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27 08:47:16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因而,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 物理 实验

一、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初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而物理实验通常较为繁琐,为了节约时间赶课程进度,教师们往往将本应该学生们亲自动手的实验项目改为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形式。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做一遍,学生看一遍基本就清楚了,又能节省时间,还能提高效果,一举两得,学生没有必要再亲自做一遍。虽然,教师所准备的实验较为完美,更能直观地让学生了解有关物理现象,但是,这样做不仅有损学生的自,而且学生也就不会从中发现问题,更不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实验的过程,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不会透彻,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所以,实验教学要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不要为了节约时间而剥夺学生求知的权利,应该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实验中若存在不规范的操作或者不正常的实验现象,教师也不要过分责备,应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二、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充分准备。但某些教师忽轻演示实验的课前准备工作,结果导致演示效果欠佳,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有的是工作态度上的问题,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书上的实验图示清楚,无须多此一举……而这些都是演示实验中的大忌。为了加强演示实验的效果,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实,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反复操作,直到娴熟于心。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第三是要掌握演示的时机,注意和教学进度密切配合。第四,除了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各类学生的兴趣。例,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溶液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这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更为清晰。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生动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中,只要教师激发起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就已经成功一半了。有了兴趣作为动力,就必然促使学生会进一步探索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具有生动直观性的物理实验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物理学中,物理概念可以说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由于物理概念讲求精确性和简洁性,因此在概念的呈现方面往往就较为深邃,难以理解,例如在讲到“比热容”的概念时,书面表述就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0C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有些学生在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时就会发生一些偏差,倘若我们开始教学时就让每个学生按照课本要求把这个实验做好,把这种概念用实验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学生就容易理解的多了。当然,教师也可以各准备一瓶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和油,并在两个瓶里分别装上一支温度计,然后用同样的加热器给它们加热,大概十分钟左右再让学生观察两种液体温度的变化,这时候就会发现两种液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两种液体的比热容不同。通过这种生动直观的比热容实验,学生对于比热容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准确了。

四、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效果明显

教科书上介绍的实验有些实验效果不理想,准备实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有针对性地对实验方法和实验器材进行改进。比如,在研究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中,按课本实验设计,在大口玻璃瓶内放一些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击时,观察瓶内的变化。当瓶塞跳击时,瓶内应出现白雾。根据此现象可以说明:物体对外做功其内能会减少,温度会降低。然而实验现象并非如此,它的致命弱点是瓶塞跳起时,瓶内出现的白雾不明显,有时学生根本看不见。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瓶内水的蒸发量不够,瓶内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少所致。针对实验弱点,我们改进的措施是:将瓶内少许的水换成少许的酒精或乙醚,由于酒精或乙醚容易蒸发,当用力打气使瓶塞跳击时,瓶中就会冒出浓浓的“白雾”,可视效果极佳,而且只要按正常程序操作,实验一定会成功。又如,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的实验,采用的是改变发音齿轮的齿数,来达到改变音调的目的。由于实验条件所限,只能进行演示实验。我们改为分组实验,学生用手拨动压在桌边的锯条,通过改变锯条探出桌边的长度来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方便地看到锯条振动频率的变化,又能清楚地听到锯条音调的变化。这一器材还能完成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五、实现两方面的保证

一方面,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还有赖于一个教育系统目标、各方面的政策、经费投入等的保证。例如:改变实验室的管理方式,经常性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第二课堂阵地,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或教材中的“小制作”等自行设计一些验证性或探索性实验。可是实验室要向学生开放,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困难在于支付包括有关人员工资、水电等等在内的一切费用,没有足够的经费去支持实验室向中学生开放。因此,资金的保证很重要。这就需要设立专门经费来支持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支持实验教学。另一方面,教学上学生实验的时间太少,学生能够用自由支配,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做些小实验搞些小发明并进行思考钻研的时间被学校设置的课程和布置的作业充斥掉了。因此,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推动还有赖于学校对学生在这方面时间上的保证,增加实验的比重。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指导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我们正是以此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利用现有的教材和实验器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达到“授人以渔”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少希,孟宪松.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0(6).

[2]何永健.反思物理实验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9).

上一篇:浅谈高中化学实验创新 下一篇:浅谈法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