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9:49:40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设置是我国农业机械专业学位制度的完善,也是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举措,它主要为农业机械化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业机械化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自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农业推广硕士设置农业机械化领域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就获得了此领域招生及授予学位的权利,并随之制订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但由于农业推广硕士本身具有成人性、业余性、对口性、速成性等特点[1],加之农业机械化领域报考群体小,生源类型多,报考人员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各异,其原有专业背景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使得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突破现有的培养模式,建立适合的农业机械领域推广硕士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很有必要。

一、农业机械化专业特点及其对农业推广硕士的目标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服务领域已逐渐扩大,从单一农田作业机械化扩展到农、林、果、牧、渔多种经营全方位的机械化,并贯穿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生产作业和产后农副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检测与控制。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的扩大,非常直接地给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战线上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这就是要根据农、林、果、牧、渔各业生产、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的需要,示范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人员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利用资源,增加产品产量,改善品质[2]。华中农业大学依据服务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这种要求,本着树立“大农业大农机”的思想,在农业机械化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其学科研究领域的设置涵盖农业工程主要领域,包含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以及农业装备自动化与测控等专业方向,其中除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外,其它各方向均是围绕着农业机械全程机械化体系开展学科研究和推广服务。

农业机械化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包括学术型硕士学位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农业全程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研究与设计、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更多地是注重他们的教学、科研等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限制在一个较窄的领域,较难适应目前农业机械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难以胜任农业推广系统职业的要求。

农业机械化领域的推广硕士是具有专业背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与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工科硕士是属于同一层次,但它主要为农业机械推广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相关人文、管理和社会知识,能够从事农业机械设备推广、技术服务、农村发展、行政管理及农业机械教育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即它更侧重于应用。其知识结构应突破现行的农业机械工科硕士的培养框架,课程体系在专业性的基础上以农业机械生产系统的整体性为依据进行综合设计,并达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强调知识面宽,相关知识丰富。他们要了解我国农业、农业机械以及农村的发展状况,了解农民的心理,了解农村社会,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现代农业机械推广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农村社会学、农民心理学、农业系统学以及农村政策法规、农业机械产品市场营销、金融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由于农业机械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收集、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农业推广人员应能主动汲取各种信息,并且能将科学技术进行物化[3],这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与各方沟通协调能力,才能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二、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课程体系基本状况分析

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科专业的特点,突出学校的专业特色,综合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生源特点和区域特点,既要符合总体目标又应能体现专业特色。华中农业大学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于2006年对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是针对学校该领域推广硕士招生生源主要来自于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农业机械化工程方向,包含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农业机械类大、中专科学校等单位在职人员;另一个是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方向,这个方向主要包含各级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管理部门及沼气工程建设部门等单位在职人员。在确定了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根据总体目标将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其中公共课设置上,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开设了政治理论课;针对农业和农村的特点,开设了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和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等课程。此外,还通过外语课的开设使他们能够提高外语水平,具有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专业领域主干课则考虑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研究领域,通过开设“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这门课,使学生能较多地掌握有关农业全程机械化学科技术前沿知识和相关信息;为了兼顾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通用性,并使学生能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开设了试验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信息技术与应用三门课程。选修课开设了现代农业工程专题、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分析与建模、生物质能新技术专题、环境工程、推广心理学、科技论文写作等,兼顾了两个专业方向,使学生掌握相应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该培养方案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偏于“统一化”,缺乏特色。由于农业机械领域推广硕士生源面窄、量少,为了便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时大多数课程与农业推广硕士其它领域统一安排,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不多,农业机械化工程方向仅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现代农业工程专题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三门课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方向仅有生物质新技术专题和环境工程两门课程。由于农业机械化领域的特殊性,目前从事相关工作的大多数在职人员的基础学历专业并不是农业机械化工程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特色不明显的课程使其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p#分页标题#e#

2.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脱离实际。农业推广硕士在读人员都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成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所学的内容能对他们的工作具有指导性。但目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没有完全体现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特色,大部分照搬书本上的理论,甚至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脱离学生学习需求、脱离学术前沿,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阻碍着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学方式偏于“培训化”,缺乏多样性。目前在农业推广硕士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以“授课式”教学为主要形式,加之针对在职人员确定的分段式教学的特点,使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偏于“培训化”,仅满足于知识的简单传递,缺乏案例教学、探究教学和远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除此以外,目前担任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是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离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

三、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课程体系完善与创新的思考

(一)课程体系在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体现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在遵循“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和专业学位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强调专业技术职业本身所特有的知识基础,加强实务训练,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强化,能掌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考虑到生源的特点,在公共课设置上仍兼顾本校农业推广硕士其它学科领域,保持原有的课程结构。在专业领域主干课中加强专业特色,兼顾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两个专业,将原来属于选修课程的“现代农业工程专题”纳入专业领域主干课中,并增加有关农村能源方面的专题内容,使学生全方位了解农业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并通过“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这门课程掌握学科前沿技术,而原培养方案中的“试验设计方法”可纳入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根据专业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具体可分为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模块、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模块和公共选修课模块。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模块可设置“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机电一体化”、“高等农业机械学”等课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模块可设置“生物质能新技术专题”、“环境工程”、“新能源技术专题”、“能源系统工程”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模块中可设置“农业推广典型案例分析”、“试验设计方法”、“农业推广项目评价”、“推广心理学”、“科技论文写作”以及“讲演与口才”等课程。

(二)课程内容在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和学科交叉性的基础上突出对实践的指导性

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习目的是希望能通过学习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不仅要突出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学科交叉性,而且还要结合生源特点、农业机械化领域各方向发展趋势及目前面临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术讲座、学科前沿知识研讨,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可使学生通过概念、抽象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移植、借鉴、改良和创新,然后对掌握的知识进行筛选、过滤、整合和巩固,重新构建一个具有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实践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能有效地将所学新知识及时地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并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三)教学方式在多元化、多样化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关于**镇农业机械化

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学院:现代农业学院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年级:2002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2005年4月

昆明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现代农业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02级

学生姓名:**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关于**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21世纪的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国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机械化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体现,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条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对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认真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问题。

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主管教学院(部)长:

2005年4月

目录

一、任务书…………………………………………………………………………1

二、目录……………………………………………………………………………2

三、前言……………………………………………………………………………4

四、正文……………………………………………………………………………5

1、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5

1.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5

1.2农业机械化是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6

1.3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6

1.4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6

1.5农业机械化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7

2、我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现状……………………………………7

2.1我镇的基本镇情……………………………………………………7

2.2我镇农机化现状……………………………………………………7

2.3农业机械装备………………………………………………………8

2.4农业机械的作用日益突出…………………………………………8

3、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9

3.1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9

3.2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9

3.3农业机械机构和队伍不够稳定……………………………………9

3.4农业机械化相关制度建设尚待完善和加强………………………9

3.5机械的修理服务问题………………………………………………9

4、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措施……………………………………………10

4.1切实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10

4.2确定目标,制定规划………………………………………………11

4.3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11

4.4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12

4.5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13

4.6注重农业机械人才的培养…………………………………………13

5、结论………………………………………………………………………14六、谢辞……………………………………………………………………………14七、参考文献………………………………………………………………………15

前言

21世纪的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国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机械化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体现,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条件。建立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基地,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都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纽带。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对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突出。

加以复种指数高,作物生长期短,耕作季节性强,以致耕作粗放,并常因贻误农时,造成减产。再看看“公路变晒场”,就知道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和农业机械的缺乏。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认真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问题。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注重农业机械人才的培养。

推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与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不矛盾的。经营规模扩大的实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可以在农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农户也可以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也可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

关于**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21世纪的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国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机械化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建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为农业机械化制定了不少的政策法规,这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给农机工作者以振奋和鼓舞。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机械化遇到了新的问题,突出表现是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工作中摆不上位置,因此各级政府在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制定、资金分配等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很少。而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之一,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面临新的课题。

