象,需立即告知医生[1]。同时需准备好各项手术器械,包括吸氧装置、心电监护仪、射频消融治疗仪等,并备好相关的药物,确保各项器械及药物准确无误。

1.2.2.2 术中护理 手术过程中,需参照患者不同的进针部位及具体的病变位置,协助患者选择正确且舒适的,同时需加强心理护理,用轻柔的语言告知患者不必担心,手术很快就会结束。术中需给予患者各种帮助,如为其擦汗,充当“扶手”的角色等,这些不仅可提高患者术中的舒适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2]。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加强体征观察,注意观察射频消融系统有无正常运行,每隔20min左右进行一次血压监测,依据患者不同的疼痛情况,应用适量的止痛剂。

1.2.2.3 术后护理 ①体征观察。术后,需注意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存在尿液过少、血压异常、血容量过少、口渴频繁、心率失常等现象,需立即告知医生,并于第一时间内实施静脉输液。加强心电监护,确保心率维持在70次/min左右,防止房颤等症状的产生[3]。②出血护理。出血是术后常出现的症状,电凝不彻底、大血管受损、凝血功能低下,均可引发术后出血。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观察,若穿刺位置存在血肿,则需警惕术后出血,同时需密切观察腹部体征,若腹部隆起且处于紧张状态,出现移动性浊音,存在压痛感,则需警惕腹腔出血[4]。③疼痛护理。术后,患者穿刺位置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对此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处理,若疼痛症状轻微,其可自行消失,因此可采取不处理的方法,但需协助患者选择正确且舒适的,引导其放松身心;若疼痛症状较严重,则需应用止痛药,如哌替啶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

2 结 果

2.1 肿瘤损毁情况 观察组肿瘤完全损毁率为87.88%,对照组肿瘤完全损毁率为81.25%,两组肿瘤完全损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术后出血1例,局部胀痛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术后出血3例,局部胀痛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肝脏肿瘤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其病死率较高,对患者影响巨大,不容忽视。在肝脏肿瘤治疗中实施射频治疗,并在治疗期间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肿瘤完全损毁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心理护理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术前准备能使手术顺利进展;术中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可提高手术效果;术后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康复时间。我院65例肝脏肿瘤患者均给予射频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给予全程护理干预,两组肿瘤完全损毁率均超过8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实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对肝脏肿瘤患者给予射频治疗,并于治疗期间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肿瘤完全损毁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尹玉华,刘莉,等.172例原发性肝癌行射频消融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4(36):110-112.

[2] 陈宝霞,刘亚琴.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护理杂志,2011,24(03):334-335.

[3] 陈宝霞,刘亚琴.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护理杂志,2011,8(03):204-205.

肝脏肿瘤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肝脏肿瘤; 检出率; 性质; 准确率

doi:10.14033/ki.cfmr.2017.7.0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58-02

肝脏肿瘤是常见的肿瘤,也是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其中,恶性肿瘤如肝细胞癌、肝转移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均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1]。对于疑似肝脏肿瘤患者来说,准确诊断肿瘤性质,有效鉴别良恶性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实时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均应用于肝脏肿瘤定性诊断。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疑似肝脏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x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疑似肝脏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

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7~82岁,平均(59.4±11.4)岁;病理诊断:肝细胞癌24例、肝血管瘤16例、肝转移癌12例、肝内胆管癌8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28~83岁,平均(58.7±10.6)岁;经病理诊断:肝细胞癌22例、肝血管瘤15例、肝转移癌14例、肝内胆管癌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诊断结果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Siemens-Acuson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行扫描检查,探头频率210~510 MHz,探头4V1,并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时二维灰阶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由高年资医师对检查扫描结果进行判定。观察组疑似肝脏肿瘤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取患者肘静脉,注射造影剂(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并行特异性造影剂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实时、动态和连续观察患者肝脏、病灶影像,并储存[2]。超声造影检查时间6 min,依次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窦期,并根据肝脏回声增强时间、消退时间,增强程度、形态等来进行良恶性肿瘤的定性[3]。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肝脏肿瘤检出率、肿瘤定性诊断率,并比较两组诊断阳性、阴性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肝脏肿瘤检出率比较

在真阳性率、真阴性率方面,观察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肝脏肿瘤定性准确率比较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观察组:肝细胞癌24例、肝血管瘤16例、肝转移癌12例、肝内胆管癌8例;对照组:肝细胞癌22例、肝血管瘤15例、肝转移癌14例、肝内胆管癌9例。在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癌和肝内胆管癌的诊断上,观察组定性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我国是肝脏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而肝癌是发病率仅次于胃肠癌的恶性肿瘤,被业内称之为“癌中之王”,病死率较高。在症状上,肝癌患者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发现确诊时大都到了中晚期,且病情进展较快,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4]。目前,在肝脏肿瘤的检查上,超声检查是首选检查方法,给予受检者行腹部超声检查可显示局部病灶。但是近年来超声检查影像技术快速发展,实时二维灰阶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也在肝脏肿瘤诊断中有了一定的应用。但是这些方法在诊断中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实时二维灰阶超声操作简单、价格低,并且可准确确定病灶位置,但对于低于1 cm病灶,其检出敏感性也强于CT检查,在早期肿瘤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但是影像检查不能仅限于发现病灶,关键在于能够鉴别肿瘤性质,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因此,实时二维灰阶超声检查存在局限性,仅仅可作为筛选工具,而不能鉴别肿瘤良恶性。

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在检测肝脏肿瘤内部异常血流信号、肿块边缘异常血流信号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并且可测量最大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等,在显示肝脏肿瘤血供及瘤内血流分布上作用明显,可清晰显示血流动力学变化[6]。由于肝脏恶性肿瘤血管、血流分布与良性肿瘤明显不同,所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弥补实时二维灰阶超声检查不足,从而为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提供有价值信息。在当前肝脏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上,CDFI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比如声束血流角度依赖性、低速血流信号检测敏感性较差,同时也受运动、彩色血流信号等因素影响。

