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强化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五种渠道

时间:2022-07-27 09:43:05

浅谈强化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五种渠道

摘 要: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是保证工程进度,应该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本文就安全意识、规章制度、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教育培训和应急救援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叙述。

关键词:安全管理;制度;危险源

安全管理是企业在施工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很重要的管理工作。目前,随着我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安全事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可忽视的是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还是常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在施工项目中仍然呈上升的趋势,这就说明目前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存在麻痹及侥幸心理,安全教育不到位;二是管理力度不大,设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不到位;三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缺乏可操作性;四是安全管理制度、措施流于形式,抓落实力度不够;五是安全管理经费不到位,该投入的钱没有投入。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造成事故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认为,要想搞好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重要的是要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基层施工单位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这是做好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领导干部安全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安全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安全生产法规定施工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其中对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安全责任进行了高度概括,并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责任人应当依法负有的六项基本职责,这就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好坏,领导的安全生产意识及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很多施工企业,基本上能做到重视安全,但很多都是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形式上,真正到了要增加安全投入、增加安全经费时,他们就能省则省,能少投入就少投入,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到出了事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安全的重要。还存在一些现象,就是有些单位、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舍不得投入,这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也没有什么问题。为此,有的领导干部就认为安全不投入或少投入也不会出现事故,所以能蒙混过关就蒙混过关。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起不到推动作用,而且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具体就是安全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造成管理上的缺陷。

因此,安全生产法从法律角度上规定了企业领导的行为职责,以迫使他们自觉的提高安全意识。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结合施工实际编制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安全规章制度是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硬性规定。编制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首先要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当然也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管理经验和好的管理制度,但不可以机械照搬。现实中有的项目部的管理制度完全照搬别人的,甚至其中有些名称、称谓都未更改,更别谈是否实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上级、业主检查,至于适不适用,那就是水平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了。这样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可行和实用。

其次,编制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就必须照此实行,应该组织学习、进行分工、明确责任,现实中我们有很多好的制度、好的措施,如安全例会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班前安全讲话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真正贯彻落实的少,流于形式的多。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必须要主管领导重视,并亲自推动才能收到成效。举个简单的例子:安全例会制度,领导不组织、不召开,安全员能坚持贯彻吗?有些项目部可能主管领导就不知道一个月开几次安全例会,应组织几次安全大检查,或知道但未照此实行。领导不重视,就别谈其他管理人员了,这样久而久之对安全工作就会流于形式而制度就形同虚设了。

因此,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施工特点,编制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贯彻实施是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

三、辨识和控制危险源,加强作业人员的班前教育

全面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对重大危险源的卡控。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怎样做到有效的控制,说到底就是人和物的控制。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如: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挂安全带、电焊作业人员不戴防护面具等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起重设备钢丝绳断丝现象,电线电缆破损,乱拉乱接等,机械传动部位未进行防护,重用轻养,不按期审核或使用报废设备等等。危险源辨识就是要针对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有工序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缺陷,把他们一一找出来,并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把那些容易发生的,造成后果严重的列为重大危险源,并制定一系列的卡控措施,尽可能的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同时,根据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作业人员应该对施工环境存在的危险有知情权。那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及其相应的控制措施,应组织作业人员学习,告诉他们在什么地方,哪些工序存在危险,管理人员平时检查应重点控制那里,那些应着重检查,作业人员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每次的班前安全讲话让所有作业人员对当天施工的危险情况心中有数,努力按照安全规定进行作业,万一事故发生知道怎样应急和避免伤害,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因此,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有效卡控,并加强对作业人员的班前安全教育是重要的事前控制措施。

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自我防护能力

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作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施工的安全状况。大量的安全事故教训告诉我们,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差,作业人员素质低及缺乏自我防护能力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许多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缺乏安全操作技能,因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应该是一堂必修课,让员工学懂、孰记活学活用,实实在在掌握,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在实际运用中要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根据季节性变化、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适时灵活选择教育方式方法。但应注意的是,安全教育一定要注重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流于形式。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其中不乏主要管理人员,虽然也按要求进行了培训,但他们事实上并不清楚安全管理程序。安全管理知识的匮乏,就容易造成项目管理人员重视安全只停留在表面上,也就无法真正促进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要着重于提高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

因此,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及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并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减少人为失误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事故预防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五、针对具体情况,编制行之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是这样。虽然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安全事故的发生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也存在着偶然性、特殊性及不可预见性。因此我们还要在平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保护人员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做好事故的事后控制工作主要就是要编制行之有效的事故应急体系。怎样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首先,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应注重于可操作性,要综合考虑本项目的具体情况,现有的资源能否满足所编制预案的要求,要力求做到切合实际。

再就是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精心细化组织,分工明确,责任职责明确,但不能分工就分家,必须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并做好应急救援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准备工作,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外部有力的支援。

第三,必须进行应急救援的演练。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演练,才能发现预案的不足、缺陷,再加以修整、补充,才能保持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做到行之有效。

第四,做好总结、整改、教育工作。当演练或突发事故救援结束后,必须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做好总结工作,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总之,针对项目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只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坚持采取以上对策,安全事故一定会远离我们,企业才能生存才能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上一篇:让神泉圣水永远流芳 下一篇:农牧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