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时间:2022-07-27 05:05:31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讲究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从学生"学会"向学生"会学"转变,课堂提问的设计应讲究科学性与实效性。所谓课堂提问,就是老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设计问题,有利于激发兴趣,唤起注意,活跃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实现教学双向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有利于训练学生口语,培养说话能力。

下面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提问设计,谈谈本人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联系性提问"。这类问题能让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知识。如语文《愚公移山》有"汉之阴"句,据课文注释可知是"汉水的南岸"。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淮河的南岸朝阳还是背阳的?学生久居淮河附近,凭自己的经验也知道淮河的南岸是背阳没有太阳光的,学生兴致盎然,异口同声地答道:"淮河的南岸"。接着我因势利导疏导大家在讨论中理解山水阴阳的分别,从而得出了"山以南为阳,水以北为阳"的结论。可见"联系性提问"不仅能使学生以旧知获新知,用新知去探索未知,更重要的是启示学生得到如何获取新知的规律和方法。

这类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发现首联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于是我提问题: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在回答中把困难如过湘江、四渡赤水等一一列举出来,学生在头脑中自然形成了红军不怕困难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发现文章开头第一部分总写"苏州园林无论站哪个角落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于是我提出联系性的问题:苏州园林在哪些方面表现为图画美?学生自然从第二部分里找出七种类型的图画美,学生对图画美和图案美从概念上就有了明确的区别。

"诱导性提问"。这类问题能让学生理解复杂的问题和现象。如杨朔的散文《茶花赋》教学,在学生初步熟悉本文之后,可调出这样一组诱导性问题:第一个问题,"杨朔是先看到茶花后借茶花来歌颂祖国的,还是为了歌颂祖国而后去找茶花来寄托歌颂之情的?"第二个问题:"如果作者归国途中看到的不是茶花而是梅花、梨花,作者是否就不想撰文歌颂祖国了?"第三个问题:"作者构思本文的顺序与课文事件本身的顺序是否一致?"这三个问题的诱导,解答过程,组成了课文分析的全过程。在提问和答问之中,学生不但了解、理解了课文,而且还由作品推知了作者的构思过程,掌握了一般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散文的构思和写作方法。

例如:在《故乡》中,作者对"我"和闺土的第二次见面有一段叙述。在分析这一段时,可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闺土,进入角色,然后提问:为什么儿童时"我"和闺土的关系那么真诚、亲密,而过若干年之后闺土却管"我"叫起"老爷"来了?让他们体会闺土在叫"老爷"时内心的"潜台词"是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我",体会此时的"我"经历了哪些思想活动,"我"为什么会打了一个"寒噤"?使学生进入角色置身于当时的情境,通过诱导提问,自然而然地理解文章的中心主题。

"突破性提问"。突破性提问可以很好地解决课堂中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孔乙己》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找出主人公孔乙己前后两次出场的不同,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谁是杀害孔乙己的真正凶手?"就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明白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封建制度才是杀害孔乙己的真正凶手,水到渠成地引出小说主旨,在思考答问中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主题的理解。

例如教授《背影》时,教师提问学生:课文是描写父爱的,为何不直接以"父爱"为题,却用"背影"作标题?这激起学生很大兴趣,教师引导他们快速回到文章,找出文中四处写父亲背影的文字,潜心阅读,仔细分析,归纳得出:正是父亲的背影让作者明白父亲对自己的爱。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作独立认真的思考之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回答问题的习惯,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理解了文章的主题,突破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性提问"。性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杜甫的《石壕吏》时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矛盾对立面,发问道:"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就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辩驳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绿》时,故意将朱自清的写作特色引向误区,发问道"有人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多写女性美,被认为有点放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这是经过各自的讨论,真诚地道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了思维的活力,培养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结性提问"。这类问题能够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谋篇布局、写作特色、作品风格等有一个整体把握。如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我在小结这篇课文时,明确提出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哪些景物?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课文的"乐"与"悲"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在讨论中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结构和思想感情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如学习《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提出问题:这篇作文有什么评分标准?学生在讨论中形成了这篇作文的批改和评分标准,从而对作文的要求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如学习《老山界》时,我让学生小结,并提问:这篇课文写红军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在长征途中算大吗?可以看出红军具有什么精神?学生在总结中对课文的中心由一个明确的认识。

提问的设计是一个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古已有之。《论语》作为一部言语录,全书记载孔子师徒谈话一百余次,其中有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等形式。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即提问法。学始于疑,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化解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在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优化预习评价方式,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下一篇:“生成”,让你的课堂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