在疑似肝脏肿瘤患者诊断上,其超声造影表现与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超声造影术在临床检查上,是通过注射造影剂来增强血液回流信号,在检测微小血流信号上敏感性高,并且可清晰显示肝脏组织内灌注情况,也能鉴别刚脏内恶性病灶、肝血管瘤等[7]。在超声造影特点上,肝细胞癌主要的特点为动脉期回声快速增强,门脉期与延迟期抵灌注;在血管瘤动脉期方面,肝血管瘤存在周边结节状增强回声,而肝转移癌的超声造影特点为动脉期回声增强。

在超声造影中,注射造影剂是重要环节。理想的超声造影剂可通过肺、心脏及毛细血管循环,可通过外肘静脉注射行造影,并且能够重复注射。在临床应用上,注射造影剂的方法包括缓慢静脉冲击注射法、持续静脉滴注和团注法三种。本研究采用的是持续静脉滴注方法,并根据时间设定了方法。在选择方法时,需根据检查部位、目的和造影剂选择合适的造影剂推注方法。

缓慢静脉冲击注射法适用于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注射造影剂来延长增强作用时间,减少彩色溢出伪影。在超声造影中,彩色血流显示峰值通常不随灰阶与多普勒信号衰减,如果注射剂量过大,则需严格控制造影剂剂量、速度和浓度,从而提高超声造影检查的效果。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其理论依据是微气泡在血液之中流动可产生强烈背向散射效果,提高肝动脉、门静脉内血流信号回声强度,从而增强彩色、能量和频谱多普勒信号[8]。在疑似肝脏肿瘤诊断中,应用超声造影可提高肝脏肿瘤血流检出率,提高肝脏肿瘤定性诊断符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肝脏肿瘤检出率,在真阳性率、真阴性率方面,观察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肝脏肿瘤是临床上常见和多发肿瘤,肝脏恶性肿瘤前期症状不明显、不典型,给予患者有效的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本研究认为,在疑似肝脏肿瘤患者的诊断上,超声造影的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映丰,周启昌,朱才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2(1):53-56.

[2]钟子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医药指南,2012,33(13):530-531.

[3]王婧,孙婧,杨红,等.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EB/OL].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22(9):6820-6822.

[4]付华伟,刘发生,冯晓曦,等.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灶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6,6(2):994-996.

[5]胥莲江.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1(9):75-76.

[6]尚国栋,刘俊德,李付民,等.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5(1):137-138.

[7]张丽英,李开艳,崔贤,等.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微波治疗后的后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1(3):58-60.

[8]吴猛,郑齐超.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1(34):57-59.

肝脏肿瘤范文第4篇

但肿瘤通常在肉眼可见范围外还有一定延伸,所以,过去外科医生在切除肿瘤时通常“凭感觉”进行一些延展切除,因为切得不彻底或少切会造成复发。但是,如果多切又会对患者造成伤害。近一年,重庆市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邓和军带领团队,在肝癌切除手术中采用荧光导航进行辅助,可以“点亮”肿瘤细胞,使手术更加精准、快捷。

七成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期

“肝癌发病隐蔽性十分大。”邓和军主任表示,在门诊,绝大部分患者是出现腹胀、疼痛时才会来就诊,而这个时候,70%以上的患者都到了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肝脏隐藏在腹腔深处,占的体积较大,空间的伸缩力也比较大,所以肿瘤小的时候产生的症状不明显或无任何不适,很多人不会选择去就诊。另外,如果肿瘤恰巧长在肝脏正中央,且肝体积没有明显增大,肝包膜张力不高,没有影响到周围的神经,也可能不会出现疼痛。

其次,肝脏代偿性很强。对于正常人而言,一般只要有30%的肝脏功能正常,就足以维持人体正常运转。有些肿瘤虽然已侵犯到肝脏,甚至侵犯到血管,但只要有30%的肝脏没受影响,就不会表现出肝功能衰竭症状。邓和军主任说,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高枕无忧,因为肿瘤的生长速度极快,等肿瘤细胞把肝脏都侵犯了,便会出现黄疸、腹水等症状,这时已经是晚期了。

肝癌术后易“死灰复燃”

邓和军主任介绍,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肝癌的治疗出现了很多新兴的方式,如:介入血管栓塞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等,虽然相对传统手术治疗降低了肝癌的复发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能取代传统手术,因为各种治疗都有优缺点。

具体讲来,外科手术能暂时去掉大的肿瘤,不存在化疗耐药、放射抗拒等问题,但易残留微小的癌灶,并且对肝脏功能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术后易发生断面的复发或肝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介入血管栓塞治疗可重复性强,对巨大肿瘤可1月做1次,但很难彻底的消灭癌细胞;射频消融治疗可一次消融不同肝叶多个肿瘤,创伤小,恢复快,但当癌灶的体积较大时,往往存在消融不完全等问题。由此可见,肝癌切除术、血管栓塞治疗、射频消融术等手段都难以一次性完全消除所有的肝癌病灶,治疗后癌灶就会存在残留和复发的可能。邓和军主任说,复发的早晚取决于肝癌的恶性程度和清除肝癌病灶的彻底性,恶性程度越高,癌灶越大,治疗的彻底性就越不能保证,复发的可能性越大、越早。因此,及早发现,并尽可能清除所有的肿瘤病灶,才能降低肝癌的复发率。

荧光导航“点亮”肿瘤细胞

为了尽可能地清除病灶,外科医生在切除肝脏肿瘤时通常会根据经验切除肿瘤旁1~2厘米的正常组织,不过,是否完整切除,医生心里也没谱。鉴于此,邓和军主任于一年前开始带领团队尝试采用荧光导航辅助肝癌切除术。

邓和军主任介绍,患者在术前一天会被要求静脉注射荧光造影剂吲哚菁绿(ICG),而ICG进入机体后,正常细胞会在15分钟内将其代谢掉95%,其余5%会在肿瘤细胞聚集,而不被代谢掉,通过荧光导航系统探测发光的ICG,就能在术中准确查找癌变组织,就像在黑暗的房间里寻找发光的物体,即使2毫米以下的细微病灶也会被发现,哪里该切哪里不该切一目了然,使得手术更加精准、快捷。该技术不仅可以确定肝脏其他部分是否已有肿瘤转移,为后续的介入治疗提供依据;还能应用在乳腺癌与脑肿瘤的手术中。

