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民生问题的影响分析与建议

时间:2022-07-27 08:29:40

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民生问题的影响分析与建议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最新进展及演进趋势

目前,美国金融危机已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金融、生产和消费产生恶性循环,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度缩水,失业率不断上升,居民消费支出锐减。美国失业率已从2007年底的4.4%上升到2009年2月份的8%,创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美国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性救市政策,但是,这一轮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后续影响还难以预计。目前,美、欧、日等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内部缺陷基本显现,信用体系基本坍塌,惜贷之风四处蔓延,市场需求明显下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今年发达国家的经济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国经济增长和民生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明显影响。

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民生问题的主要方面及其传导机制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民生问题影响最直接、最重大的是就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走上了一条高度依赖外需的发展轨道。2003―2007年,我国出口依存度在31―36%之间,而从长期趋势看,美国出口依存度为6.94%,德国为24.30%,日本为10.21%,英国为19.43%,法国为17.78%。据估计,我国与进出口相关的就业人数超过1亿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约有4300万人集中在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大部分在外向型的制造企业就业。由于出口导向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及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这些领域的就业人口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因此,金融危机将会间接地对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产生较大压力。此外,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国经济衰退将直接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减少,进而影响就业。中国的许多企业依靠出口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而生存,对外出口的停滞和下降可能使这些依靠出口的企业陷入财务上的困境甚至倒闭,从而会增大中国内地的失业问题,尤其可能从经济上严重地打击高度依赖对美国出口的广东等中国沿海地区。

从目前情况看,自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出口需求下降较快,沿海一些工厂出现倒闭潮,玩具、纺织、化工、电力以及钢铁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呈快速下滑的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4.2%,是3年来最高的一个水平。因此,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就业岗位流失压力已经并将逐步显现,尤其是对外贸出口型企业、对纺织、加工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等的影响较大。今年春节以后,绝大部分农民工重新返城,其中已经找到工作的在4500万人左右,还有1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另据商务部的测算,外贸出口每波动1%,将会影响18―20万人口就业,预计实际失业率可能会逐渐攀升。

(二)金融危机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可以从基金收缴与支出两方面分析。从基金收缴看,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停工、破产倒闭,导致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减少,同时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也可能会增加中小企业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道德风险。不过,由于本来很多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健全,职工参保率较低,总体上金融危机对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基金支出来看,金融危机导致失业人口增加,社会保障的失业保险金、社会救济以及社会福利等支出也会相应增加,有助于增加有效需求,缓解经济不景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抑制金融危机乃经济危机的重要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覆盖率不高,大量的失业人员,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以及农民工未完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些人群会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同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日本等诸多发达国家的养老基金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严重的资产缩水,直接影响了基金的支出,这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也是一个很大的警示。

(三)金融危机对教育、医疗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影响主要是间接影响。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状况。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7、8、9三个月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16.5%、10.1%、3.1%,到第四季度的10月和11月,全国财政收入与去年同月相比分别下降0.3%和3.1%,出现了月度财政收入同比负增长,整个下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5.2%。2009年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0239.84亿元,同比减少1315.55亿元,下降11.4%。考虑到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的主要承担主体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财力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的投入,直接影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降低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而这部分就业人口恰恰是现行社会保障覆盖还很不充分的群体,“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四)金融危机对住房问题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住房问题的影响较为复杂,这种影响对不同收入群体作用并不相同。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一方面,考虑到目前低收入群体无力承担较高的商品房价,房地产市场波动对这部分群体并不构成实质性的、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中高收入群体,金融危机导致房价下跌,但是由于收入预期下降以及失业率上升的原因,致使居民购房意愿降低,仍然存在大量居民无法通过购房解决住房问题。同时由于房价下跌,会导致部分贷款买房者出现负资产或者断供,使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结合目前我国房地产的现实情况,随着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机性需求已经明显减少,自住性需求占据很大部分;而且我国的房地产按揭贷款并不是类似美国的次级贷款,基本属于优质贷款。因此,我们判断,本次金融危机并不会导致我国出现大面积房地产断供,中高收入群体住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小。反倒由于房价下跌,以及集中出台购房刺激政策,将迎来中低收入居民购买二手房和保障性住房解决住房困难的一个良好时机。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大力度改善民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金融和经济形势,确保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成为近期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当前,大力开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基础设施投入,有利于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是建立我国经济内在健康增长机制和有效应对国际影响的关键所在。抓住这个时机,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历史欠账,实现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增长双赢,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一)加大就业与创业扶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就业支持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应当重新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转变近年来片面追求“做大做强”的歧视性观念,尽快出台一揽子扶植中小企业的财税金融政策。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人员。二是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为劳动者创业创造更好条件,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的稳定性。三是在稳定就业和调控失业上下功夫,帮助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和保障生活的功能,鼓励企业减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或者通过减少一周工作时间的办法使尽可能多的员工分享工作岗位,减少直接裁员数量。四是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落实好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五是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工程。针对大量农民工失业的局面,可以通过财政出资,开展就业培训工程,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这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

一是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二是稳定房地产市场。政府可以通过适度放松过去从紧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实施支持居民购买普通自住房的财税金融政策,避免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稳定购房者预期。

(三)政府减税让利,增加居民收入

经济金融危机时期政府稳定居民预期的“定心丸”直接体现为降低负担、增加收入。可以考虑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所得税。我们认为,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我国5万多亿税收规模的影响甚微,民心政策效应却十分明显。同时,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培训券、补助券等形式增加城乡居民部分实际收入,刺激消费。

(四)加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配套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

当前,改善民生的重点是统筹城乡、区域社会事业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政府应当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标准和规划建设。针对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和最薄弱的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对社会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应当包括: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舍和医院建设,将这些方面的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在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配套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制定实施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指导意见。

(五)加快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预期的重要因素。1994年我国就已经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但经过14年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在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保障仍然没有到位,大大增加了居民支出的预期,成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应该尽快推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同时完善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和推广。这既是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群众福祉的客观要求,也是解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提升消费信心以释放消费需求的现实需要。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上一篇:东部地区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及对... 下一篇:走笔北欧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