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实训室氛围营造的重要性

时间:2022-07-27 06:38:16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实训室氛围营造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艺术设计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设计类课程的主要实践操作平台。实训室的氛围反映了参与者对教育理念、目标、方法及设计文化等在空间场所中的体验,良好的设计氛围可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以多功能叠合的组织模式为依托、以服务意识为主导、以物件及组合为载体,以视觉文化为标志是实训室建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室 氛围

艺术设计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现教学与教育目标的重要场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服务于高技能、实践型人才需要,以实践性教学(设计制作)为主线带动学生设计创新素养的培养。当前,我国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训室和企业两大途径进行。艺术设计实训室既要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又要能体现企业工作的现实要求,实训室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实践平台。

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在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已经初见成效。设备、资金及其他配套设施有大幅度提高,硬件建设获得较大进步;实训室管理体系完备;实训室管理应用模式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等。但从整体上看,实训室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却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作为一个实践应用场所,艺术设计实训室空间涵盖的积极因素,特别是软性的文化性因素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减少了场所的力量聚合效应,没有充分实现实训室的增值效果;实训室被简单当作又一个工作或学习场所,技能的获得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要求(尽管这确实是最重要的目标)。然而,作为文化创新型学科的设计教育,信息交流与沟通、自觉的创新意识、社会适应性、设计管理与商务营销等多方面能力同样也是考察学生的重要指标,这些非技术操作层面的目标内涵,是设计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师生在设计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实训室建设并非仅是简单提供一个实践操作环境的空间,梳理好人、物、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设计文化氛围从而拓展实训室的功能,这对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拟从艺术设计实训室“氛围”角度出发,探讨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氛围的内涵

(一)氛围的概念

氛围,或称之为气氛,尚·布希亚在《物体系》中将之定义为“在物的层次,这个系统化的文化性,便是我们所称的气氛”①。布希亚的“气氛”观念对应的是物的系统化的技术性,这种物的形式上体现的技术性主要描述物及物的组合(元件)的初等功效。而氛围则意味着物通过组合设置来显示现代人际关系,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安慰角色:将功能、权利世界带来的紧张,升华到在真实世界的物质性及冲突之外,可在形式上辨认的世界”②。布希亚对气氛的定义,包含四层意义:第一,形式上可以辨认,这主要通过元件(组合)体现。第二,具有系统化特征。第三,文化性是氛围自身内涵特质,是可感知的物的形式(以及组合关系)的内在动因。第四,突破了物质与技术性的初始功能,指向强烈的文化性,关注人、物及社会的相互关系。

(二)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室的氛围

依据布希亚对氛围的定义,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室的氛围营造首先应着重于文化性,这就是实训室的“思想”和“气质”,实训室要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其次,这种文化特质是系统化的,需要把它贯穿在实训活动的计划、组织、空间场所等各个方面。同时,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室的氛围,在物的选择与组合特征上必须具有明显的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有较强的识别性,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规律,能够有充分的现场工作感觉,但又体现出特殊的艺术设计文化氛围。最后,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室有一定的能动性,它能够映射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注入更多的活力。

二、实训室氛围的设计与营造

注重实训室氛围的规划设计,应按照“有机设计”③的方式进行,明确实训场所(实训室)是教、学、做的关键环节和对外服务的平台。实训室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场所布置、视觉文化、服务理念都根据实训场所的特点和教育宗旨进行设计。

(一)以多功能的组织模式为依托

设计实践场所的组织模式主要包括作坊、工作室、工作坊三种。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模式是包豪斯设计学校的作坊,其形式的构成核心是以传统手工作坊为基础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校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1919年国立魏玛包豪斯纲领》里明确指出:“……要求在作坊里和在实验的或实际的现场,对学生进行手工技术的彻底训练……学校为作坊服务,总有一天要并入作坊。”“教学方法随作坊的特点而定。”④这里,包豪斯设计学校强调了对设计学校的三点要求:第一,技术是设计艺术的基础。第二,技术的训练要在现场进行。第三,充分重视实训场所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要根据实操场所特点和教育宗旨拟定。

另一种设计教育可以借鉴的形式是工作室形式。它是因一个人或几个人在设计的某个领域有较为突出的专业能力,为了某种愿望、理想或者经济利益建立起来的组织,具有公司的雏形。工作室一般结构小,管理灵活,成员相对平等。是当今设计领域的一种较为重要的设计生产场所。其独特的专业技术、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个性化的设计创造能力可以比较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工作坊是目前逐渐流行的另一种设计交流与生产的场所形式。它的主要特色是参与者并不都是专业人员。参与工作坊的人员分为三类:参与者,主要是参与活动的人员,对议题进行讨论;专业者,指的是对议题有直接引导或实现能力的专业人士;促成者,是策划、组织议题的执行人员,组织活动开展,不影响讨论结果。工作坊主要特色是议题具有开放性,结论的获得是多元开放的,注重平等和交流。

艺术设计实训室以培养学生具备设计职业相关岗位能力为目标,应根据学生技能培养的侧重点不同采用不同组织模式。包豪斯工作作坊的形式可以较好地执行教学任务,对工作岗位能力任务的执行有明确的针对性,是完成基础教育的有效模式。工作室模式可以深化专项技能的培养,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完整呈现促进学生设计创新与创造能力的提高。在实际工作订单完成中进行思考和体验是较好的模式,它有利于学生完整把握职业综合技能。工作坊重视同社会、工作多方面的交流,气氛和谐、轻松,学生与教师、企业工作人员有良好的互动性。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实训室的建设中,应该将这三者有效结合,以包豪斯作坊为基础,结合工作室、工作坊的优点,根据地区经济特色和学校实际进行实训室组织模式的建构。

上一篇:电影海报的艺术魅力 下一篇:工科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