至于其安全性,邓和军主任解释,该技术中应用的ICG最开始曾用来检查肝功能是否正常,与我们生活中谈之色变的荧光增白剂并非一回事,比较安全;但极少数对其过敏的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头痛、荨麻疹现象,需慎用。此外,这种溶液中含有少量碘化物,对碘过敏的人也需慎用。

高危人群须定期体检

邓和军主任说,早期肝癌虽无明显症状,但对于肝癌高危人群,身体通常会发出微小的“信号”,如出现疲乏无力、厌食、腹泻、体重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腹痛、腹胀、皮肤眼睛发黄等症状均应提高警惕,及时去肿瘤专科医院进行癌症的相关筛查。

有慢性肝病史(乙肝、丙肝、肝硬化、脂肪肝);酗酒者(肝硬化发病率高);饮食不健康(长期食用腌腊、烟熏、霉变等食品)者;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应当半年进行1次血清甲胎蛋白(AFP)及肝脏影像学检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建议每年进行1次癌症筛查,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肝脏肿瘤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肝内胆管肿瘤;肝脏肿瘤;临床特征

国际卫生组织在最新的肿瘤组织学分类可以将肝脏和肝内胆管肿瘤分为肝脏良性上皮细胞肿瘤、肝脏恶性上皮细胞癌、肝脏非上皮细胞肿瘤、肝脏其他细胞瘤、肝脏未分类肿瘤、肝脏造血及淋巴瘤、肝脏转移瘤、肝脏上皮性异常病变、肝脏瘤样病灶9种。原发性肝癌虽病因尚不明确[1],但主要以肝炎病毒引发为主。我院通过对收治的胆管肿瘤和肝脏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发病特点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用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肝脏肿瘤和肝内胆管肿瘤患者共32例,根据患者性别将其分为男女两组,其中男20例,女12例。

1.2方法

1.2.1病理学检查 获取新鲜的肝脏癌变组织,用10%中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最后交给病理医生作出诊断。

1.2.2记录数据 按WHO对肝癌的分类进行统计,记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患肝癌的数目,探究肝癌的不同引发因素所导致肝癌人数。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分别计算不同肿瘤所占肿瘤总数的百分比,以及不同引发因素所占总数百分比,以比较肝脏和肝内胆管肿瘤常见种类以及常见的引发因素。

2 结果

表1显示肝脏和肝内胆管肿瘤中最为常见的病为肝细胞癌和血管瘤,其次是转移性肿瘤与胆管细胞癌,其它较为少见。

表2显示肝细胞癌而言,主要发病人群多为40~69,且多为男性,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年龄多为50~59岁,男女发病人数相等,血管瘤主要发病年龄在30~49岁,多为女性,转移性肿瘤发病高峰年龄为40~59岁,多为男性。

表3显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其次是肝硬化、酒精以及真菌等。

3 讨论

3.1肝脏肿瘤发病率逐年递增,其中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肝细胞癌,良性肿瘤是血管瘤。而肝脏和肝内胆管肿瘤中以肝细胞癌与血管瘤较为常见,胆管细胞癌和转移性肿瘤虽然较少但不算罕见。由表2可见,男性的肝癌发病率总体而言大于女性,这是很可能是由于我国男性酗酒人数过多导致。40~69岁年龄的人抵抗力降低,且饮酒量普遍大于年纪较轻的人,导致这个年龄为肝癌的好发年龄。肝脏和肝内胆管肿瘤常见临床症状为肝区疼痛、全身和消化道症状、肝肿大和肝癌转移症状,如肝癌会向向肺、骨、脑等处转移,引起骨癌等症状。只需经常检查以防肝癌向其它部位转移。

3.2通过对本次46例肝脏和肝内胆管肿瘤进行分类分析可以发现最为常见的肝脏部位的肿瘤是肝细胞癌,有22例所占比例约为47.83%,算目前比较常见的肝脏肿瘤。肝细胞癌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而在我国约90%的肝硬化患者患有肝癌,饮酒过多也会导致肝硬化,由此可见HBV、肝硬化和过量饮酒都可导致肝癌,因此如何有效降低HBV发病率、减少我国饮酒人数和饮酒量也就成了有效预防肝癌发生的主要方法[2,3]。肝细胞癌在早期难以被诊断,大部分的肝细胞癌可以经过腹部B超、血清AFP以及磁共振确诊,但肝细胞癌早期难以被发现,一旦发现一般都已处在中晚期。

3.3本次实验中血管瘤发病人数有20例,占43.48%。血管瘤是肝脏肿瘤的主要良性肿瘤(目前没有发现血管瘤有恶变趋势),发病率为肝脏肿瘤中的第二位,较为常见的是海绵状血管瘤,可在B超检查和腹部手术中被发现,但无明显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肝血管瘤的检查有:B超,高回声,低回声者多呈网状结构,有规则的形态、均匀的密度以及清晰的界限,有时还出现因钙化导致的高回声以及后方声影;超声造影,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在动脉周边呈现出结节状或环状强化,但因为此扩展过程较为缓慢,而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处于增强状态,较扩展过程缓慢导致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CT,CT平扫检查在肝实质内出现境界清楚形状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病灶,少数可能呈现不规则形;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检查出疾病后,我国目前有手术治疗如血管瘤切除术、肝动脉结扎术等以及非手术治疗的TAE和肝血管瘤微波固化术两种治疗手段。

3.4我国胃癌的发病率远高于肝癌,但肝癌的致死率远高于胃癌,肝癌是我国致死率第三的疾病。原因之一是肝脏本身极适应肿瘤细胞生长,之二是因为全身各脏器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门静脉系统的血流灌注入肝,导致全身各脏器的肿瘤皆可转移至肝脏,其中以胃肠道的肿瘤为尤。

参考文献:

[1]梁骁.广西地区711例肝脏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

[2]赵国雄,刘丽娟,龚红云.乙型肝炎病毒诱导肝细胞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09.

