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激发思维

时间:2022-07-27 10:27:58

基于生活,激发思维

数学素养是评价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现代社会每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努力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所设置的内容源于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要运用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首先,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切入,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过生日分蛋糕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6位小朋友,要怎样分?每位小朋友分到的蛋糕是多少?”其次,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思考并探索数学问题。再次,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学生学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一套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房子,用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板,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瓷砖?”

二、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段都包含着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领域的内容,每个领域都包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鼓励学生在实践、探究、讨论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相关内容教学中,笔者设计王叔叔从泉州到北京出差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讨论如何规划行程,选择适合的交通工具,让他们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建议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止步于学生生活具体情境,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笛问题,抽象出数学规律和思想,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笔者就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给出几点建议。

首先,数学教学要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适应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皮亚杰认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借助具体形象,可以理解抽象的数学原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具体形象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归纳数学思想和规律。例如,笔者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纸箱、书本、火柴盒、录音带盒等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归纳出尽管这些图形的大小、颜色、材质不同,但共同拥有的特征是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这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也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其次,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所谓“变式”,是指变换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保持本质属性不变。学生学习新的数学概念,就是要掌握其本质属性,使其从非本质属性中摆脱出来。例如,在“认识梯形”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出示上下两条边平行但不相等,且上边短下边长的梯形,还要出示上下两边平行但不相等,上边长下边短的梯形。甚至还可以出示左右两边平行但不相等的梯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梯形是两条边平行但不相等的四边形这一本质属性,而与图形摆放的方向和位置无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

第三,结合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分类思考的能力,形成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相应的解决策略。例如,小学数学中的数学问题可以归纳为“购物问题”“爬楼梯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等,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策略。以“购物问题”为例,小学数学练习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题目:“购买一颗篮球要50元,购买一颗足球需要40元,购买一副乒乓球拍需要30元,小明有100元钱,他能不能把三种商品全部买回家?”针对这类问题,解决时需要三个步骤:计算、比较、回答。即先要计算三种商品的总价格,然后将总价格与拥有的钱数进行比较。在分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完善正确的问题解决策略。

第四,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过程。反思是训练思维逻辑性和严谨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养成反思的习惯,自觉地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暴露思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不断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做”与“你是怎么思考的”。

第五,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鼓励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既可以消除学生因回答错误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浅探 下一篇:生命周期视角:政企纽带与并购绩效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