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27 05:00:25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正日渐成为各地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其产业集群现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构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在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产业集群也较显著。

我国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也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并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而在所有经济区域中,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渤海湾经济圈等经济基础和体制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强。目前来看,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产业结构布局来讲,还是从科研力量、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来讲,长三角地区有着比其他地区更强大的竞争力。

而且,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呈现出形成较早、发展较快的良好态势,无论在生产规模、技术结构、国内外竞争力、集群内部的协作效应,还是在集群的学习和创造效应等方面都显示了一个高速成长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经过多年的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性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在上海,松江、青浦、张江、漕河泾的微电子,嘉定的汽车制造,金山的石油化工等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在浙江,较典型的有温州鞋革与服装、海宁皮革、嵊州领带等标志性产业集群;在江苏,苏锡常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无锡、南通的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这些产业集群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上发挥着积极影响。因此,选择长三角地区研究备受关注的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长三角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探析

近年来,长三角经济总量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并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大的带动作用和外溢效应。而且,长三角成为我国“集群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浙江的“块状经济”,江苏的工业园区经济,上海则有一系列制造业集群以及外高桥保税区国际贸易产业集群、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服务业集群。

(一)高新技术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长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和接受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长江三角洲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城市群的比较优势,正迅速形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地区竞争优势。

实际上,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由表1可以看出,长三角产业集群主要经济活动指标的变化特点:企业数、当年价总产值、利润等经济指标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表明长三角该产业集群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在逐步加强,有利于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而且,在东部地区,长三角地区又占有很大优势(图1),总体来看,其各项经济指标在东部地区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5年到2008年,东部地区分布在长三角的企业数由41.75%上升到43.21%,产值所占比重由34.63%提高到40.95%,主营业务收入等所占比重也均提高到41%左右,这与高新技术产业在长三角地区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

数据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9)

而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可从企业分布情况、就业人员情况和创造的产值三个方面予以简要说明。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医药制造业得到飞快发展,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其企业数占东部地区总企业数的比重由1995年的34.61%提高到2008年的39.07%,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占36.96%,创造出了东部地区该产业产值的37.34%。如上海张江高科医药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对上海经济的贡献显然可见。

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水平等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在长三角尤其江苏正蓬勃兴起。东部地区41.9%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分布在长三角,其产值占了东部地区总产值的20.12%,吸收的就业人数21.56%,体现出相当的实力和优势,且今后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三角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从1995年开始,该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逐年显著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沿海的开放政策。在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全球价值链带来的发展机遇,长三角已充分融入到该产业的全球价值体系中。2008年,长三角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占东部同类行业的41.95%,吸引了该行业36.48%的就业人数,创造出东部该产业产值的35.55%。

长三角地区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集聚明显,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其企业占东部地区该类企业的36.87%,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占42.44%,创造出东部地区该产业产值的48.73%。

此外,大量的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在长三角集聚,约占东部地区该行业所有企业数的54.14%,吸纳了该行业55.03%的就业人数,创造出东部地区该行业56.03%的产值。

可见,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相当壮观,主要集中于各地高科技园区等,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长三角两省一市今后发展的重点。

(二)传统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集聚

传统产业集群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劳动分工比较精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组织网络发达。在长三角地区,传统产业的集群同样非常明显,许多已形成相当规模,创造了良好业绩,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对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独具特色的扬州杭集牙刷产业,年销售30多亿元,在国内市场拥有90%的占有率,国外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和可观的规模集聚效应,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经济间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混合技术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集聚

在这种模式中,技术和资本含量都较高,技术创新是集群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汽车产业群就属于这一类。该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的依赖性和带动作用非常强,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能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的成本,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有效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目前,长三角地区,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公司,均数量多、实力强,整车产量、零部件产值、成本控制等方面均居全国第一位,可以说是我国发展汽车产业集群条件最好的地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轿车零部件工业基地;浙江已成为全国汽车零部件主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江苏也形成了密集的汽车工业园区。

三、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和投入

在长三角,虽有大量的人才涌入,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仍相对缺乏,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而且,近几年,上海、江浙R&D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均超过全国平均数,但与北京以及美(年平均2.65%以上)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不够,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技术开发活动;此外,集群内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也缺乏良好的合作和互动机制,也忽略了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环境的构筑,使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二)产业集群同构现象严重,容易导致产业恶性竞争

由于资源类似、区位相近,甚至政府部门的职能、目标与任务也大同小异,直接导致了长三角产业趋同现象十分显著,特别是苏南和浙北更为突出。城市间的产业趋同的问题也较严重,例:苏锡常三市主导产业都是“机纺化冶食”。各行业的比重也十分接近。这使集群缺乏明晰的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集群的脆弱性,还会导致地方间产业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区域环境有待完善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在空间上尚未实现连续性和网络化。一方面,区域内铁路、公路等现有通行能力难以满通量增长需求;另一方面,各城市之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其次,区域政策环境差异大,协同性弱。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横跨了三个一级行政区域,区域内部的行政关系十分复杂,各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存在冲突,协同效应无法发挥。

四、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提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

(一)转变政府角色,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从完善基础条件、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入手,营造产业集群的良好氛围,消除阻碍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首先,各地政府应优化产业布局,做好产业集群的规划工作,发展特色集群,避免集群的盲目发展;同时,应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解决集群共同的技术“瓶颈”,引导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再者,应引导长三角各地根据自身优势进行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要完善法律体系,严格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区域品牌效应

首先,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人才,运用现代科技,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难以模仿的能力,形成技术竞争优势;其次,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大学和科技园区实验室之间,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建立彼此信任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体系,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还应树立区域品牌意识,在长三角区域品牌的大旗下努力争创企业品牌,发挥区域品牌效应。

(三)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要加强长三角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构建网络化、开放式的基础设施体系,为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要构建良好的社会网络系统,为集群企业提供信息要素、知识要素等共享资源,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信息传递成本,以大力促进集群企业的发展;要建立健全区域信息连通网络及其运行机制,如提高互联网的覆盖率,构筑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无锡、杭州、宁波为分中心的信息网络。

参考文献:

[1]郭天珞.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成因浅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0.

[2]张晓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新西部,2008(16):43.

[3]司咏梅,赵云平.发展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J].北方经济,2007(8):38.

[4]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探究 下一篇:浅析欧盟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标准Ⅱ对中国保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