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首座“军营CCTV”

时间:2022-07-27 06:33:34

罗布泊——“死亡之海”,一片曾经沉睡千年的土地,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

1959年,将士们穿过八百里沙海,在一个小溪边,突然发现几株盛开的马兰花。于是,中国核试验基地便建在了这里——“马兰”。

1980年,中国首家军人电视台——“马兰电视台”破土动工。

几十年过去,马兰电视台随着军队发展的脚步不断发展,它记录着罗布泊军人奋斗的脚印,是他们心中的“CCTV”。

故事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一天,首次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副总长从北京带来的收音机,在马兰突然“罢工”。饭可以不吃,新闻不能不听。得知消息后,基地领导派通信站任怀君副站长前去修理。然而,从上午到下午,几名修理“大拿”愣是没摆弄明白,只能无奈地对将军说:“可能是这里太远了,收不到中央台。”

1981年5月31日,对马兰人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在这片浩瀚的罗布泊大漠上,强大的电波划过夜空,把欢声笑语送到了官兵和驻地各族人民群众中间。闻此喜讯,张爱萍将军欣然挥笔,题写了“马兰电视台”5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漫步在马兰营区,一座高117米的铁塔高耸云端,它就是马兰电视台的发射塔。在中国乃至世界数以万计的电视发射塔中,它显得有些单薄,可就是这座铁塔,是在总理关注下诞生的。两座凝聚了当时我国最高冶炼铸造水准的铁塔,在全副武装人员的护送下,从鞍钢乘专列来到了中国核试基地。那一座随着罗布泊的一声巨响,把自己永远地熔进了共和国年轻的脊梁,而这一座以其高大的身躯成为马兰文明的象征,传播着马兰精神。

雪染双鬓的创业者无法忘记那段征尘岁月。“原子弹就那么大个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一批批中华优秀儿女毅然告别城市,来到了这亘古荒原。沉寂了千年的罗布泊,用漠然的面孔迎接了他们。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对热血沸腾的创业者来说,已不是苦了,可缺乏精神给养的孤寂却无情地啃噬着这些汉子们。一位在大漠深处看了12年水站的老兵,把一本新华字典背了个滚瓜烂熟,退伍时,他几乎失去了语言功能。在特有的环境里,官兵们没有选择,迟到的报纸被翻烂了,而能在漠风中看一场看不清听不清的电影,也成了他们的奢望。

2008年,该基地成立50周年,一批倾注我国核试验事业的老人们,再次踏上这片热土。接受采访时,当年曾被人们称作“张3号”的张志善老司令,对马兰电视台初建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在马兰,只有大收音机才能收到广播,效果还不好,连队配发的那一些小机子根本就收不到。有一年,聂帅来了,知道了这个情况,给我们批了钱,就建起了一个广播差转台。没多久,有人说差转台目标明显,不符合保密要求,就给拆了。后来,又同意恢复。在那个时候,基地就产生了建电视台的想法,可当时基地家底子薄,常委们还是决定,建设自己的电视台,并安排一名副司令总体负责,技术人员大多是从通信总站调来的。资金到位了,人员配齐了,电视台就算建起来了。”

马兰电视台第6任台长宋庆海告诉我们:“刚当兵那会儿,我在基地俱乐部放广播,全国新闻联播必须转播,每到放新闻我就紧张,全是杂音,效果非常不好,我就顺着礼堂楼房顶拉了一圈铁丝当天线,可还是不行。后来有了广播差转台,又有了电视台,广播声音清楚了,又有电视看了。可以说,当时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看到电视。每到晚上,大家像过大年一样坐在电视机前面,享受着电视节目带来的乐趣和欢笑。”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在信息闭塞的大漠戈壁,没有节目播放,电视台也只是个摆设。大家为配备了摄像机、录像机、切换台等新设备高兴的同时,又对电视节目源犯起了难。

总装科技声响评委会评委、马兰电视台副编审杨军岭告诉我们:“那个时候,全新疆只有新疆电视台、马兰电视台两家,可都为电视节目源犯愁。首任台长任怀君决定,派我和另两名同志常住北京录制电视节目。录节目不难,难就难在送录像带,每天早上天不亮,就把带子送上火车,即使这样,等官兵看上节目,都是一周之后了。1984年,我国第一颗实用卫星升上太空,乌鲁木齐军区卫星地球站可以收到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我们又在乌鲁木齐建立了录像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传到马兰的时间缩短了。到了1986年,马兰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全体人员冒着盛夏酷暑,昼夜奋战,终于赶在‘八一’建军节前,安装调试完毕。从此,马兰电视台可以接收到当天中央新闻联播,马兰与首都北京的距离更短了。”

局长孙静接过杨编审话茬说道:“电视台发生质的飞跃是上个世纪90年代,闭路系统建起来了,在转播着全国46套节目的同时,还自办了3套节目,调频广播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三套节目,有线广播实现全基地联网,为我国核试验事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马兰电视台10千瓦的发射功率当时在新疆是最大的。发射电波覆盖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阿克苏等8个县市、14个兵团农牧场。马兰电视台,它姓军,也姓民。在为官兵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把党的声音和欢声笑语送到了各族人民群众中间。

当地群众都说,第一次看上电视,就是马兰台的节目,是马兰电视台给他们带去了党的声音,提高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也为驻地多民族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发挥了舆论导向的作用。马兰电视台就像一堆不断添薪的篝火,以熊熊燃烧的火焰播撒着文明的种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兰电视台担任了核试验现场拍摄任务,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为以后核试验的总结提供了可靠数据。他们冲爆心、钻坑道,哪里有科技人员和参试官兵,哪里就有摄制人员的身影。1989年,在核试验基地组建30周年之际,马兰电视台摄制的专题片《罗布泊人》获得了中国电视奖一等奖;l996年,中国在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暂停核试验。这一年,马兰电视台制作的电视专题片《罗布泊的回声》再次摘取了全国优秀军事节目奖和中国电视奖。

驻地哪里的群众有困难,哪里就有马兰官兵,哪里也一定有马兰电视人。

1996年冬季,巴音布鲁克草原遭遇了罕见的雪灾。马兰部队官兵闻讯紧急出动,马兰电视台派出严晓晖前往拍摄。一路上,他和官兵们一起翻越3座3800米以上的冰雪达坂,昼夜兼程400多公里。在零下38摄氏度的严寒之中,趟着齐腰深的积雪,从凌晨6点出发,到第二天两点赶到灾区,他和官兵与严寒整整战斗了22个小时,拍摄了大量生动而真实的一线镜头。当牧民把洁白哈达捧挂在他摄像机上的时候,坚强的汉子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几十年来,马兰电视台在搞好新闻报道和安全播出的同时,先后摄制、制作了100余部(集)电视专题片,有的作品还被列为爱国主义教材。正是这些电视作品的播出,使马兰人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可歌可泣的事业让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向往、所崇敬。在神州大地上,马兰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2012年《生活》笔会来稿)

上一篇:草原樟子松林四幕偶像剧 下一篇:话里话外看“味道”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