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时间:2022-07-27 04:28:27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新课程标准》在体现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总要求下,要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要。高中音乐新课程结构的设计思路以清晰的模块呈现,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各种因素,使每节课都有重点,把审美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音乐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重视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制订,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了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特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就素质而言,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课堂教学上作为音乐教师,不但要紧紧抓住旋律、节奏、节拍等要素,还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意境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合唱、对唱、轮唱等多种形式的演唱,表现出一种向往美好的战胜一切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展现出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重视音乐实践,让音乐活动成为学生发展的良好阶段

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表现领域更体现了一种技能性的特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哪一项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操作。比如歌唱,光是了解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共鸣、咬字吐字而不去联系唱歌,是绝对唱不好歌的;又如演奏乐器,只知道某种乐器的构造与性能,了解一些演奏方法,但不去操作,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演奏它。特别是对乐谱的识读,更要结合具体的音乐实践领域进行,否则只能是充满理性的纸上谈兵。学生现在的学业与将来的事业是否成功,取决于智力因素的养成,优美的音乐一旦与人生理、心理节奏、旋律相结合,就会产生一种高尚的品德,充满人生的希望追求,对生活增强自信和力量,更能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虽然有时学生做得不够,作为教师也不能讽刺、挖苦,而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们在平日的活动中,能主动的动脑筋,尽情发挥,与教师积极,共同发展。

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个性教育

面向全体,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于教育的教师。正确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这是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性格当然也各异,根据这些对学生实施教育,在音乐中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教学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中,陶冶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让音乐课成为主阵地,使音乐教育插上翅膀。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第五职业中专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有效整合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函数f(x)的连续性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