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早恋问题

时间:2022-07-28 04:47:31

浅析初中生早恋问题

【摘要】初中生早恋已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正确处理初中生的早恋问题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初中教师,在面临学生的早恋问题时,必须先弄清学生早恋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因早恋行为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学习生活造成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 早恋 原因 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功能发育的高峰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日益成熟,性意识的萌发,对异性产生好感、爱慕,并渴望与之接近、交往。而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冲动,抑制力较差,如果处理不当,学生的这种行为、心理极可能过度为“早恋”。“早恋”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能正确对待并恰当处理,学生身心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顺利地完成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如果处理不好.个别同学则可能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1.了解早恋的表现及成因

进入早恋的学生,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双方交往频繁,相互倾心,导致恋爱的发生。但这样的恋爱,是由性冲动和外在吸引而产生,缺乏思想情感方面的考虑;彼此往往是由双方身上的某一方面的优点产生倾慕之情,缺乏对对方的全面评价;而且,早恋的双方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极易发生越轨行为,给当事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不利的因素。

2.早恋产生的原因

如果要追究早恋现象产生的起因,首先性心理驱使。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营养状况普遍良好,身体发育加快,性成熟的时间提前,性意识开始萌芽并躁动,使他们过早产生与异性接触的强烈要求;其次,大众媒介的刺激和影响、成人世界的情情爱爱、对异性和对爱情的浪漫幻想以及盲目从众心理,使得早恋行为在中学生中广泛的蔓延开来,而且愈演愈烈,并开始向年龄更小的小学发展。另外,家长、社会和学校老师在男女同学交往上设置种种限制,对突破限制的同学的横加指责。反而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好奇,找机会尝试恋爱的滋味,造成“禁果分外甜”的结果。最后,家长教师的处理不当,把正常的男女交往“棒打成鸳鸯”也是早恋的原因之一。

3.早恋的危害

早恋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严重的危害。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中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差,恋爱中的喜怒哀乐,会直接影响他(她)们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同时由于整日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会使你没心思去学习,也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最后造成学业荒废,爱情失败,甚至有的由“爱得深”变为“恨得深”。 另外,早恋有极强的感染力,强烈的竞争心理和自我表现欲望使学生不甘落后,每个学生渴望寻找一个异性作为求爱对象,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满足虚荣心,从而造成学校教学成绩的整体滑坡,还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因为早恋有上述这些危害,所以作为管理学生的直接责任人班主任禁止学生早恋是正常的。班主任在这个问题上的管理,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因为班主任是在帮学生,而不是在管学生。是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是帮助他们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

4.对“早恋”行为的处理对策

4.1 加强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教育。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处在生理和心理突变的矛盾时期。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孩子意识到两性的区别,在心理上存在一种潜在的欲念,对异性产生吸引力,这是一种原始本能。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明这些生理、心理的现象,使学生在心理上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能够应对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4.2 鼓励学生异性间正常交往。通过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可知,异性对自己能够产生吸引力,并渴望去了解对方。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异性间的正常交流。在与异往中,应该以平常的心态进行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纯洁的友情。在表达友情时,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必羞怯忸怩,也不要神神秘秘,消除异往中的不自然感。另外,应鼓励学生之间三五人的小团体聚会,这样就会更加有益于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矫正他们错觉心理,引导他们建立纯真的同学友谊;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已发生的早恋现象,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4.4 教师要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作为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做到无话不说。学生中出现早恋的现象,要冷静对待,要替学生保守秘密,要让学生信任老师,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初中生早恋已经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并且这种不良现象正在以上升的趋势发展,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冷静地了解学生产生“早恋”行为的本质原因,尽力地去帮助孩子,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孩子在与异往的过程中做到互补、互学、互助、互保。这样才能避免孩子误入“早恋”的歧途,也更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文杰.中学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3)

上一篇: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下一篇:地方性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互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