肝脏肿瘤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087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 各种高新技术疗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 其中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就被广泛地应用在肝脏肿瘤的治疗工作中。在临床工作中, 传统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包括开腹射频消融治疗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两种方法, 但这两种方法只适用于较为简单的肝脏肿瘤手术, 对于一些肿瘤位置较特殊的肝癌, 这两种方法就显得捉襟见肘。同时, 开腹治疗的方法对于一些手术耐受性较差的患者来说, 对其身体及脏器功能是有很大损害的, 术后并发症较多, 也不能对所有人群使用[1]。而在腹腔镜引导下对肝脏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就极大的弥补了上述方法的缺点, 现将具体分析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2010年6月~2013年6月来本院治疗肝脏肿瘤的患者7例, 其中男6例, 女1例, 年龄51~78岁, 平均年龄(64.37±9.28)岁。这7例患者在手术前均接受了医护人员对治疗方法的相关讲解, 自愿进行治疗, 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 2 围术期检查方法 首先需要按照开腹手术前的各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 对患者体内各脏器的功能进行评估。对患者术前合并症, 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及时的处理。其次对患者进行常规的CT扫描, 并对患者的肝脏血管进行三维重建, 以此全面了解患者肝脏肿瘤的数量、直径、部位以及和相邻组织之间的关系等。另外, 在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12~24 h的严密监护, 对患者进行常规保肝治疗护理, 为预防相关并发症可以使用抗生素3 d[2]。

1. 3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首先是对器材的准备工作, 腹腔镜采用的是日本奥林巴斯牌, 型号为OTV-SB;穿刺活检针采用的是美国巴德公司的产品, 型号为18GBard;射频针采用美国GITA公司产品, 型号为RITA StarBurst XL型;射频仪采用的是美国GITA公司的产品, 型号为RITA1500型。

患者取仰卧位, 并进行呼吸道插管辅助呼吸, 采取全身麻醉方式, 同时建立 气腹, 气压为13 mm Hg(1 mm Hg=0.133 kPa)。腹腔镜进镜采用腹壁三孔法进行, 在插入腹腔镜后需要对腹盆腔进行彻底探查, 将实际情况与CT扫描结果进行结合, 确定肿瘤正确情况。如患者肿瘤出现在肝脏右叶Ⅵ段相邻的肠道处, 则直接用抓持钳将肠道牵开;而如果患者的肿瘤是在肝脏左叶外侧与膈肌或心包距离较近的情况下, 先用腹腔镜将左外叶的韧带进行游离处理, 然后再用抓持钳牵开肝脏左外叶, 使肿瘤远离膈肌或心包;如出现必要情况, 可以在肿瘤与相近的脏器或组织间注入0.9%的 盐溶液进行隔热处理。通过腹腔镜的引导, 首先对患者的肝脏肿瘤进行穿刺活检工作, 观察肿瘤情况, 然后再用射频针对病灶进行穿刺布针, 其安全边界应> 1 cm以上, 将射频仪的工作温度设定在100℃, 每次工作15 min, 如有必要情况可以进行重叠布针[3]。

1. 4 术后随访及术后检查方法 在患者进行手术1个月内, 需对患者进行4次肝功能、血凝及血常规功能复查, 每周1次。同时手术后每个月还需要对甲胎蛋白进行复查, 并进行腹部的CT扫描, 观察肝脏恢复情况。并且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回访工作, 回访以1个月为单位, 6个月为小周期, 1年为大周期, 直到2014年终止[4]。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7例患者的肝脏肿瘤均为单发, 并位于肝脏的表面, 经术前CT扫描和术中腹腔镜确诊后显示诊断正确, 正确率为100%。其中6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合并肝硬化的情况, 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成功, 没有中途转开腹手术的情况, 同时手术无多余损伤出现, 其中仅1例患者利用人工腹水的方式对心包进行了有效保护。

7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91.37±63.28)min, 平均失血量(57.91±56.23)ml, 而在手术中布针的平均次数(4.37±1.66)次。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1.76±8.81)d, 5例患者的肝功能均在7~14 d内恢复到正常水平, 其中2例患者肝功能恢复超过手术前情况。本次研究中的7例患者均没有出现诸如腹腔感染、胆漏、胃肠道漏、气胸以及术后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在手术后仅1例出现胸水、5例出现发热以及6例出现右上腹隐痛的情况, 并在医护人员进行相应治疗措施后痊愈。在手术后7 d, 仅有1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情况, 同时合并溶血性葡萄球菌败血症, 但经过相关治疗后病情痊愈, 没有后遗症发生。

手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肝部CT复查, 结果显示肿瘤消融率达到100%, 但有1例患者在2个月后出现局部复况, 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 并在移植肝脏后18个月时再次出现肝肿瘤情况, 医院采取及时的抗肿瘤治疗。到随访结束为止, 平均随访时间(15.37±8.11)个月, 其中7例患者6个月内存活率达到100%, 1年内的存活率也达到了57.14%, 其中6个月内无肿瘤生活患者5例, 占总数的71.43%。

3 小结

在患有肝脏肿瘤的患者中, 有一部分患者的肿瘤处于特殊部位, 并且患者本身对于开腹手术的耐受性较低, 对于这类患者运用经皮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方式十分不妥, 会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 不但对疗效造成影响, 还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而为这类患者采用腹腔镜引导下的射频消融疗法就能够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 利用这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患者生存的平均时间超过2年。而就医疗操作方面来看, 腹腔镜下可以对人体内部脏器进行直观的观察, 在进行游离或牵引等操作时, 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的几率较低, 可将术后并发症几率控制在3.8%以下, 病死率仅为0.4% [5]。因此,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方法治疗肝脏肿瘤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值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文郁, 姜洪磊, 于浩, 等.超声引导联合腹腔镜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临床体会.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 19(2):188-191.

[2] 张文俊, 胡芳娟, 梁文波.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射频消融治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 17(24):2075-2078.

[3] 刘万泉, 黎冶, 王刚.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大肝癌36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7(7):1616.

