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时间:2022-07-27 01:35:28

初中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摘 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围绕一节课的中心议题展开充分讨论,正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然而在实践中,我发现我们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一些不足,并就此作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科学 课堂提问 问题与措施 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可以把教师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把握提问时机和提问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则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然而在实践中,我发现我们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存在的问题

1.问题意思不明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好比罗盘和路标,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实践中往往因教师的提问模糊不清而导致学生思维障碍的现象比较突出。

2.问题的思考价值不强

难易恰当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会造成思维的障碍。课堂上,问题难度不当有两种表现:一是过浅,一是过深。

问题过浅的情况较多,一些教师上课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等,有的已成了口头禅。比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草履虫是一个细胞构成的吗?空气是混和物吗?等等。这些问题是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还有教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不愿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这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另外问题必须有强的针对性,直接指向预期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不宜随意提问。

3.问题失去时效

从所听的课中,我发现部分教师对问题的时效性重视不够,无意中设置障碍,兜圈子,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一是问题超前,学生无须思考。例如,讲授“感生电流产生的条件”这一节时,在做完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之后,提问学生:1.感生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为什么不产生感生电流?第二个问题是高中物理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初中科学的范围。

二是问题滞后,学生无须思考。例如,在观察蜗牛一节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有教师这样去问学生:这是什么动物?知道的同学请举手,接着教师亦步亦趋地提问学生,蜗牛属于什么动物?适宜蜗牛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蜗牛的外部形态特征有哪些?殊不知蜗牛是同学们在小学已学过的动物,学生已具备了不少有关蜗牛的感性知识,如知道蜗牛属于软体动物,了解了蜗牛的外部形态结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防止“零起点”。

三是缺少候答时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有些教师提问如似连珠炮,一个问题下来,一有学生举手就指名作答。回答问题往往成了优等生的专利,而大多数学生因缺少候答所需思考时间,而疲于被动应付,人云亦云。

4.问题缺乏艺术性

对于学生来说,科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难学的学科。惟其如此,就更加要求科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乐于思考。然而,听课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犹如背书一般,把备课笔记上的问题一一抛给学生。这样的科学课,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学得辛苦。

根据课堂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教师有必要对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提问过程以及效果进行反思和探索,寻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问策略。

二、改进的措施

1.精心设计,目标明确

问题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向的定位,影响学生是否回答及回答问题的水平。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促进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要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如在上《血液循环》前,可以先出示心脏结构图,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顾、思考: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有哪几条?为什么心房壁比心室壁厚,而左心室又最厚呢?心脏内血液为什么不会倒流呢?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在黑板上归纳出血液在心脏的流动方向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另一半略),那么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把血液送到哪里去呢?由此引入新课“血液循环”。这种铺垫性的提问,既可复习旧知识,又有利于对“血液循环”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前面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

2.难度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即所谓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着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威;空――内容空洞、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问题难易的“度”。太易,脱口而出,无法引起思考;太难,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提问考虑难易适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3.因材施教,注意针对性

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更何况人的学习水平呢?学生的学习必然存在着好、中、差。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统统都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会造成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这还是能办到的。

4.适时引导,注意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及时引导,把握好发问的时机。超前的提问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的提问,学生毫不费力就得到问题的答案,因缺少思维含量而单调乏味。“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地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此外,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既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分解成几个连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地拾阶而上,逐步解决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忌提些不经思考回答的“是不是”,“对不对”。提问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只要教师心中有课程标准,目中有班级情况,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来。

5.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如在讲透镜这一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介绍《冰透镜救险》这个故事,冰火不相容,用冰怎能取火呢?再如,讲授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课时,先讲了《死狗洞》的故事,为什么人和狗一起进入阿尔卑斯山的一座山洞时,狗马上“死”过去,而人却安然无恙呢?设计的这些问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能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6.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正确的回答乃至创见,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当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赞赏,特别是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思维会变得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必将自信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答错的学生切不可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加以赞美,赞语应该实事求是。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比如,我听了一位科学教师上的一堂科学课,学生回答对了,这位教师就评价说:“答得妙极了!”“你真棒,答得真好!”“你真聪明,答得好极了!”学生答得不完全正确,这位教师便评价说:“你肯动脑筋,答得较好,只差那么一点点,不然就更好了!”并补上一句:“谁来为他补充一下?”即使有答错了的,这位教师也微笑着评价说:“你真肯动脑筋,换个角度,继续想想看,相信你肯定能想出来,教师在期盼着呢?”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以学为乐的最高学习境界。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伊尔・汉耐尔著.黄洁华译.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汕头大学出版社.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

[3]王方.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4]罗静等译.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和技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阎金铎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初中科学课程与学生的能力培养 下一篇:少儿舞蹈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