一、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主席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表明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相当突出的,它与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1.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其中,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主要是指农业机械化,即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取代落后的手工工具和以人畜为主的劳动形式。农业机械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手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体现,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条件。

1.2农业机械化是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农业成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产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技术的发展要以一定的载体为媒介,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载体。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大面积、大规模实施,必须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才能完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度发展,必须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才能实现。可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对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3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系统,与农业机械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建立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基地,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都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纽带。

1.4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

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从农作物种植、农业运输、机械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诸多环节,到建设农业设施和抗灾工程,以及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科技工程的实施,离开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不仅仅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力水平的一项现代工程技术,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的有效保障。

1.5农业机械化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服务,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农机化服务贯穿农业生产、加工、运输的全过程,是其它服务不能替代的。

二、我镇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2.1、我镇的基本镇情

**镇位于**县城北部,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千米,东与**镇接壤,南与**镇相连,西与**镇及**乡、**乡相邻,北与**镇、**镇毗邻,最高海拔2577米,最低海拔1860米,政府所在地海拔1880米,年均气温14℃左右。辖区面积24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5人。有耕地面积1814.2公顷,水田、旱地面积分别为854.8公顷和959.4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9亩。全镇辖10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80个村民小组,7981户30207人,非农人口1245人,占总人口的4.1%,少数民族1343人,占总人口的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少,但除去老人和小孩,一个劳动力负担4.8亩耕地,一头耕畜负担近11.4亩耕地,加以复种指数高,一年耕作三至四茬,作物生长期短,耕作季节性强,以致耕作粗放,并常因贻误农时,造成减产。

2.2、我镇农机化现状

2002年全镇机耕面积3500亩,机耙面积3010亩,机收面积500亩,机电排灌面积1100亩。2003年机耕面积4600亩,机耙面积3050亩,机电灌溉面积1500亩,机收小麦面积510亩,农机运输总量212万吨公里,农机总收入343万元。2004年完成机耕面积4800亩,机耙面积完成4100亩,浅旋面积1200亩,完成机播面积510亩,机收面积300亩,新增动力38千瓦特,农副产品加工总量2.47万吨,农机运输总量214万吨公里,农机总收入353万元,农机化培训45人。有力地支持了我镇的春耕生产。

表1:我镇农机化现状统计表

单位:亩、万吨、万元

2.3农业机械装备

到2004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693.38万kW,拥有大小农业机械203台,全镇有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382人,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4农业机械的作用日益突出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突出。农民对农机的需求也更强烈,在我镇农活集中,抓节令,每当4月底5月初,劳动强度大,这时经常看到的是“公路变晒场”,到2004年,农业机械经营总收入353万元,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开展联合作业,大大缩短了“三夏”周期,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增收和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在抵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3.1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

我镇除机耕、机播有一定面积外,机收面积很少,象水稻生产、玉米机收、设施农业、副食品生产等处于一种新事物的状态,距离实现农业机械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也制约了我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2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我镇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缺少对大中型农业机械补贴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等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启动和引导资金的投入,这是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3农业机械机构和队伍的不够稳定

机构改革首当其冲的是农业机械机构,这是几次机构改革的结果,只要一说要进行机构改革,农业机械人就人心慌慌,再有农业机械部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自身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缺乏发展后劲,这些对农业机械机构和队伍的稳定是相当不利的,也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4农业机械相关制度建设尚待完善和加强

目前各级虽然出台了部分农业机械法律、规章,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如农用运输车的管理体制不顺问题,致使大量的无证照农用运输车存在,形成重大安全隐患,并影响到对其他农业机械的有效管理。

3.5机械的修理服务问题

从过去建立农场、拖拉机站的工作中,我深切感到,机械能不能适应我们的耕作制度、土壤气候和技术条件,能不能万能通用、价格低廉,是实现机械化的重要关键问题。过去我们所采用的拖拉机和主要农具绝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虽然这些农业机械的效能是好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农业机械的性能不能完全适应我们的经济、技术、土壤和气候条件,同当地的耕作制度和经营条件存在着矛盾。进口的农业机械一般是:一、型号很大,适于大量开荒和大面积单一作物的耕种。二、作业项目单一,只适于耕地,不适于运输和其他工作;耕地又只适于平播,不适于垅作。三、适于干旱地带,在湿洼地区和雨季作业困难。而我镇的农业特点是:一、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需要精耕细作。二、地形复杂,田地面积不大,以种植水稻与杂粮为主(占耕地面积百分之八十以上),以垅作为主(占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结果只好改变某些原来的耕作制度以适应农业机械,形成了“削足适履”的现象。根据几年来的实际经验,我认为在设计制造农业机械的时候,必须面向生产,根据地区条件使机械适合多种作业和多种作物的需要。并且,还要价格低廉,节省燃料,构造简单,便于操纵修理。按照这些要求,拖拉机的马力、构造、体形、附属装置等,就必须具有万能通用的性能。

在加强机械的设计制造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不能因为要实行农业机械化就不重视旧农具的改良和畜力的利用。应当把推行农业机械化同人力、畜力和民间农具的利用结合起来,也就是新旧农具结合,“机、马、牛”结合。

4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4.1切实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认真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问题。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把农业机械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政府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要建立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计划、财政、金融等综合部门做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资金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业机械化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其他农业发展资金中,财政资金要安排一定的比例,并由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使用。

4.2确定目标,制定规划

我镇要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就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规划。要根据各地的条件、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并突出地方特色。基础较好的坝区应率先成为我镇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地区;粮食生产区要重点解决玉米、水稻生产机械化;根据我镇农业的特点,争取玉米和油菜生产机械化上做好文章。规划要明确各个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强化工作的目标性和计划性。

4.3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长期不变的政策,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十五届三中全会又决定继续延长30年土地承包合同。要稳定这一基本制度和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就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市市、区(县)、乡(镇)三级,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健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又被赋予新的机制、新的内容。重点要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情等方面,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围绕“建龙头,强龙身,壮龙尾”的思路,建立健全各类农业机械服务组织,逐步形成以区(县)级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为龙头,以乡(镇)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为龙身,以村和农业机械专业户为龙尾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各类专业性的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组织和专业户、机具租赁公司以及农业机械作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农田作业为主要支柱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推进农业机械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同时各类农业机械服务组织要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开展综合服务,特别是要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销等“龙头”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4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

农业机械化事业“横跨工农业,涵盖大农业”,其管理涉及的业务,既有按市场机制运行的特点,又有以行政力量组织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的政府行为。因此,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首先要在认真贯彻实施《云南省农业机械促进法》、《云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要加强配套法规的建设,完善农业机械法制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法对农业机械进行管理,形成依法管理的新局面。其次要稳定和理顺农业机械管理体制,强化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稳定和充实农业机械科研教育机构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抓好农业机械的生产和供应,与工商行政和技术监督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对农业机械产品生产、销售和维修环节进行行业质量监督,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农民权益。要重视和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特别是国家要授权农业机械安全监督部门对农业机械实施全面监督管理。

4.5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

在稳定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充实技术人员的基础上,要下大力量,狠抓农业机械科技进步,用更多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产品来武装农业,来提高农业机械乃至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作为我镇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重点应围绕“服务农村,富裕农民”做好文章,进行项目推广,如发展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应充分利用城市的吸纳、加工、辐射功能,实现农副产品的增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在种植业方面要加强新机型选型和引进推广,尽早实现水稻、玉米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切实抓好增产效果显著的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玉米移栽、地膜覆盖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为我镇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4.6注重农业机械人才的培养

要提高农业机械工作的科技含量,关键是要加快跨世纪农业机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天津农业机械化事业事业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市和区县农业机械化学校这个农业机械教育培训阵地,下大力量加速培养跨世纪的、优秀的、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农业机械人才,为农业机械队伍源源不断地补充生力军,增添新鲜血液。

5、结论: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不仅表现在农业的装备和投入水平方面,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农业的产出水平方面;不仅表现在农业生产本身的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农业的产前和产后关联活动过程中;不仅表现在农业的技术层面,而且还表现在农业的组织层面。

我国的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与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不矛盾的。应当承认,我国超小型的农户经营规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非常不利的约束条件,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但是,也应当看到,经营规模扩大的实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可以在农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农户也可以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也可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

谢辞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培养,“谢谢”!