[4] 肖丽萍, 陈晓清.射频治疗肝癌不彻底的原因及其对策.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27(2):199-200.

[5] 孙文兵, 丁雪梅, 李明颖, 等.左侧单肺通气条件下经皮经肝射频消融治疗肝顶部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6(7):511-512.

肝脏肿瘤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肝脏肿瘤;诊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176-02

目前,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扩散加权成像的运用已开始由原来单一的神经系统推广至全身其他系统[1-2]。该研究选择100例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实施诊断的100例肝脏肿瘤患者,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在肝脏肿瘤方面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100例肝内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为肝脏血管瘤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为51岁;30例为肝细胞癌患者,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57.5岁;25例为肝脏转移瘤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为36~74岁,平均年龄为55岁;15例为肝囊肿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为30~68岁,平均年龄为49岁。该组患者在实施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前均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1.2 检查方法

该组病例选用1.5T磁共振成像仪以及八通道相控阵线圈实施上腹部平扫,具体扫描序列为T2WI应用TR6666.7ms、TR93.4ms的呼吸触发脂肪抑制快速恢复自旋回波和T1WI应用inphase TR190 ms、TE4.7ms;opposed phase TR190 ms、TE2.4 ms的屏气相双回波扰相梯度回波。强化扫描应用LAVA序列的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接着通过LAVA技术取得延迟期、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图像。实施扩散加权成像前应先做好ASSET序列的扫描工作,扩散加权成像则合理选取两个互不一致的扩散敏感系数,实际b值为0 s/mm与800 s/mm。然后选用SE-EPI序列,把扫描核心层面放置在病灶最大直径区域,实际扫描层数为6~11层,具体层距与层厚分别为2 mm和5 mm,矩阵为128 mm×128 mm,视野(FOV)为380 mm×380 mm,共做3次激励,扩散方向最少要有7个左右,注意扩散加权成像扫描一定要在1次屏气中顺利完成。

1.3 扩散加权成像图像分析

ADC值的测量应在ADW4.4工作站上完成,并把图像分析层面放置在病灶最大直径区域。首先运用机器本身固有的扩散成像分析软件做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图与ADC图的合理建立,待感兴趣区域做好测量后,对其所覆盖的所有病灶实施ADC值测量。注意每个病灶均要选用大小一致的圆形感兴趣区域的不同部位实施3次测量,最后合理选取经测量所得的平均值。

1.4 统计方法

该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2 结果

100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包含有3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30例肝细胞癌患者、25例肝脏转移瘤患者、15例肝囊肿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了扩散加权图像和ADC图像,由此可得相应的弥散系数。从ADC图像可以看出,具有较高弥散系数的组织呈现高信号影状态,提示其含水量大,能够快速弥散水分子。从扩散加权成像图可以看出,肝囊肿患者不具备较高的信号,所以小囊肿难以辨别判断,针对这一情况可运用ADC图结合T2WI图进行处理;肝脏转移瘤患者、肝细胞癌患者和肝脏血管瘤患者的实体部分均呈现较高的混杂型信号,而坏死部分不具备高信号,所以在辨别判断b值0 s/mm2过程中,肝脏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脏灌注之间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 1 比较不同肝脏病变部位的ADC值

3.3 讨论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主要是将机体内存在的微观水分子的实际活动自由度充分表现出来,以便提供生理与功能方面的有利信息[3]。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若b值0 s/mm2时,肝脏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脏灌注之间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肝脏肿瘤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实施诊断,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诊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率,这对于肝脏肿瘤疾病的临床诊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慧萍,刘晓雨,李冬梅,等.肝癌边缘CT强化特征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2):138-141.

[2] 吴秀栓,李建生,许戈良,等.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2):158-160.

[3] 侯登华,陈丽军,郭玉林,等.扩散加权成像在单发结节性肝癌和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72-74.

[4] 聂玫,陈自谦,钱根年,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福州总医院学报,2010,17(4):240-241.

[5] 黄薇园,余永强,钱银锋,等.MR扩散加权成像瘤周水肿区ADC值在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1):27-29.

肝脏肿瘤范文第8篇

肝脏少见肿瘤是指发生于肝脏并排除了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之后的其他一些发生率极低的肿瘤,其组织学类型复杂,术前定性诊断常较困难[1]。ct对肝脏肿瘤的定性、定位以及与各管道之间的关系确定有较大价值[2]。现对我院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少见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以提高对ct表现的认识。

1 资料和方法

血管肉瘤1 例,女,62 岁;间质瘤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2岁、37岁,分别为小肠间质瘤术后2年及8个月;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女,42岁。主要临床表现:右上腹包块2例,右上腹胀痛不适伴食欲不振3例,体质量减轻2例。1例b 超体检发现肝脏病变。实验室检查:4例afp均为阴性,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血清总胆红素3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乙肝表面抗原1例阳性。采用ge light speed 16 排螺旋ct 机,120 kv,300 ma,层厚7.5 mm,螺距1.375。每例均行腹部平扫和三期动态扫描。增强对比剂选用碘帕醇(300 mgi/ml),总量按1.5 ml/kg体质量计算,注射流率3.5 ml/s。经肘静脉注射,动脉期扫描延迟25 s,静脉期扫描延迟60 s。延迟期4.5 min。

2 结果

4例均为单发肿瘤,详见下述。

2.1 肝血管肉瘤  ct平扫肝脏见约11 cm×16 cm大囊性肿块,边界欠清,周边呈稍低密度,壁较厚不规则,并见多发斑片状稍高密度结节,中央呈低密度囊变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壁及实性成分迅速明显强化,较均匀,与血管强化相似,门脉期周边仍呈明显强化,范围及程度较动脉期未见扩大,延迟期强化渐减弱,与主动脉相似,中央低密度囊变区一直未见强化 (见图1a-1c)。后经上级医院穿刺病理证实为血管肉瘤,无法手术,患者半年后死亡。

