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分析

时间:2022-07-27 03:04:4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分析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现状

东盟各国在动植物油脂类产品、木材及木材加工品、鞋类和一些其它未分类产品上具有明显的贸易竞争优势,而这些产品的一个共性是集中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东盟各国就是依靠东南亚的优越地理条件以及廉价劳动,占有了这些产品相当大的世界市场份额。对于化学及化工制品、金属制品、光学仪器等产品,东盟各国的竞争劣势较为明显,因为这些产品都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

我国最具出口竞争力的是杂项制成品,按照STIC的分类标准,杂项锏成品主要包括服装、鞋类等产品。这些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杂项制品占优势的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且流动范围广的廉价劳动力;但是我国在非食用原料、矿产品、动植物油脂以及一些其它未分类产品上的竞争劣势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业都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虽然我国的自然资源绝对量大,但人均水平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效率也较低,因而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在这类产品的出口上也表现出较大的贸易逆差。

从我国与东盟各自由贸易结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结构类似,出口都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进口主要集中在纯粹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我们通过建立贸易结构趋同的博弈模型,来解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在建立模型之前,我们假设:(1)只有中国和东盟两个博弈方;(2)讨论的产品是贸易结构趋同的那些产品;(3)讨论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的产品,不需要考虑产品滞销的情况;(4)博弈双方的决策对对方的影响都一样,即一方所出口的产品进入市场对另一方的影响是一样的。

由于实力相当且一方所出口的产品进入市场对另一方的影响是一样的.那么它们出口得到的收益是一样的,我们设为a,如果一方出口,另一方不出口,那么我们设出口方的收益为b而不出口的一方收益为c,双方都不出口的话那么它们的收益都为0,如图。

把A、B、C三种结果带入图1,结果都是一样的,即双方出口是纳什均衡,这就意味着出口实力相当的双方出口同一种产品是给让两方收益最优的选择,这样的结果意味着贸易结构趋同的产品使得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竞争加强。

从上面的模型中可以知道均衡是我国和东盟各国都出口同种产品,而不是根据比较优势来进行国际贸易,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偏离纳什均衡,所以结果是一方受益必然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也就是说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贸易结构趋同的产品下是相互竞争的。

近年来,我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增长迅速,但是相互贸易量依然有限。因为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结构类似,双方均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劣势。这一贸易结构导致双方出口产品类似,在第三方市场上竞争激烈;双边贸易存在着产业内贸易现象,区内贸易量有限的贸易现状。

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后,双方企业就会面临更多同类产品的竞争。为了能够在竞争过程中不被淘汰,企业就要寻求差异化产品,即企业在同一产业的产品,其功能虽相似但却在产品的成本、质量、外观、造型、使用方法、附带配件的多少,以及在厂家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异。贸易区的内部贸易规模将迅速扩大也可以让企业用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差别化产品,进而导致贸易区内的水平分工进一步细化.从而会对区内不同消费心理、消费欲望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求满足程度越高。贸易区建立后因产品差别化和规模经济产生的贸易效应:厂商市场扩张和收益递增效应;产业内水平分工和资源更合理配置效应;消费者能享受同类的多样化产品的消费效应。自由贸易区参与国可以通过“双优势模式”更大程度地提高贸易效应,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把原先相互分离的市场统一起来,市场的扩大必然引发竞争。当然厂商想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就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革新、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实现产品创新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产生“贸易创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般能带来市场竞争、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下降,从而促进相互贸易量的增加;同时,当成员国在自由贸易区的竞争中善于利用技术进步、增加差别化产品的生产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带动产业内贸易的进行,而产业内贸易会出现“贸易转移”。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的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双边贸易会扩大,但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是发展中国家,其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要使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相互贸易的推动作用能真正体现,必须配备相应的合作机制。主要包括:非关税措施的削减、区内各国竞争政策的协调,区内各国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差别化等。

(一)大力促进非关税壁垒消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降低为零,非关税壁垒的绊脚石作用很可能凸现,阻碍产品在区内自由流动。就目前中国和东盟10个成员的非关税措施来看,除WTO规定为健康、安全、环境以及国际协定所允许的进出口限制以外,多数成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他非关税措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非关税壁垒削减上非常缓慢,所以削减乃至取消非关税措施应成为中国和东盟实现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内容。要将非关税措施削减落到实处,还需要有许多具体合作措施,比如如何定义非关税措施;采取何种方法衡量非关税领域自由化的进展;如何具体约定削减的时间表等。

(二)完善协调区内各国竞争政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会扩大区内贸易,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成立自由贸易区后,区内贸易并没有明显增加,这和区内竞争政策的协调有着重要的关系。首先是竞争的必要性,因为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是否存在市场竞争是实现贸易效应和提高福利效果的前提,竞争使价值规律发生作用,促进各国资源优化配置;其次是竞争政策协调,中国与东盟同为发展中国家,产品结构相似,相互贸易中,中国产品进入东盟市场时.东盟商人可借助政府作用和地缘优势抵制同类产品的进口。因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没有完善的竞争法,甚至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这些国家都不存在竞争法,在自由竞争的环境里,就可能出现某一成员国利用不正当竞争行为,给其他成员国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用协调各成员国竞争政策的办法来解决限制竞争行为更有成效。

(三)完善区内各国争端解决机制

中国与东盟可以成立专门的竞争政策协调工作组,各成员国向这一工作组提供各自的竞争政策、竞争法规,并对其如何限制不公平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是否禁止反竞争协议的定立、是否实行竞争政策域外适用、是否禁止企业滥用市场威力,是否具有价格监督机制,是否禁止企业反竞争兼并行为等进行明确阐述。这一工作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后,建立一个中国与东盟竞争政策数据库,将中国与东盟各自的竞争政策透明化。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对外贸易对西部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民营航空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