参考文献

1、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3.P17-23

2、余泳昌.《新编农业机械读本》.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5-1.P45—47

3、王福海.《农业推广》.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2.P1—4

4、于冷.《农业标准化》.出版日期2004-1-1.P86—88

5、卢忠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建设》.来源:互联网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专业优秀人才

李洪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近20年来,他先后讲授了“农业工程导论”“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进展”等多门专业课程,年均120学时。2010年,他主讲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学”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2009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和“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4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

他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他针对农业机械化专业课特点,授课不拘泥于教材,简繁结合;以家乡机械化难题为案例,结合科研和热点问题,带动学生主动听课,课后学生有任何问题,他都会放下手头工作,细心解答。

他注重教学团队培养,长期坚持随堂听课,对青年教师一对一指导示范,并经常组织田间观摩实践,提升了团队素质;注重自身能力培养,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他还并通过考察国外大学课程体系,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改善农田耕作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李洪文率领团队坚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经常奔波于田间与实验室,解决机具设计中的难题;为整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累了就在办公室躺会儿,然后继续工作。多年来,他针对国际上长期没有解决的玉米秸秆地免耕播种小麦的难题,大胆创新,率先提出了动力驱动“拨”“切”“击”茬防止秸秆堵塞机具的方法,实现了一年两熟区由单季向双季全程保护性耕作的跨越。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他对此并没有满足,进一步坚持长期试验研究,提出了整套动力驱动免耕播种机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带状浅旋、条带粉碎、斜置驱动圆盘3类免耕播种机,已在多个企业应用生产。

李洪文阐明了免耕和秸秆覆盖在防治农田风、水蚀方面的效应,提出了我国典型农业区适宜的技术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上述成果近3年仅京、冀等6省市就应用超过1,000万亩。研究成果为我国相关政策、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为第一完成人,李洪文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主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科普画册,2011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271-01

当前,我国农机化事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新近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举足轻重、责任重大、责无旁贷。这就给农机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更具体的要求[1-2]。为此,应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把握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谋划好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机械化事业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3-4]。2009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亿 kW,年均增长速度为6.6%,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1.8%、40.5%、35.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比1978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全国各类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达到3 760万户,从业人员超过4 000万人,根据有关发展阶段标准,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上已跨入了中级阶段,向着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快速度、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2发展对策

2.1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坚持全面发展,不断拓展农业机械化工作领域。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升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领域机械化水平。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农机总动力虽然呈连年快速增长态势,但装备结构“三多三少”(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由于研发设计和制造工艺等原因,不少农机产品性能质量不稳定,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要大力提高农机化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给农机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实现农机装备的优质化。三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只有持续加强科研开发,才能满足农民对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效率、舒适性等各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才能研发出经济适用、节本增效的农业机械,探索出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化技术方向,激发农民购置更新和经营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积极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必须加快研发推广节油、节水、节肥、节种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节约型农业机械,推动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等节约与环保型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积极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目前我国已有近4 000万农机户,但其中农机专业户仅占11%,存在机具设备少、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要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及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落实有关税费减免、信贷优惠、购机补贴、作业(燃油)补贴等扶持政策,逐步建立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组建农机服务组织,促进投入主体多元化。二是引导创新发展。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服务品牌,积极推动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指导。以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咨询等体系为支撑,积极为农机组织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2.3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需求。提供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一是积极推进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构建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等院所和农机生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强化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长效机制。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建设,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平安农机”等活动。三是完善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功能齐全、服务优良、高效共享的农机化信息网络,以信息化推动农机化进程。

2.4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大中型、高性能的农机装备增长较快,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有机无处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等问题突出。加大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促内需、保增长的大事,要抓住机遇,争取实施一批增强农机化发展的大工程项目。争取资金,改善农机通行条件。争取中央和地方对农机场、库、棚、维修站点设施设备建设给予补政策扶持,改善农机具,尤其是高性能机具保养和维修条件。

2.5重视和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随着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农机操作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机操作手的教育和培训,造就一批业务精通的人才队伍。农机科技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发现生产难题和技术需求,倡导“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的务实精神。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功底扎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

3参考文献

[1] 孙松林,岳大军,李小阳.面对WTO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浅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6-28.

[2] 汪安官.关于加速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0(3):15-17.

[3] 朱启湖.衢州市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的成效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237-239.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一、2013年农机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全区“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总基调,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主线,以建设特色高效农业为总体目标,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统揽全局,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融合为切入点,积极引导林果茶、花卉苗木、蔬菜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机推广机构,落实完善政策,强化农机安全监管,优化农机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农业片区规划特点,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机械,实现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凸显农业产业特色,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2、市场引导,政策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宣传贯彻农机购置、农机工业、金融等相关政策,调动农民购机和各方发展农机化事业的积极性。

3、重点突破,全面发展。以实现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坚持大、中、小、微农机具并举,促进农机农艺有效结合,由传统种植业向畜牧业、林果茶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拓展,抓好试点,以点促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4、鼓励创新,完善机制。以农机购置补贴高效规范实施、新型服务组织培育、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农机安全管理强化等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

(三)发展目标

至2013年末,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6.3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60亿元;农机配套比达到1:3.3;主要农作物耕播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以上;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化科技应用水平、作业组织化程度、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二、2013年农机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1.农机实用人才培训。一是加强农业机械化培训中心建设,逐步充实更新与培训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办学水平和培训服务能力。二是整合培训资源,以农机技术和经营管理为重点,以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政策为支撑,培训各类农机实用技术人员达到1200人次。三是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农机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的培训,为农村造就一批专于经营、善于管理、勇于创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形成“示范户带大户,大户带散户”的农机化发展模式。

2.平安农机创建。积极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巩固平安农机创建成果,全力提升“三率”水平。积极开展农机年检工作,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监理政策,推进农机定期免费检验制度的实行,年内完成检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000台以上,挂牌率、驾驶员持证率、检验率分别达到100%、100%、55%。继续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在全区培育1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示范合作社和示范村。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构建起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宣传教育、执法监控“三大防线”,形成“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实现农机生产连续22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3.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以圣田农林科技、东盛科技产业园为依托,积极推进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建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基地5处。二是加大饲草加工、智能饲养、生鲜乳收贮、粪便处理、种苗孵化等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畜牧机械化水平。全年新增挤奶机、铡草机、饲料混合机等畜牧养殖机械达到1200台以上。三是围绕蔬菜、苗木、花卉的生产,大力推广田园管理、电动卷帘、保温被、杀虫灯、微滴灌等新装备,2013年新增各类装备4000台(套、个)。

4.粮食作物机械化发展。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2013年力争补贴资金突破600万元。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进一步巩固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成果,在粮食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上求突破。以村为单位,实行区域化推进,年底全区玉米贴茬直播、小麦免耕播种、机械深松、机械化还田面积分别达到2.2万亩、2.8万亩、3万亩、7万亩。

