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的振动问题与减振方法的研究

时间:2022-07-27 06:49:25

农业机械的振动问题与减振方法的研究

摘要: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均已采取了机械化生产,这不仅仅减轻了农民的农业生产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当然,在有些机械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机械的振动问题。因此,本文就农业机械的振动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减振方法。关键词:农业机械;振动问题;减振方法;研究

1 前言

在机械的振动中,有些振动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作为工作人员,我们需要做的是减小机械振动,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在运行中的性能。

2 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机械降低振动与噪声,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零部件寿命,并且可提高工人工作时的舒适程度。采用合理的减振措施已成为现代农业机械设计及新技术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了解并掌握形成振动与噪声的主要激励源,单自由度及多单自由度振动的基本振动特性隔振的原理及参数的优化,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方案减小振动和降低噪声。通过对农业机械系统的常用动力部件发动机引起振动的原因加以分析,明确该种振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建立隔振系统的力学模型。

3 常见农业机械振动原因的综合分析

常见农业机械振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压缩机和涡轮机等的叶片往往要受到各种气体周期性的激励作用,当激励力的频率与叶片或其机构的固有频率相一致时,机构将会产生共振,进而发生严重的振动,造成叶片折断事故,严重影响机械的安全运转。

(2)当支承采用滚动轴承时,由于旋转运动和滚动轴承本身的原因产生各种振动,而且这些振动不可能由其自身运动而得到削减。

(3)农业机械的动力装置采用各种发动机时,由于发动机的曲轴旋转运动,作用在其上的周期性变化的切向力和径向力将会使曲轴产生扭转振动和弯曲振动。一般情况下弯曲振动不会发生共振,但扭转振动对机械的破坏很严重,必须加以重视。

(4)当农业机械常用齿轮传动装置重载高速传动时,齿轮传动装置的振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而且产生大的噪音,甚至可破坏传动部件。

3 农业机械的减振方法研究

3.1 重视安装、布置中设备与振源作用力的相互位置 不论是在有振源扰动的基础上安装、布置设备,还是象自行式工程机械、作业车辆等这些本身带有振源(如发动机等)的车身上设置架乘坐椅或电子仪表器具,都力求将振源的激振力响应,衰减到预定的要求之内。为避免设备引起藕合振动,除了前述要合理对称布置弹性支承外,还需要重视安装布置中设备(或车身、坐椅和仪表板盘等)与振源作用力相互位置。因为这也是消除和弥补结构中薄弱环节、增强机械结构抗振能力,大幅度减小激振响应的重要方面。但是实践中对这一点常常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举一实例,加以计算分析,说明其重要性。

3.2 合理选择有关参数,改善设备的动态特性 我们知道,振幅和频率是反映机械系统振动特性的两个重要参数。根据振动理论,激振力和位移的传递又都与频率有关,显然振幅和频率间也存在内在的联系。频率分固有频率。和激励频率。激励频率在多数工况下,要么是工作任务要求所确定的(如在某一确定的转速下工作),要么是随机的、无法控制的(如自行式设备由地面不平度引起的激振)。而固有频率。,则源自于产品的结构和设计,主耍由质量、质摄分布、质心位登、刚度,及轴距等多个因素影响和多个因家的交互作用所确定“,。因为固有频率。二Lk,其值正比于“,反比于。,且通常悄况下,激励频率高于固有频率。振动规律告诉我们,当频率比”厅(AM),即进人隔振区,使振动传递系数

3.3 弹性支承对称布置,避免A合振动 机械设备的安装,都离不开弹性支承,用以隔离激振的传递或橄振的响应。但着弹性支承布f不当,划易引起拐合振动。

4 发展农业机械研究意义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总之,机械化农业生产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在应用农业机械的同时不断地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改善,尤其是农业机械的振动方面的改善,从而优化农业机械的性能。

参考文献:

[1] 刘丽凤,宋扬,陈红艳,等.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

技术,2011(1):4-5.

上一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理性的探讨 下一篇:关于学报的回忆与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