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品牌大战,能否改变竞争格局?

时间:2022-07-27 10:18:24

体育品牌大战,能否改变竞争格局?

2011年8月24日,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下称李宁体育)2011年上半年业绩公告正式,从而证实国产运动品牌“老大”已然易主,安踏已超越李宁成为本土第一运动品牌。

作为销售额最高的两个国产运动品牌,李宁和安踏―直是业界关注和比较的焦点。长期以来,李宁体育所经营的李宁牌一直被认为是本土运动品牌“领头羊”。虽然早在2007年,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下称安踏体育)净利润就已超越李宁体育,不过李宁体育在销售总额、终端数量上始终保持着较大领先优势。

而2011年中期报告显示,安踏体育销售额首次超过了李宁体育,而且是全面的超越:安踏体育上半年净利润达到9.27亿元,同比增长22.6%,而李宁体育上半年净利润2.94亿元,比去年同期的5.82亿元减少了49.5%,近乎腰斩;单一品牌比较,今年上半年,安踏牌产品销售额39.86亿元,同比增长22.97%,超出李宁牌0.91亿元。

转身扭到腰的李宁

今年5月以来,李宁体育的首席品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产品官等多名高管陆续离职。尽管几位离职高管都将离职原因归结于个人等原因,但业界普遍认为,半年内集中发生较大人事变动,与李宁“品牌重塑”不甚成功有关。

去年,李宁即提出了十年内成为全球五大运动品牌之一的目标。去年6月,李宁体育拿出“品牌重塑”计划,并喊出“MaketheChange”(让改变发生)的新口号。但接踵而来的改变,却是产品库存积压、渠道不畅等原因导致的订单下降。

在品牌、营销、设计、质量等方面都还没有做得足够好的时候操之过急,或许是李宁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急着在国际上挑战耐克和阿迪达斯,―方面又难舍国内中低端消费群体提供的驱动力,李宁体育在品牌定位上陷入纠结――先是以本土高端品牌示入,贸然提价遭遇挫折后又想重回廉价路线。

李宁体育在公告中声称,“本集团正处于主动变革的初期,而转变不会一蹴而就,我们预期未来两到三年将是变革过程的阵痛期。”这也意味着,李宁体育做好了两三年内业绩下滑的准备。

“涨”声一片

此番李宁品牌定位的变革,源自李宁体育对市场的分析,成本上升是重要原因之一。李宁体育的2011年半年报中表示,“成本上涨正在深刻地影响整体产业结构,给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带来巨大影响。”

除了众所周知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的上涨之外,商业地产趋热带来门店租金成本的上涨也是涨价的重要原因。来自2011年中期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被统计的8家运动品牌门店总数达到了46245家,李宁、安踏、3610、匹克、特步等五大运动品牌门店均已超过7400家,李宁更是首次突破8000家,达到了8163家,“万店时代”已不遥远,这也意味着运动品牌渠道争夺更加剧烈。

今年7月,李宁体育公告,其201 1年第四季度新品订货会产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超过5%,服装和鞋产品的平均零售价均增长超过10%。此前,安踏、特步、匹克和3610等运动品牌在订货会上也公布了类似的提价消息。

其实,早在今年4月前后的春夏装订货会,国内五大知名运动品牌的运动鞋和服装即已宣布涨价,不过,由于春夏装产品价格基数低,消费者感受尚不明显。但冬装售价较高,而涨幅又超过两位数,消费者将感受明显。

模式的PK

有业内人士认为,安踏体育之所以能够顺利超越李宁体育,坐上本土运动品牌“头把交椅”,除了后者正处于变革阵痛期外,关键在于安踏体育全产业链管理的垂直整合模式。

李宁体育借鉴耐克实行轻资产模式,即将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外包,集中精力在品牌研发和品牌塑造方面;而安踏体育则整合供应链的低端到高端,实行全价值链的管理和投资运作,不仅控制自有的工厂,也有自有的渠道。

借助模仿来的轻资产模式,李宁的品牌影响得以强劲崛起,并长期占据了市场和消费者心中的本土运动品牌“一哥”地位。与李宁相反,坚持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的本土运动品牌表现优异,诸如安踏、361°、特步、匹克等泉州运动品牌,今年上半年业绩也都表现不凡,销售额和净利润增长率均在20%以上。

在塑造品牌之前,这些泉州制造厂商拥有较强的生产制造背景,打造品牌之后,它们坚持拥有自有工厂,对产业链进行整合。虽然就毛利率而言,它们并没有优势,甚至还略低于李宁的水平,但这种模式对于控制成本有着天然的优势,从而赢得了较大的战略发展空间。

不乐观的未来

安踏要坐稳“头把交椅”,并不轻松。

2008年奥运会后,不少本土运动品牌开始活跃在公众视野之中,从赞助热门体育赛事到邀请国内外知名运动员代言,本土运动品牌的强势崛起,逐渐改变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

在经历了一轮品牌爆炸的时期后,本土体育用品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附加值偏低、同质化严重的瓶颈期:比如盲目扩张、恶性竞价的无序竞争,比如忽视研发、依靠模仿的低层次经营,比如不重内涵、只求噱头的广告策略。

价格、销售网络、成本控制,仍是本土品牌的立身之本,本土体育用品行业还未摆脱低端制造业的影子。

如今,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际运动品牌正向二三线城市下沉,不断侵蚀本土运动服装品牌的布局重点。而汇丰在一份报告中又指出,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并不高,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随着耐克和阿迪达斯纷纷推出各种低价款,本土运动品牌的拥趸能否保持忠诚度,仍是未知数。高盛的研究报告认为,随着行业老化,国内那些规模偏小,缺乏现金的体育用品品牌将会被淘汰。虽然李宁、安踏等一批实力较强的品牌能挺过危机,但其利润将回落至比现在更合理的水平。

上一篇:人口危机:马尔萨斯理论的反面 下一篇:电商突围盈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