5.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指导、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机效益的最大化、产业化。一是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建设活动。2013年再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五有”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8个,积极争创省、市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拓宽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范围,鼓励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依法取得农民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培养种粮大户。二是拓展服务领域,引导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手开展以三夏、三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械化施工、农田项目开发及重点项目建设为主的农机跨区作业。年内完成跨区作业总面积60万亩以上,机手跨区作业总收入突破6000万元,全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1亿元。三是加强全区农机修配、销售市场监管,提高农机生产、修配、销售服务能力。大力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星级网点达到16个,其中四星级网点达到3个,五星级网点1个。创新农机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模式,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规范化水平,核发农机职业技能资格证60个以上;积极发展农机经营网点,规范农机销售行为,防范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积极引进、培育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力促区农机工业上台阶。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示范带动,促进农机化协调全面发展。

1.建设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结合保护性耕作和中低产田改造,在邱家店镇旧县、桂林及颜张等村建设“万亩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在邱家店镇居岭庄、渐汶河、刘家疃;省庄镇岗上、岳庄、宦家峪、柳杭等村建设5个“千亩示范片”,选择10个村建设10个500亩以上的示范点。示范点全部采用小麦联合收获玉米贴茬精量直播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青贮)小麦免耕播种病虫害防治的种植模式,广泛应用深松、深施肥、节水灌溉、贴茬直播、免耕播种等大中型设备以及秸秆还田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固化成型机、茎穗采摘机等青贮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进一步结合,大幅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及农业机械化的规模与效益。

2.建设设施养殖示范基地。以省庄、邱家店镇为主要发展区域,不断提高养殖机械化水平,努力建成全国知名的奶业生产县(市区)。大力提高饲草粉碎、青贮机械、饲料混合机械、挤奶机械、生鲜奶贮运机械及智能化、数字化喂料、喂水、粪便清理设备等应用水平,实现畜牧养殖的科学化、现代化。

3.建设经济作物机械化示范区。围绕全区苗木“四大特色基地建设”,重点推广光照、温度、湿度等级环境因子调制设备,喷滴灌节水设备、挖穴施肥机械、田园管理机械、虫害防控设备、移栽机械等,基本实现苗木花卉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围绕蔬菜、水果生产,集中打造以东盛农业科技为代表的设施种植示范园区,进一步优化设施农业装备,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新型棚体建设、生态植保、病虫监控、温度监控、物理增肥等新技术,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

4.建设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示范区。围绕农产品初加工,重点发展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处理及加工、保鲜、储运机械化,逐步提高加工处理、保鲜贮藏、分级筛选、粮食烘干等方面的机械化水平。围绕做大做强女儿茶产业,在省庄镇北部山区建设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区,重点推广茶树修剪、茶叶采摘、茶园管理等栽培管理机械,采用微波制茶、机械杀青、揉捻、烘干、筛选等新技术、新装备,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

(二)完善体系,增强农机综合服务能力。

1.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机具增长、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升级、特色鲜明”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合作社示范社、明星社创建活动,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和跨行业、跨区域联合,促进合作社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在有条件的行政村,推行完善建设农机大院或农机合作社,实现农机作业、维修、安全保障为一体,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进一步规划建设农机维修网络,形成以区域农机维修网点为中心、合作社为主体、企业售后服务和社会网点为补充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为全区农业机械提供服务保障。规划建设农机服务网络系统,集农机生产、销售、产品展示、信息、维修、作业、市场动态、新技术推广等为一体的全区农机信息平台。

2.完善农机推广体系。构建以区、处乡镇农机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农机生产经销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改善区级农机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稳定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队伍。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理顺处镇农机推广机构,各处镇至少确保1名专人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和公益工作。积极开展农机推广活动,年内适时举办设施农业装备、苗木生产机械、茶叶加工机械、粮食种植机械推广现场会,增强农民购机积极性,提高农业机械化覆盖面积。

3.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完善以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为骨干、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社会培训基地为补充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加强区农业机械化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采取现场演示、送教进村、科技入户、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做到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深入开展农机实用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生产、经营企业的能动作用,联合开展专项技术操作培训,确保农业机械安全高效操作。

4.完善农机流通体系。立足,策划建设辐射鲁中、鲁西南、鲁南的区域性农机专业市场,培育发展一批服务质量好的农机4S店、品牌店、连锁店,实现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的紧密结合,建立完善的农机营销网络。

5.完善宣传体系。将新闻宣传作为推动农机化政策法规落实的重要途径、推动业务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争取社会理解支持的重要渠道,树立系统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着力正面宣传,强化主动引导,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局信息网站为平台,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政务信息、网站,广泛宣传农机化工作,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宣传稿件500篇以上,调研论文20篇以上,争取市、区信息宣传先进单位,为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6.完善考核体系。一是分解任务,量化考核。各科室站校按岗位职责,根据市局2013年千分制考核办法,逐条逐项研究贯彻落实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督促落实、过程管理和考核结果运用,确保各项部署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强化对处镇农机工作的考核。将全区的农机化发展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处镇,明确进度和要求,结合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考核细则,制定出台处镇农机化工作的具体考核细则。

(三)依法行政,建立规范高效的农机监管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以农机部门为主体的区、镇、村三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加大农机动态监管力度,监管环节由使用操作向农业机械化全过程延伸,监管范围由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扩大到所有农业机械,监管方式由重管理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提升,建立农机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落实农业机械免费实地检验办法等制度,加大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力度,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加强农机销售、维修市场监管,规范农机维修服务,落实农机维修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农机维修服务质量。

(四)统筹协调,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要把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树立“全方位抓招商、全员抓项目、全力抓落实”的工作理念,积极做好对上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工作。成立农机监理执法大队、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办公室、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办公室,深入研究、深刻领会国家和省、市农机发展政策,紧密结合我区实际,找准对上争取的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要科学策划项目,做到项目早策划、资料早报送,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年内力争引进1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1、未来五年农机化发展的环境条件

未来五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国家加大扶持“三农”政策,使农业机械化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⑴有政策支撑。一是国家减免农业税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等改革政策,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机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农机购置补贴由项目上升为国家“两减免、三补贴”的惠农支农政策,有效地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投资农机化的积极性。

⑵有法律保障。国家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确立了农业机械化的法律地位;《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了农机主管部门行使对拖拉机的安全监督管理职权;《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修订和完善,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管理依法行政的进程。

⑶有市场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构建了以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农机化发展投入机制,农民购机热情和粮食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市场需求剧增,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种日益增多、产销两旺。

2、未来五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⑴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全局。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政策、项目作用,强化农机管理部门的执法、调控、引导和服务职能,继续推进农机服务产业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全面提升全县的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为现代农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⑵基本原则

①、坚持以人为本,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

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组织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把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出发点。

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要求,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化的基本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机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协作组织,建立起集体、股份合作、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农业机械社会化、市场化的运行模式,为加快农机化发展提供体制保证,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③、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进农机科技创新

全面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立足县情,把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作为农机化科技发展战略重点,满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

⑶主要任务目标

全县重点发展3个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在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经营管理、提升服务上率先有所突破,实现粮食增产15%,降低农业生产成本20%,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农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5%以上,玉米全程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30%-40%,水稻全程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70%-80%。具体目标是:

①农机装备水平。到20__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5万千瓦,其中5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4,200台,占20%,万亩耕地平均动力达到3,100千瓦,拖拉机与机具配套比达到1:5,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装备能力要达到实现农田作业全程机械化的要求。

②农机作业水平。到20__年,全县机械深松(深翻)、旋耕(灭茬)、播种、中耕、收获及后勤加工等农机作业项目中,精量播种占机播总面积的80%,机械植保作业面积占机耕总面积的80%,全县耕地实现3年轮翻一次,全县所用耕地基本实现机械播种。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达到玉米种植面积的20%,推进机械收获全面推广。

③农机投入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农机部门每年确保从上级业务部门争取100万元的国家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和农田作业用油补贴资金,并保证资金全部用于农机化建设上,农户每年自筹资金300—500万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机化基础设施。

3、重点建设项目

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

重点落实好中央和省级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工作,争取中央农机购 置补贴专项资金投入700万元,农民和服务组织自筹2051万元。

