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百会穴合电针“颈三针”为主治疗颈性眩晕78例

时间:2022-07-28 06:03:02

温针灸百会穴合电针“颈三针”为主治疗颈性眩晕78例

颈性眩晕是指因为颈椎病导致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其临床特点为:眩晕常与颈部活动有关,偶尔有恶心、呕吐,一般无旋转感。笔者近年来采用电针“颈三针”穴合温针灸百会穴为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到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患者均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科门诊病例,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6年;其中36例反复发作并多次治疗。其主诉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头颈痛、肩背痛、手指麻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等;颈肩部触压疼痛,可触及条索感和肌肉僵硬感;颈部X线正侧位片、CT扫描常提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小关节增生狭窄,椎间盘变性等;脑血流图常有一侧或双侧供血不足,血管弹性降低等改变。

2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取双侧百会、“颈三针”(天柱、颈百劳、大杼)、风池穴;配穴:斜方肌疼痛者加肩中俞、肩井;头痛者加头维、率谷;手指麻木者加外关,八邪等。

操作:患者面靠治疗床端坐(眩晕严重者取枕胸、额俯卧位),双手屈肘掌心向下平放于治疗床上,颈部微曲。术者选取规格分别为为0.30x50mm 、0.30x25mm的无菌针灸针,针刺前先引导患者全身放松,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针百会采取逆督脉方向与头皮皮肤呈15度夹角斜刺,针刺深度约20~30mm,以小幅度捻转手法使针感向颈部传感后,将切好的30mm高清艾柱一壮插于针柄上,针身与头皮夹角间用医用棉球缠绕垫高以适当抬高艾柱高度免灼伤头皮,然后点燃艾柱;针风池穴朝鼻尖方向斜刺,针天柱、颈百劳、大杼均采用直刺,针刺深度约20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局部产生麻胀感后联接英迪808针灸治疗仪,选用连续波刺激,频率约100~150次/分钟,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留针30分钟,艾柱可连灸2~3壮。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参照文献[1]拟定疗效标准,本组78例患者,痊愈(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56例,占71.8%,其中疗程最短5次6例,1疗程35例,2疗程13例,3疗程2例;好转(症状减轻)19例,占24.4%;无效3例,占3.8%。总有效率96.2%。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岁,公务员,于2013年8月21日由其家人搀扶就诊。主诉: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2天。病史:颈肩部反复酸胀不适2年余,2天前在办公室扭头取物时突然头晕致摔倒,彼时神识清楚,伴随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平躺约半小时后稍缓解,今晨起又加重遂来诊。查体:面色苍白,触诊颈部肌肉僵硬,项韧带压痛,使头部后仰及左偏时症状加重。X片显示:4、5、6、椎体后缘增生,椎间隙变窄,左侧棘突偏斜,韧带钙化。诊断:颈性眩晕。遂让家属助其取枕胸、额俯卧位,予上法治疗30分钟后,患者自行坐起、行走,与来时判若二人,经5次治疗后症状消失而愈。

5 体会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其主要病因常见于颈椎退行性变或急性损伤致椎动脉受压狭窄,或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或炎性刺激,激惹颈交感神经使周围血管收缩造成锥-基底动脉缺血而致眩晕,表现为脑缺血引起头晕、头痛,眼缺血引起视物模糊,耳蜗缺血引起耳鸣。

中医理论认为,颈性眩晕不外乎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或肝肾亏虚三者使脑失所养所致,故“耳为之苦鸣,脑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究其根本实为虚损之症候。方法中百会穴属督脉,是手足三阳和督脉在头部的交会穴,乃阳气所聚、百脉百骸朝会之所,再加温针灸温经散寒,宣通气血,故能振复阳气,疏通经络,清窍除眩。颈三针之天柱穴主治“项强不可回顾”,大杼为八会穴中专治骨病的“骨会”,颈百劳为治疗颈部疾病的经验奇穴,取三者针刺得气后加连续波电刺激穴位局部神经血管,具有止痛、镇静、缓解痉挛、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改善脑供血,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0.

上一篇: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搭桥术后护理87例的... 下一篇: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