2.2 间质瘤  第1例ct平扫肝右叶见约12 cm×18 cm大低密度囊实性肿块,边界尚清,密度不均匀,壁厚薄不均,内见实性软组织影及纤细纤维条索灶,并见大片囊变。动脉期周边壁、实性成分及纤维条索灶迅速强化,较主动脉稍弱,门静脉期持续强化,较动脉期略加强,延迟期强化减弱,囊变区未见强化(见图2a-2b);动态随访3个月见肿瘤增大,肝左叶出现同样性质较小病灶及腹水。第2例ct平扫肝左叶见直径约2 cm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周边稍高,中央密度较低,边界较清。动脉期周边迅速强化,门静脉期继续强化,但弱于肝内血管,延迟期强化减弱,中央见小斑片一直未强化区(见图3a-3d);动态随访4个月,肿瘤增大,肝右叶出现同样性质较小病灶。两例均经穿刺活检证实为恶性间质瘤。

2.3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平扫肝右叶见约3.5 cm×3.0 cm大混杂密度实性肿块,边界较清,密度不均匀,内见脂肪及软组织密度影。动脉期软组织迅速不均匀强化,并见血管影,部分位于脂肪内且与肝内血管强化相同,门静脉期继续强化,延迟期部分与肝内血管相仿,强化减弱,脂肪未见强化(见图4a-4c),经手术证实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3 讨论

肝血管肉瘤是由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国外报道约占肝脏原发肿瘤的2%[3],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国内有研究认为氯乙烯可能是肝血管肉瘤的致病因素[3]。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差,不易与肝癌区别。其ct表现亦无明显特异性,有报道认为[3]与肝血管瘤如海绵状血管瘤相比,肝血管肉瘤的动态强化呈现早期瘤灶中心强化和动脉门静脉分流影像;与肝细胞癌“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相比,肝血管肉瘤表现为连续渐进的向心性强化。本例ct平扫表现为巨大囊性肿块,动态增强动脉期周边壁迅速明显强化,门脉期周边继续呈明显强化,范围及程度较动脉期未见扩大,延迟期强化渐减弱,瘤灶中心低密度囊变区一直未见强化,也未出现动脉门静脉分流影像和连续渐进的向心性强化,与文献不符,考虑可能与肿瘤巨大,血管破坏较重、中央坏死范围大有关。目前肝血管肉瘤的确切诊断仍依靠病理学结果,典型图像为异型性增生的肿瘤细胞覆盖性生长,使肝细胞萎缩、肝窦变宽,瘤细胞突入血管腔,cd34、cd31、viii因子和vmentin等指标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有助于诊断肝血管肉瘤[2]。

间质瘤为一组间叶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表达c?鄄kit 蛋白(cd117),富于细胞的梭形、上皮样、偶或多形性的间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肌层,大多为恶性,可通过血行和种植转移至肝、腹膜和肺等部位,而淋巴结转移少见[4]。因多数呈膨胀性生长,为境界较清楚的孤立性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内可出现坏死、囊变、出血等,ct表现密度不均匀。因其为富血供肿瘤, 因此动态增强大多有显著强化。本组2例均为小肠间质瘤术后肝脏转移瘤,ct表现为肝脏境界较清楚的低密度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富血供,增强动脉期周边壁、实性成分迅速强化;门脉期继续强化,较动脉期略有加强,但与血管瘤不同,未呈现强化范围明显加大及程度的明显进一步加深;延迟期周边强化减弱,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与炎性病灶表现不同,后者延迟期周边强化多较明显。本组较大的1例表现与肝血管肉瘤相似但强化程度稍弱。另1例较小肿瘤直径仅约2 cm,中央亦见坏死,支持恶性。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生于肝脏的少见,起源于肝脏间叶组织,病理上由平滑肌细胞、厚壁血管及脂肪细胞组成[5],多数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常由体检发现。因其组成成分的多样化且各种成分比例不同,其ct表现多种多样,根据脂肪、血管和平滑肌比例的不同又分为血管脂肪瘤和髓样脂肪瘤(有造血功能)。病理上可分为 4型:混合型最常见,各种成分均存在;脂肪瘤型以脂肪细胞为主;肌瘤型以平滑肌细胞为主;血管瘤型又可分以厚壁血管为主型和以扩张血窦为主型[6]。本组1例肿块内有特征性的脂肪密度,ct值为-40~-7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软组织成分迅速强化,以血管平滑肌成分为主,脂肪不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肿块内实质仍持续强化。肿块内有时可见血管影,严福华等[5]研究认为中心血管的显示高度提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特别是脂肪成分中见到血管影更具有诊断意义。本组1例即在脂肪成分中可见血管强化影(见图4a-4c),表现较典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病灶内脂肪成分含量5%~90%不等,脂肪含量少时需与肝细胞癌、腺瘤、血管瘤及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鉴别;脂肪含量较多时需与脂肪瘤及脂肪肉瘤鉴别。

【参考文献】

[1] 叶维法,杨秉辉,万德森,等. 肝胆肿瘤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3.

[2] 陈志红,钱海鑫,田力平,等. 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术前评估中重要性的探讨[j].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1):39-41.

[3] 王健,李强,崔云龙,等. 肝血管肉瘤:16例回顾[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6,12(8):532-535.

[4] 高伟民,胡连源.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6):574-576.

肝脏肿瘤范文第9篇

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的患者30例开展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专业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果:通过对本组30例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和治疗,本组患者中死亡2例,至今存活28例,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发生转移,这说明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结论: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必要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早期的预防工作,能够很好的减轻患者自身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关键词: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临床护理护理体会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2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33-01

肝脏恶性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患者自身和患者的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化疗药物的发展与正确使用,肝脏恶性肿瘤切除肝脏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临床实践中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必要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早期的预防工作,能够很好的减轻患者自身的痛苦,提升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组为了能够更分析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30例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30例进行了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为42~63岁。30例患者中有经过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肝脏的恶性肿瘤,其中5例患者行右半肝切除手术,8例患者行半肝切除手术。17例患者肝脏恶性肿瘤进行局部的切除,患者在手术后均实施了术后的辅助化疗。