⑵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

抓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项目总投入744万元,其中中央投入200万元,农民和服务组织自筹544万元;总规模30万亩,结合我县的具体情况,农机化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作物布局合理、群众文化素质较高的6个乡镇作为标准粮田建设。配套和完善大马力的动力机械和作业机具,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网络信息体系,增强服务功能,使项目建设滚动发展。

⑶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坚持农机化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方向,以建立适应家庭承包经营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各类农机户为基础,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服务协作组织为龙头,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化服务体系。

到20__年全县农机合作社由22个发展到32个,农机大户由现在的(来源:文秘站)85户发展到260户。

⑷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项目

做好该项目的五年规划。按照农业部对建设农机化示范区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扎扎实实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措施,把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好。要争取政府的支持,积极向有关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线索和素材,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优势,突出关键农时、突出重点作物、突出主流媒体,在主要农时形成较大的农机示范县宣传声势。

⑸吉林省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

第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示范区建设运行机制;第二要认真落实投入资金,加强资金监管;第三要加强项目建设区条件审核;第四并做好项目的宣传工作;第五要认真做好该项目的两年规划。通过示范区建设,要实现“四个提高”、“二个变化”和“一个增长”。即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农机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的经济效益得到较快增长。

4、五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⑴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执法力度

加强对农用机动车辆的安全监管,加大农机重大责任事故的处理力度,开展农机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农机销售、维修等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净化农机市场,保障农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⑵健全农机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①大力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

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作业组织、农机大户等依照法律法规,通过资源优化组合,自愿组成农机协会、农机作业公司、农机作业联合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营规模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开展示范推广、农机作业、技术培训、销售维修、信息咨询等多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化服务机制。

②不断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的要求,改革、发展、稳定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通过试验与示范,积极探索区域性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新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大力加我县农机技术推广系统自身建设,不断扩大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实力,为农民、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无偿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

③建立健全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根据我县农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组织实施农机化科技发展规划,围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产业,积极创建一批农业机械化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普及农机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机科技含量,全面提高农机人员业务素质。围绕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化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技能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接受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

④加强农机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

建立农机化信息服务平台,组建“上下联通、资源共享”的农机化信息服务网络,规范农机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与,加强各种类型、多层次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机研发、生产、销售、使用者个人或组织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⑶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

①提高认识,明确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大战略意义,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宣传教育推动力度,推动我县农业机械化实现快速发展

②实行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责任制

通过建立农机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纳入政府的岗位目标。定期监督、检查、考核,做到年初有计划、中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保证农机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情况

-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国家优质粮工程项目,争取国家补贴资金16万元。,农机局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重大建设项目有全国首批100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和吉林省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其中,全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在我县已经开始实施,项目总投资3,680万元,国家投资2,000万元。

七、政务动态

农机局工作目标:

全县农机保有量要进一步增加,力争总动力达到53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31006台,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在,全县农机大户由原来的145个达到185个,农机合作社由原来的22个达到40个。要进—步强化项目意识,抓农机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争取和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机化项目,努力扩大辐射带动范围,重点抓好以下五个项目的监督管理:

(一)抓好全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争取1月30日前,将机车机具落实到位。

(二)抓好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项目。

(三)抓好国家优质粮建设项目,争取在春播前将80万元资金落实到位。

(四)抓好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面积50公顷。

(五)抓好四个区域中心站建设项目。

要围绕“创建平安农机,构建和谐农机”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农机安全监理法规,健全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农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切实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及驾驶员的管理,严把安全技术检验关、驾驶员考试关 ,提高农机牌证管理率,排除事故隐患,防止和减少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力争在,治理“黑车”500台、“非驾”500人;拖拉机年检率达到95%以上;事故率、重伤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2‰、1‰、0.8‰以下。继续开展好“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要推出3-5个“农机安全村”,以典型引路,促进农机安全生产。

八、规章制度

(一)学习制度

1、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坚持每周一上午学习制度。要做好笔记,写出学习心得,并定期不定期考试。要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

3、学习方式采取两种:一是全机关集中组织学习;二是以科室组织学习。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记录,时间有保障做到组织、内容、人员三落实。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能力,保证全体工作人员的思想稳定,每半年以科室为单位出一篇学习心得,交流材料或者政治理论性论文。

(二)财务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会计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力。

2、财审科要定期对各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3、财会人员要严格执行会计法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做到帐表清楚、报送及时,不出差错,不越权办理任何业务,保证各项资金按预算口径正常运转。

4、财务管理实行局长“一支笔”审批制度和规范化管理制度。票据要规范,禁止白条入帐,自觉接受财务审计监督。

(三)考勤要求

1、考勤由办公室负责,统一考勤。

2、不得签到,不得请假。

3、上班时间离开办公室,应向分管该科室的领导请假。。

4、有事提前请假。

5、请事病假者,须告知办公室,以便考勤。特殊情况应通过电话向领导请假。

(四)卫生制度

1、各科室要加强卫生工作,坚持上班后自觉打扫卫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办公室内禁止乱涂乱画,保持窗明几净,办公用品摆放有序,无灰尘、无纸屑、无烟灰等杂物。

3、注重个人卫生,经常保持仪容仪表整洁。

(五)值班制度

1、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自觉执行值班制度,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2、值班人员负责承担安全防范任务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值班期间发生的事件要登记,重大情况要及时回报,确保上情下达,信息畅通。

3、值班人员必须自觉遵守值班签到制度,任何人不得代签。

(六)工作制度

1、系统内所有干部职工必须服从局统一领导,树立良好外部形象,团结互助,爱岗敬业。

2、坚持工作岗位,做到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

3、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推诿扯皮,严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保证政令畅通。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5、加强机关内部团结,保证机关大局稳定,严禁在机关内部发生相互攻击、谩骂、打架、斗殴现象。

(七)廉政建设制度

全体干部职工要为政清廉,勤政为民,严禁公款吃喝,不准在执行公务中收受贿赂。

不准利用本人及家属成员的婚、丧、嫁、娶等收受礼品、借机敛财。

及时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政务公开,增加办事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

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并将会议召开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党委和纪检部门。

九、承诺事项

(一)、与时俱进,农机行风转变六到位:依法行政程序到位;农机法规宣传到位;清正廉洁措施到位;便民利民意识到位;纠正行风监管到位;维护农民权益到位。

(二)、阳光作业,农机行政执法六公开:执法程序公开;工作制度公开;服务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公开;社会监督公开;责任追究公开。

(三)、规范行为,确保政令畅通六禁止:禁止无证件执法;禁止罚款;禁止无依据收费;禁止打白条收费;禁止搭车收费;禁止吃、拿、卡、要。

(四)、情系于民,六项服务到乡村:政策宣传到乡村;农机检审到乡村;技术培训到乡村;事故处理到乡村;维修服务到乡村;解决困难到乡村。

(五)、整体跟进,树立形象六提高:拓宽领域,提高创优服务水平;创新机制,提高农机行风建设成效;全员培训,提高农机人员综合素质;简化程序,提高农机部门办事效率;深入基层,提高农机部门为民解忧能力;明确目标,提高农机部门贴近“三农”形象。

十、行政复议机构的办公地点和通讯方式

办公地点:乾安县鸣凤大街508号

通讯方式:

电话:0438-8222523传真:0438-822 2523

十一、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情况

(一)责任追究实施办法

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1、对符合条件的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或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受理的;

2、违反法定程序和条件做出许可决定的;

3、超过法定办理时限的;

4、在办理许可中擅自收费的。

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1、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立案的;

2、违反法定程序实施处罚的;

3、越权实施处罚的;

4、适用法律不正确的;

5、对应当予以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的;

6、执法文书不规范的。

(二)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意见

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按以下规定执行:

