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7-27 02:58:13

浅谈新课程下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伴随着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行、实施。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很多学生包括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认识,语文学科不就是考查语言文字吗,有什么难学的。而事实上,语文学科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学生小学阶段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水平直接会影响他们在更高阶段的学习,语文如果学不好,甚至其他学科也会受其影响。很多初中甚至高中的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差,语言表述不好,甚至审题都审不明白,更谈不上答题了。这些教师抱怨的就是现在小学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对语文学科学习的正确认识和有效方法,导致以后学习困难重重。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的知识主要分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在这三部分中,学生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而往往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但事实上,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阅读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可能影响更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会影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升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真正符合我们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那么,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那就是要求学生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说是读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两种习惯养不得》中指出:“做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学生的阅读也须这样,也应该照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去做:“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阅读习惯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功,是“自能读书”的重要标志。阅读习惯包括:坚持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看书看报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抓重点、概括难点的习惯;有眉批圈点、边读边思的习惯;运用已知学习新知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讲求阅读速度与效果的习惯;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读书讲卫生的习惯。

在培养阅读的习惯时,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因为阅读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养成阅读习惯,先须掌握一系列的规则。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跳读,其心理和行为的过程、方法皆不相同。有些学生默读时手点着字,喉头振动,甚至读出声,因为他们尚未养成默读的良好习惯。教师需要说明默读的原理和功能,指点方法,让学生从练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以提高默读的效果,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标。那么,如何去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1.阐明意义,反复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师采取再好的教学方式也无济于事。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理解和积累知识,促进能力的获得,对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极其重要的。有时教师有必要给学生预先讲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困难,通过讲道理或者运用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点滴积累,持之以恒。要想在短期内要求学生养成多项良好的习惯,是困难重重的。鉴于此,必须分散难点,以增强信心,取得实效。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局部到整体,日积月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3.示范点拨,表扬激励。良好的习惯培养需要长时间的坚持,需要反复的练习,因此,如果没有长久的耐心和恒心,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做起,通过不断地积累,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有些比较简单,但不少是较复杂、抽象的。不管哪一种,要学生深入了解,精确而熟练地掌握方式方法并长期坚持,都是很不容易的。

总之,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怎样搞好初中语文教学 下一篇:探讨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