1.2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一般情况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都承受着比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所以医院的护士要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对在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做出合理的结石,同时多安慰患者,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另外对待患者要热情周到、给患者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建立起信任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那些对病情不知情的患者,可以适当的为患者保守秘密,而对于已经了解病情的缓和,要科学的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信息,使得缓和及其家属可以很好的了解疾病,解除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以便可以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1.2.2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积极的预防可能出现的感染。一般情况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之后,抵抗力都会下降,所以此时很有可能出现感染,这是患者在手术后比较多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中肺部炎症在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的比较多。所以,对于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当使用常规的抗生素,同时强化对患者的局部护理,预防可能产生的其他并发症。化疗一般都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恶心的情况,甚至还有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护士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要尽早的检查化疗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在护理的过程中给予患者维生素能够有效的预防出血。

1.2.3饮食护理。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身体比较虚弱,所以强化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很有必要,同时也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这对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实施饮食护理作为对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重要内容,给予患者高蛋白、易消化的事物,同时嘱咐患者多食用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油腻的食物,增强患者的体制,促进患者自身生存质量的提升。

2结果

通过对本组30例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和治疗,本组患者中死亡2例,至今存活28例,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发生转移,总体而言护理的效果较好。

3讨论

肝脏恶性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化疗药物的发展和正确使用,对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化疗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护理,很有可能会对患者的造成比较大的威胁,因此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患者开展的护理中要针对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另外也要给予一定的营养支持,注意发挥饮食护理的作用,提升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注意预防可能产生的各种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早日康复。本组结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患者的情况开展研究,通过30例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和治疗,本组患者中死亡2例,至今存活28例,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发生转移,总体而言护理的效果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在肝脏恶性肿瘤术后进行化疗操作的过程中应当严格的执行无菌的操作,最大限度的避免发生皮肤的损伤。另外要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预防可能出现的肺部感染。当出现药物外渗的情况的时候,立即拔除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以此来减少可能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本组的研究发现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必要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早期的预防工作,能够很好的减轻患者自身的痛苦,提升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所以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戴腊梅,程月娥,叶志霞,欧阳卫莲.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无血切肝术的手术配合[J].护理杂志.2008年01期

[2]余艳丽,黄卫庆,欧梅芳,吴小红,何春荣,吴燕娜.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微创医学.2009年04期

[3]曾燕霞,乐革芬,许子霞.严重肝损伤行一期清创性肝切除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年12期

肝脏肿瘤范文第10篇

肝脏是全身各系统肿瘤易转移到达的靶器官,其中最常见的肝转移性肿瘤是来自胃 肠道的腺癌。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常有某些相似或 交叉之处,如高分化HCC与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间的鉴别,HCC与ICC 间及两者的某些亚型与肝脏间叶性肿瘤间的鉴别已成为日常病理诊断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多数情况下,需结合某些特 异的免疫组化标志物来明确或辅助诊断。在肝胆系统常见 肿瘤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病理学诊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本文结合相应的工作体会,就部分较为常见的肝脏肿 瘤的免疫病理诊断特点作一综述.

1 肝脏上皮性肿瘤

1.1 HCC HCC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每年有20万~30万人死于肝癌。HCC 的组织学类型多种多样,有时单纯依靠组织形态学观察难 以与其他类型的良、恶性肿瘤相鉴别,为进一步提高其诊断 准确率,需要依靠某些免疫标志物来进行相应的辅助诊断.

HCC主要表达细胞角蛋白CK8和CK18,极少表达 CK7和CK19。肝细胞抗原1(Hep Par1)在HCC中的阳性率 高达83.7%。Glypican-3(GPC3)是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家族 的成员之一,属癌胚抗原性质,参与细胞生长发育过程的形 态发生和生长控制。1997年,Hsu等首次提出GPC3可作为 HCC的潜在肿瘤标志物。而Wang等观察221例手术切除 的肝标本[其中111例HCC、48例HCA、30例肝局灶性结节 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及32例大再生结节] GPC3单克隆抗体的表达,结果示75.7%的HCC组织呈阳性表型,而其他110例良性肝细胞病变组织则呈阴性,提示 GPC3是一种鉴别HCC和肝细胞性良性肿瘤(尤其是HCA) 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标志物。笔者在工作中也发现,GPC3是 特异性针对HCC肿瘤细胞的抗体,其阳性率为50.9%.

部分HCC可灶性表达CK7或CK19,HCC若同时出现肝细 胞和胆管细胞表型特点,则提示肿瘤组织内含有可向肝细 胞和胆管细胞双向分化的干细胞成分,其生物学特性值得 进一步关注,但不宜将这类肿瘤归为混合细胞型肝癌.

1.2 ICC ICC是仅次于HCC的第二常见肝脏恶性肿瘤,在我国 其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2.3%~6.7%。ICC是指来源于肝内 二级分支以下的胆管树上皮腺癌,常表达CK7、CK8、CK18、 CK19等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对80例HCC与80 例ICC病理组织的对比研究表明,ICC中CK19的阳性率达 92.5%,HCC中仅为14.4%;MUC-1在ICC中的表达率为 73.8%,HCC中仅为7.8%;ICC中AQP-1阳性率为65.0%, CA19-9阳性率为44.4%。故作者认为,ICC的一线诊断抗体 为MUC-1和CK19,二线诊断抗体为AQP-1,必要时辅以 CA19-9.

1.3 肝转移性腺癌, 肝外肿瘤特别是胃肠道腺癌易发生肝转移,而HCC、 ICC与MAC间的鉴别诊断是外科病理诊断常遇到的难题.

尽管大多数患者可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常规HE染色切片观 察结果作出正确诊断,但在临床和组织学表现不典型时,免 疫组化诊断则具有重要价值。在对手术切除的 365例肝肿瘤组织进行研究后,其中300例为HCC,35例为 ICC,30例为来自胃肠道的MAC,甲胎蛋白(AFP)、Hep Par1、 CK18、CK19、CD34、多克隆性癌胚抗原(pCEA)和CA19-9等 7种标志物的对比检测结果显示,把握诊断HCC的一线抗 体(Hep Par1和CD34)及诊断ICC的一线抗体(MUC-1和 CK19)的表达特点,酌情使用二线抗体(pCEA、AFP和 CA19-9),可较好地作出HCC、ICC与MAC间的免疫病理诊 断和鉴别诊断。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 情况,适时、灵活地选用与原发性肿瘤相关的标志物,加以 综合分析最终作出诊断.