1、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资格的,由人事部门负责追究。

2、取消执法资格的,由法制部门负责追究。

3、追究违纪违法责任需给予纪律处分或追究法律责任的,由监察部门按照有关程序和权限进行处理或移送有关部门。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责任:

1、主动检查或报告过错行为并及时予以纠正,或者积极配合组织调查,主动说明过错行为的真实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据的。

2、主动采取措施,减少或者避免损失,或者及时消除不良影响的。

3、主动报告其他过错执法行为且情况属实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责任:

1、在实施许可、处罚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2、伪造、销毁、隐匿证据或者隐瞒过错事实的。

3、包庇同案人的。

4、干扰、阻碍对其过错执法行为进行调查的。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芳华镇 农业机械化 抑制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00-02

芳华镇位于陆良县城北部15公里处,总面积230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64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9812户33764人,农业人口28731人,总耕地面积27214亩。全镇海拔在1260~3140米之间。年降水量110.4多毫米;无霜期157天。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8亿元,粮食总产量2.87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7元。农业机械化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一、芳华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011年,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带动下,芳华镇农业生产者购置大中型农用动力机械的积极性有较大提高,农业机械大量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带动了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得到优化,有效促进了农机化的协调发展。

1.农机装备水平逐步提高

2011年底,全镇已经拥有价值1.6亿元的农业机械总值,2173.3万瓦特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每万亩可耕地具有0.66万千瓦的农机动力。全镇具有181台的大中型拖拉机,234台的小型拖拉机,总共具有不同种类型号的拖拉机415台。进行农用运输的车有1905辆,耕作机械182台、排灌机械1126台、收获机械23台、植保机械132台、畜牧机械1233台。还有736台进行农作物和副食加工的机械,75603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的设备和具有半机械化的农具。在全镇形成农机配套比达1:6:7。

2.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在全镇3万标亩采用农机进行标准工作。在全镇有2.2万亩的田地采用机器耕种,有2.43万亩的田地采用机器播种,有4万亩的田地采用机器收割。农业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8.3%、73.4%和22.6%。机器化在农业种植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进行机械耙耱、镇压、平田整地、植保、脱粒、灌溉、加工农副产品及饲草(料)、运输等。在粮油加工和农业运输等方面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已经达到72.5%的农机作业综合水平。

3.管理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农村机械维修网点9个。其中:二级修理点4个,专业修理点5个,农机经营的机构有3个。其中,建立了2个企业进行农机流通,成立2个企业进行农机生产,设立3个农机供油站。组建7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现已拥有13610户农机使用户,其中存在16个农机使用大户,5个农机使用专业户。已经具有总数达1825人的乡村农机人员

4.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加大

全镇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建立了5个农机化技术示范点,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2011年全镇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培训各类农机人员达300多人(次)。农机化科技知识得到大力普及。为早日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5.农机监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农机监理部门不但进行农机安全生产的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宣传,进行检查农业机械安全使用技术,还进行审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开展各种农机活动如:“农机安全月”活动和“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建设活动,还有“平安农机示范乡村”的创建活动。结合6月农机安全生产月和十一黄金周宣传活动为契机,搞好农机安全知识宣传。全年内,我们累计发放各种安全宣传资料1600余份,签定农机安全责任书132份,签定率达100%,“拖拉机严禁载人”字样喷涂率达100%,张贴标语118条,其中:永久性标语8条,悬挂安全警示牌12块,农机安全教育宣传栏4期, 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四期160人,发放100本关于农机安全生产的手册。为了进一步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侧地的消除农机事故隐患,进行专项整治“黑车非驾”等。现在全镇没有农机事故发生的时间已经保持5年,进一步加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6.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的使用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抢农时、抗灾害、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都显现出重要作用。在农田及水利工程建设时采用农业机械施工,不但促进了蓄水保墒和农业作物的稳产增产,更促进了自然条件的优化,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为了积极促进我区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生态农业,不但增加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促进化肥利用率的提高。在我区实施农作物机械化综合利用措施和化肥机械化深施技术。农业生产中的机器化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渠道的增加,如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增加。使农业机械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更产生了一定经济效益。2011年,全镇达到572万元的农机经营总收入。其中农机化田间作业收386万元,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收82万元,农用车辆运输收287万元,实现利润249万元。

二、芳华镇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芳华镇的农业机械化在芳华镇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在农业机器中,存在老化现象,部分农机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更新换代。还存在小型的动力机械较多,只有较少的动力机器。还有在机器中较多是低档次农机具,只有较少的新型机具和高性能机具。现阶段我镇的农机使用现状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的差距,农民对农机产品存在“能用、爱坏、常修”的评价。这是因为我镇农机存在较低的技术含量,品种不全,除较少的农机品种之外,大部分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我镇农机产品拥有量少、规模小,大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没有注入资金更新换代,制约了我镇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2.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够平衡

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农机经营规模化程度高低的制约。在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中的重要标志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现在我镇仅仅有33%的农机耕、种、收3项作业水平。我镇存在高性能动力机械较少,小型拖拉机较多,有较少的配套机,较多的主机。在农业机械中存在较低的作业效率,而且功能单一,利用效率不高。在发达地区1台拖拉机多采用复式作业可以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几项工作,而我镇目前存在1台拖拉机能实施操作的作业项目平均不到1.5项。芳华镇农业生产过程主要的机械化生产是在粮食生产、经济作物方面。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具有较高的机播和机收机器化水平的是小麦,在水稻和玉米基本上还没有实现。

3.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较差

没有真正切实的形成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有重要的影响农业机器化的条件还没有切实的形成,如只有较少的农机大户,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才刚刚开始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如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

存在较低的农机使用成本效益。制约我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还有较高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一是农机的价格与农民收入水平相比,农机的价格较高。二是农机作业服务的成本随着农用柴油价格增高,也保持较高的成本。三是农业机器存在较高的税费。四是农机购机户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收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存在较低的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没有稳定的乡镇农机服务站,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等等因素。现阶段农业机器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进行合理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农机装备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优化,农机服务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等。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跨区作业。燃油价格不断的上涨,导致农业机械作业成本加重,出现了偏低的农机经营效益。

4.农机化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步伐缓慢

农业机械化存在的特点是一次性投资大,回馈投资需要较长的时间。现阶段农机的购机积极性减少,这是因为购机补贴政策受到总量的限制,具有较少的补贴比例,政府补贴资金不能增加农民购机的积极性。自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大。但与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现阶段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

三、发展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机械化。坚持提高效益与节约并重,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进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项目为载体,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按照以上发展思路,今后农机化发展应采取如下对策:

1.完善扶持政策,增加农机化投入

进一步完善农机补贴办法,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总量,全年芳华镇争取国家农机购机补贴109.68万元,农机户个人投入各类农机具购置126万元。重点支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及服务体系建设。

2.优化装备结构,发展适用型农机

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实现农业结构与农业机械装备的同步调整。由于芳华镇地处半山区,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以适用、高效为原则,在小巧、轻便、耗能低、实用的基础上推广引进适宜该镇地方特色的新型机具和技术,着力解决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突出的新问题:要在推进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合理引导的基础上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只有中小型农业机械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进一步整合现有农机装备,盘活存量,优化组合配套,向优势产业集中,向重要环节倾斜。

3.强化服务体系,提高整体效益

对于农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为了加快农业机械的利用率的提高和增加农机化整体效益,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是“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不断加强农机大户的发展的过程中,更要加强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如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主要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有生态的效益开始,采用信息化不断带动农机化的大发展,促进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为了以实验基地为基础,不断加强推广和培训服务。不断促进农业机械推广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乡镇农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4.加快人才培养,构筑发展平台

农机化的大发展重要的是有人才的支撑,要不断加强关于农机化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的完善。要立足农机、面向社会,进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着力引导和解决好耕作机械投放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我镇机械化耕作水平,有效突破和解决政策倾斜不力的瓶颈,要不断加强现有的农机化教育培训基地的科学使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培训。进一步促进加农机化管理工作人员和农机专业工作人员建设,不断加强农机操作人员和技工队伍培训人员的建设工作。