1.4 HCA HCA是最常见的肝细胞性良性肿瘤,在大体标本上HCA通常 不易与HCC相区别,而组织学上,当HCA表现为细胞排列 密集,伴程度不一的透明变性、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和胆汁 淤积,局部出现假腺管结构,肿瘤边界无包膜的情况下,有 时不易与高分化HCC相鉴别。HCA肝细胞表达Hep Par 1、 CK18和pCEA等肝细胞性标志物,与HCC并无明显差异.

1.5 肝FNH 肝FNH是最常见的肝脏瘤样病变, 并非真性肿瘤。FNH由增生的肝细胞构成,细胞无异型性, 其特征性改变为由增生的纤维组织、薄壁小静脉、厚壁肝动 脉、增生小胆管及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构成的纤维瘢痕.

然而,在少数情况下,大体或镜下未观察到典型的纤维瘢痕 时,诊断会较困难。FNH组织GPC3表达呈阴性,在纤维瘢 痕内可见呈CK19阳性表达的小胆管结构,CD34表达类型 颇具特征性,微血管以局灶型分布多见,即仅在纤维瘢痕两 侧或其末端的肝组织内出现少量微血管表达,上述表现均 与HCC明显不同。少数情况下,FNH也可呈CD34弥漫性表 达,类似HCC,此时需仔细观察病变区域异常结构、细胞异 型性及生长方式,并注意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进行综合评估.

2 肝脏间叶源性肿瘤

2.1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是一种无明确组织特征分化的间叶源性恶性肿 瘤,多见于6~10岁的儿童,约占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6%~ 13%。组织学上,肉瘤细胞分化幼稚,呈梭形、星芒状或多形 性,胞质少,缺乏核仁,核分裂象多见,细胞排列松散或无一 定组织结构,细胞质内外出现嗜酸性、PAS染色阳性的玻璃 样小体和有良性增生的胆管为UES的2个特征性表现。.

超微结构显示,肝UES肿瘤细胞内见扩张的粗面内质网和 次级溶酶体、细胞质内脂滴、少量肌动蛋白微丝及灶性糖原 池,与组织学形态相对应,提示其由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 和未分化细胞构成。笔者在研究中观察到,UES的免疫组 化结果呈多样性,如瘤细胞呈软组织和上皮表型,即波形蛋 白(vimentin)、α 1 -AT阳性和结蛋白(desmin)、平滑肌细胞抗 体(SMA)、S-100、肌红蛋白(myoglobin)和CD68灶性阳性, 少数区域瘤细胞呈CK18阳性,瘤组织内增生的胆管呈CK19阳性、panCK灶性阳性,Hep Par1、AFP、HBsAg、CD34、 白细胞共同抗原(LCA)、HMB45、CD117和CEA阴性。患者 诊断UES前还需排除肝脏的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 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等.

2.2 肝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肝原发性MFH较少见,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困难。肝 MFH的组织学特点为细胞呈席纹状或编织状排列方式,可 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某些患者还可见淋

巴浆细胞浸润.

瘤细胞呈梭形、圆形或卵圆形、奇异形,各种成分可有不同 组合。免疫组化检查示,瘤细胞呈波形蛋白、CD68阳性,两 者染色呈颗粒状,定位于细胞质;α 1 -AT、α1-ACT胞质内空泡 呈阳性;溶菌酶阳性;上皮性标志物如CK、上皮膜抗原 (EMA)为阴性;肌源性标志物SMA、结蛋白、Actin呈阴性; 神经源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呈阴性。MFH 与其他具细胞质内空泡的恶性肿瘤鉴别,则在一定程度上 需依赖免疫组化。脂肪肉瘤细胞呈S-100阳性;上皮样血管 内皮瘤空泡为幼稚血管腔,CD34和F-Ⅷ呈阳性;平滑肌肉 瘤细胞质内空泡为人工假象或糖原,SMA呈阳性;横纹肌肉 瘤细胞质内空泡为糖原,PAS染色呈阳性,结蛋白及Actin 也呈阳性;恶性黑素瘤细胞为S-100及HMB45阳性;印戒细 胞淋巴瘤为LCA阳性.

2.3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原发于肝脏者 甚为少见。组织学上,该瘤由树突状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构 成,以含有细胞内管腔形成的空泡结构为特征,间质为纤维 性,局部区域呈黏液透明变性。所有EHE至少有一种内皮标 志物呈阳性表达,间叶源性标志物波 形蛋白也多呈阳性,阳性率达78%。15%~50%的 EHE细胞表达CK,30%表达CAM5.2,也可局灶性表达S-100、 SMA,但EMA表达呈阴性。EHE因胞质内含空泡状微血管 腔,而需与转移性印戒细胞癌相鉴别,后者内皮标志物CD34、 F-Ⅷ或CD31表达呈阴性而上皮性标志物CK和EMA等呈 阳性表达,黏液染色显示胞质内含有黏液,并非血管腔,且 异型性和核分裂象更明显。HCC癌细胞CD34呈阴性表达, Hep Par1、GPC3呈阳性,后两者在EHE组织中不表达.

2.4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由平滑肌细胞、 脂肪组织和血管3种成分构成,其主要成分平滑肌细胞 被认为可能来自血管周上皮样 细胞,这些细胞与黑素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肌细胞具有 某些共同特征。 相关的2型癌胚糖蛋白,在肿瘤性黑素细胞及具有此结构 的其他细胞上表达,但AML呈HMB45及SMA特异性表 达,有时CD34及F-Ⅷ为阳性,SMCs不表达S-100。HMB45 在SMCs中呈颗粒状均匀表达,梭形细胞型常呈弱阳性;SMA 在SMCs呈弱阳性表达而在梭形细胞型呈强阳性表达,CK18、CK19、AFP和Hep Par-1为阴性。

3 结论

上一篇:头颈部肿瘤范文 下一篇:脊髓肿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