5.严格监督管理,优化发展环境

不断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投拆监督机制的建设。加强农机户的合法权益的维护,进行严格的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确保农机市场中不出现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保证农机户的合法权益。在农机维修行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关系,农业机械维修职业技能建立科学严格的规范进行鉴定。为了促使农业机械进行维修时有准确的质量保证,采取对农机维修网点进行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

6.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健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农业机器化发展,所以要不断促进农业机器化快速发展,要不断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现在要不断促进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加强农机部门的管理职能,进一步促进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组成建设。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就要不断坚持依法行政,促进制度和机制改革完善,更要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不断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农业机器化服务。

四、结论

通过以上事实,我们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帮助其优化机具配置;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工作。芳华镇的农业机械化出路只有在各级职能部门的管理、监督、指导、服务下,才能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五、谢辞

在撰写本论文的过程中,得到了指导老师、同事以及陆良县监理站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陈金虎.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 卢秉福.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

[3] 李佳.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4] 汪永青. 浅谈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J]. 安徽农机,2011,01:19-20.

[5] 李明国. 提高乡镇农机人员素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J]. 科技致富向导,2011,32:309.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2008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拨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381亿元,有效促进了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的管理模式,将具体项目的立项权、审批权完全赋予地方,由各地因地制宜,自主选择扶持的主导产业和支持的关键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提高地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加快预算支出进度,近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13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预算指标69.3亿元。财政部要求各地切实做好预算编制、指标安排、项目前期准备等相关工作,在确保符合政策和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待2013年预算年度开始后,即可按程序拨付使用提前下达资金,并按照有关规定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备案。

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构建

日前,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北京召开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启动部署会议。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决定,在2005年实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试行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明年起,在全国试行林果业(果茶桑)、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农机化水平评价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特色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构建。

会议指出,构建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支撑,是充分发挥统计功能和作用的必然选择。会议认为,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础扎实,研究队伍专业,研究过程严谨,研究结论可行。会议强调,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行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注重总结,务求实效,为全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完善,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职教服务“三农”成效明显5年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85亿人次

从党的十六大至今,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的7265万名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实体经济产业大军中的主体力量,为我国持续10年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职教服务“三农”成效明显。这是笔者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日前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年)》中获悉的。

该报告显示,我国中职和高职的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5%和87%以上。中高职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初步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职教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

该报告同时显示,10年来,职业教育为农村和农业产业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国家重点建设的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一大批涉农院校及农业专业点,构建起了覆盖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为农村和农业产业输送了300多万名毕业生,有2500多万名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了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5亿人次,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万人。

该报告将职业教育10年取得的成就概括为5个方面: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探索了行业企业办学、集团化办学、行业与学校对话协作等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确立了覆盖广泛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90%的中职生和20%的高职生享受到国家资助政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我国水稻株高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课题组有关水稻株高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结果被国际知名刊物《植物细胞(ThePlantCell)》期刊接受。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株高和花器官发育的重要作用,揭示了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这是该课题组继2011年在《ThePlantCell》报道水稻育性相关研究成果后又一次在该期刊。

万建民课题组长期从事水稻功能基因方面的研究,致力于解决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障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强大,一般比亚种内杂交水稻产量潜力高10%~30%,但籼粳亚种间杂种存在半不育、超亲晚熟和株高超亲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在生产上的利用。万建民课题组通过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发现了1个显性矮秆突变体Epi-df,具有较强的降秆能力,有望在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解决F1代株高偏高问题。

据了解,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学科。表观遗传主要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等方式控制基因表达。表观遗传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仅有极少数的自发表观突变体被发现,如DNA过甲基化突变体clk、Epi-dwarf1、lcyc、以及Cnr;而DNA去甲基化突变体目前仅发现一例,即拟南芥fwa突变体。在禾本科植物尤其是重要作物中还未有DNA去甲基化突变体的报道。

“十二五”期间将解决3亿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副主任闫冠宇29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闫冠宇说,在将要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约3亿农村居民中,有1.96亿为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原因主要是水源来水减少、水污染加剧、部分已建工程建设标准低及老化失修严重、国有农林场和农村移民、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等。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近4年全国农民减负22.95亿元

记者24日从农业部获悉,2008年以来,农业部加大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工作力度,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4年共减轻农民负担22.95亿元;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4.24亿元。

同时,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工作,全国30个省共成立了1800多个仲裁委员会,聘任了一万多名仲裁员,健全了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体系,切实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银监会:对农户贷款应给予容忍度

记者从银监会获悉:《农户贷款管理办法》已于近日,管理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管理办法强调,农村金融机构应综合考虑农户贷款资金及管理成本、贷款方式、风险水平、合理回报等要素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利润率和支农惠农要求,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农村金融机构应以支持农户贷款发展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户贷款定期考核制度,对农户贷款的服务、管理、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容忍度。对于因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客观原因造成借款人无法按原定期限正常还款的,由借款人申请,经农村金融机构同意,可以对还款意愿良好、预期现金流量充分、具备还款能力的农户贷款进行合理展期,展期时间结合生产恢复时间确定。已展期贷款不得再次展期。展期贷款最高列入关注类进行管理。

作为涉农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贷款规模近年来稳步增长。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34840亿元,比2007年末增长160%,占涉农贷款的两成以上。

中央财政追加50亿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金

记者19日获悉,财政部于日前再次追加下达2012年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50亿元,支持部分地区完成60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

据悉,此前,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切实解决困难农户的住房安全问题,财政部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下达了今年395.72亿元补助资金、500万户补助任务。

财政部表示,此次追加的补助资金将支持部分地区完成60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其中支持东北、西北、华北等“三北”地区和自治区20万农户结合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

财政部指出,今年农村危房改造由试点阶段转向全面实施,补助范围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7500元,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再增加2500元补助。

财政部要求,各省(区、市)要依据农村危房改造方式、建设标准、成本需求和补助对象自筹资金能力等不同情况,合理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分类补助标准,切实减轻困难农户危房改造的负担。

1-9月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量突破5700万台

今年1-9月,全国(不包括山东、河南、四川、青岛)家电下乡产品销售5730.8万台,实现销售额1538.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分别增长12.1 %和21.6 %。其中,9月份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644.2万台,实现销售额175.4亿元,同比增长33.7 %和39.4 %。截至2012年9月底,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75亿台,实现销售额6597.6亿元。

1-9月,从销售地区看,安徽、河北、江苏3省销售额位居全国前三,合计占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总额的33.3 %;从产品品类看,彩电、冰箱、空调、热水器4类产品销售额均超过200亿元,合计占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总额的84.2 %;从企业看,海尔集团、格力集团和海信集团位列销售额前三,分别为185.3亿元、130.9亿元和128.4亿元,合计占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总额的28.9%。

全国已有40多万农村居民用上了低价代燃料电

记者从16日在安徽休宁县召开的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现场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2个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建成发电,新增代燃料装机容量12.3万千瓦,解决了40多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面积150多万亩。

从2009年开始,全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建设范围扩大到全国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年来累计安排了204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代燃料装机容量51.5万千瓦,解决170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面积630万亩。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将此理念由美国引入中国,并根据中国国情,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发成功以驱动防堵技术为核心的高防堵性能免耕播种机,解决了大量秸秆覆盖下免耕播种小麦的世界性难题,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保护性耕作不仅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效益,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和重视。高教授因突出贡献,被任命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首席专家,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曾荣获国内工程界个人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

90年代初,高焕文教授首次在我国主持开展农机农艺结合的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在山西、河北建立大规模的试验区,通过连续10年试验结果,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制成功成套中小型保护性耕作机具,取得了减轻风蚀、水蚀、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和培肥地力的良好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于解决了保护性耕作在中国是否可行的问题,创新了适应小规模农户的技术与机具,2002年高教授和他的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末,保护性耕作由北方一年一熟区推向华北一年两熟区。由于产量高、秸秆覆盖量大,国内外已有的免耕播种机作业均堵塞严重,难以正常工作,高教授又带领第二轮创新研究,研发成功以驱动防堵技术为核心的高防堵性能免耕播种机,解决了大量秸秆覆盖下免耕播种小麦的世界性难题,而且形成了适合的种床,改善出苗率、提高了产量。2008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是农机化工程领域首位获此殊荣的专家。2009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保护性耕作已经推广到全国8500多万亩土地,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随着我国人口增多,资源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必需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2008年,高教授开始在青岛主持建立“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区,探索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益的新途径。2010年,青岛市采用新体系的6000亩连片小麦达到亩产559公斤,比传统增产23%,成为全国保护性耕作的一个新亮点。

保护性耕作现已在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15省市示范推广。2011年,保护性耕作推广到全国8500多万亩土地,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为在资源有限、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寻求农业持续高产的道路,高焕文意识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保护性耕作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益,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我国粮食高产稳产做出新的贡献,使全国的广大农民受益、社会受益。

专家档案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59-03

2012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简单明了地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而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最佳结合点。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1],清华大学探索和建立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创新性实践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提出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是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选择[2]。华中农业大学刘震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阐述了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958年建校之初工程学院便开设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此基础上,2001年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2003年被省教委批准为“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农业工程学科目前拥有农业机械化工程一级博士学科授权点和农业工程一级硕士授权学科点以及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点。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具备培养工学博士、硕士、学士等多层次人才的能力。

然而,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国家总体教育科技政策、资源配置,文化环境和市场需求,也涉及高校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教育多年形成简单划一的教育观念,如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授课方式、考核等,基本强调了教育统一,而忽视了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求知的欲望。笔者所熟悉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工程学科,也存在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创新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如何冲破旧的束缚,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与科研结合中培养创新人才,现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际,就这一问题作出研讨。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教育改革[4],必须以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刘延东副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育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坚持“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技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基本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完善结构类型,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高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支撑。黑龙江省正深入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推动十大重点产业发展,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面向黑龙江省、垦区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攻关,在今年获批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规模优质水稻全程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同时承担了多项部级、省部级和总局级的科研项目,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多项科研奖励。先后成立了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研究中心、精准农业及数字化农业研究中心,分别有明确的科学研究方向。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研究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与科研融合、互促共进是一个学科能形成特色,保持优势,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保障。统筹安排研究生培养阶段,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学科特色,精简课程设置。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科研资源,将一流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用先进的研究技术更新实验课程,开设前沿课程,建立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研究生才能接受新思想,理解新要求,掌握新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落到实处,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在科教融合体制下,教师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学术创新,进行科学研究。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构成了完整的大学学术活动,因此建构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创新机制,要坚持教学的学术性。作者李祖超利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研究”,发表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值得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借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要根据自己特色和发展定位,科学制订协同创新战略规划,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全方位协同创新环境氛围,突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二、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创新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研究生培养的直接责任人是导师,这是各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系统化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研究能力,对学生治学品格的培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4]。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较强的责任意识,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教会学生做学问和做人。导师以渊博的学科知识,宽广的眼界,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等,才能引领和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工程学科2001年开始遴选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年龄结构年轻化,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更需要提高。导师要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与科研,坚持走进实验室参与动手做实验,多角度思考研究问题。同时要与学校、学院、学科相近的专家多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内外会议,接受学术熏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在研究生创新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一)设立完善的导师遴选程序

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导师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其士生导师以学校管理为主,硕士生导师以学院管理为主。由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核实申请人有关申报材料,同时审核其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实际学术水平和能力是否符合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要有研究项目和经费来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应进一步严格遴选过程,高度重视导师角色,体现导师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

(二)健全导师责任机制

导师要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就业、创业等全方位的引导。具体体现在对课程讲授、论文开题、写作指导、论文答辩等研究生的学业指导工作内容及程序均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导师的指导来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评价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依据是知识的创新性,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继承,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任务。导师应熟悉学生的特点、思想、和生活背景,并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引导。

(三)实行严格的导师考核机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每三年按照考核机制进行一次资格认定。除了资格认定外,还应进行8年或10年的评估,包括研究生院评估、院系评估、学生评估和同行评估等。建立导师退出机制,保持整个队伍的活力和水平。

三、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实行弹性学科专业设置,发展交叉学科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应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按照课程分类设为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其目的是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开设的课程应把握本学科现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国内外发展动态。专业外语和二外的开设,使研究生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通过系统学习,研究生应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或技术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科专业设置深入研究,大力发展交叉学科[5],针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特色,设立机械、农学、畜牧、信息、生物等领域的交叉学科,才能吸引优秀生源,通过学科交叉形成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指导实际生产,做到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工程学科中的寒区大规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就是主要针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农业寒区大规模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及其土壤和气候特点,根据农业生产模式、农艺要求,运用现代设计理论、制造工艺,采用优化设计、虚拟设计、并行设计和信息技术等现代设计方法,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水稻植质钵育栽植技术”项目开展的与先进的耕作方式、先进的农业物料加工及处理工艺相适应的水稻生产机械设计与开发的研究。

(二)规范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学校要在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学科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必须建立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来支撑。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通过聘选优秀教师担任管理机制岗位,使科研平台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最大效用。学校应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避免单一化,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允许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和课题需要,跨专业选课。 在教师示范创新基础上,引导研究生实践创新,推进师生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6],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在严格的管理之中,健全监督机制。学术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制定,学术质量体现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社会服务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三)产教结合,实施协同培养

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深度开展合作与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协同培养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黑龙江省于2013年5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组建“校协同创新中心”,结合黑龙江省重点发展规划,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探索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邀请国外高水平专家进行学术访问,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也可选派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以访学、交换生、攻读学位等形式,到国外大学学习或研究。拓宽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国际视野,加强国际竞争和合作意识,利用世界多元文化,发现前沿问题,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拓展课外平台,鼓励自主创业

建立课外平台,利用我们现有的垦区大农业发展的优势,开展科技与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依托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基地,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创新的品质和创新的意识,将研究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生教育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担负起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使命,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能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7]。

四、加强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传承创新文化思想的平台是学科,学科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8],在黑龙江省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期,面临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农业院校应加强学科建设,科学定位学科发展方向,增强学科实力,特别是与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学科进行比较,找差距,确定特色,重点进行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是学科队伍。学科队伍中要有领军人物,即学科(方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应该学术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同时学术民主、淡泊名利、胸怀宽广,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对学科队伍起到引领、整合和管理作用。同时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形成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善于科学攻坚,能够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9]。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服务学科的作用。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面向和服务行业与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学科来创新知识,通过专业去培养人才,将科技变成社会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建设立足黑龙江垦区,依托大庆,服务龙江,面向全国,为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制造业等上述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提供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成果。

“我国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而继承创新,坚持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10]。改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很大困难,关系到国家创新教育的实现,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竞争战略,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创新的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

年大会上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2]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J].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12,(1).

[3]刘震,黄巧云,刘凡等.寓教于研: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

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赵文春.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制度[J].黑龙江

高教研究,2013,(5).

[5]刘丽娜.发达国家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与借鉴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6]张慧茹,赵红月,赵银丽等.交叉学科与研究生创新人才

的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7]龚旋.学术评价标准的国际化与学术期刊的编辑实践

[J].社会纵横,2009,(10).

[8]徐迎红,李非.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江西社会科学,2005,(4).

[9]刘向华.都市农业背景下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

[J].高等农业教育,2014,(5).

[10]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

上一篇:机械制造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气一体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