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地区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03 03:53:21

东部地区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及对策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成本节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利润率,制造业的发展转型要依托服务业的引领和参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和要素成本的上涨,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为代表的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大量搬迁、停产或关闭,制造业发展转型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其间如何发挥服务业在促进产业发展转型中的作用,将制造业增长基础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等中间服务投入上来,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东部地区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发展转型的现状

(一)在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方面,服务业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东部地区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的增加,实物资源的利用率有了显著上升。据有关调研,青岛某大型制造企业由于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改投入,耗材率2007年比2000年下降近10%。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服务业的作用更为突出。东部地区市场交易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形成了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批发贸易、金融、合同和治理结构的安排以及与之相关的律师、会计师中介机构等比较完备的服务体系。服务业企业通过快捷的信息搜集,将制造产品尽快推向市场,减少仓储成本;通过第三方物流,逐步实现了零存货目标;通过现代营销渠道、风险管理和现代商务服务,尽快与客户签订买卖合同,等等。

(二)服务业逐步向制造业渗透,提高了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

从东部地区的发展实践看,服务业开始向价值链的两端,包括研究开发、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物流管理等附加值和盈利率高的环节渗透。广东东莞某一传统的生产出口小家电的生产企业,盈利率低,时常遭遇贸易摩擦的冲击。2002年以来,该企业投入3000万元,加强工业设计,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长55%以上,单位产品利润率提高近5%,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ODM企业。

二、东部地区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总量上看,服务产品供给严重短缺,与制造业企业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东部地区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支撑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与工业化先行国家相比,东部地区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生产业的供给问题尤为突出,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速度,更落后于制造业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维持在20%上下,这一比重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考虑到我国服务部门的低效率,其所占比重应低于当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35%)。就此来看,东部地区生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尚有5―10个百分点的发展空间,总量供给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二)从结构上看,一些关键领域服务产品难以满足制造业企业的中间需求

在科技创新领域,制造业企业需求的应用技术普遍缺乏。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来附属于各产业部门的科研院所实现了改制,追求经济效益替代提供共性产业技术成为首要目标,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共性技术的支撑。中国科学院系统本应成为理论研究和共性技术提供的核心机构,但在当前的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项目的审批已超越研究单位的社会责任,科学家的专业背景往往起到了主导作用,造成研究成果脱离企业实际需求,这是我国庞大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即使一些符合企业需求的科研项目,也由于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化相关政策制约,以及技术市场中介服务质量、信誉较差等方面的原因,被束之高阁。2006年,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对科技服务迫切程度为3.53,达到极为迫切程度(4.00以内)。

在金融服务领域,2006年,东部金融服务业增加值与制造业之比为1∶7.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94),但同年日本为1∶4.09,美国为1∶1.93。除总量外,金融服务市场结构问题更为突出。一是我国目前缺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中小银行。国际经验表明,由于大商业银行与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不对称,服务成本高,后者更主要依赖中小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服务。二是资本市场不规范、信誉差。大型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服务主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而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以“圈钱”为主,为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债务重组等中间服务体系相当不健全。浙江省发改委的调研结果也显示,面向产业集群的金融服务仍然主要是存贷款、融资担保和商业保险等,围绕企业资本运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机构,如投融资咨询与管理、风险投资和理财等,非常缺乏。

在现代物流领域,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是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服务质量差、成本高,造成制造业企业难以从外购服务中获利,宁可内置物流服务,也不愿外购。中国物流协会的调查表明,2006年,包括东部地区在内,我国制造业企业原材料物流由第三方承担的仅为19%,产成品物流由第三方承担的仅为18%,多数物流公司由于供给产品的问题,被市场放弃。原因主要在于,大多物流企业仅能提供传统的货运、仓储、库存管理、装卸和运输等服务,能够提供综合性全程服务的不足5%。另据调研资料显示,从我国一个内陆省份出口到美国一个内陆地区的货物,其分段费用占总费用的份额分别为:从中国内陆到港口占63%,港口周转占5%,海上运输占21%,美国港口运输占4%,美国港口至目的地占7%。第一项是最后一项的9倍,对制造业企业的需求制约十分突出。

在信息服务领域,一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必须向国外公司购买专利技术,提高了制造业的信息服务成本。二是信息服务企业缺乏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制造业企业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抑制了后者的有效需求。三是信息服务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企业之间资源不能共享,服务效率较低。四是某些服务企业职业操守存在问题,不能为客户保守商业秘密,客户由于不信任而不外购信息服务。

在商务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规模小、信誉度低。目前北京拥有7000家各类咨询机构,但绝大多数不超过100人,一般只有几十人,即使最大的新华信公司也只有几百人,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有巨大差距。

(三)从服务质量看,服务产品难以实现制造业企业的有效需求

2006年浙江省发改委的问卷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对于服务产品的满意程度,最高的仅为18.2%(金融服务业),除对物流服务、公共服务满意度超过15%外,其他5种服务满意的比例只是略超过10%。满意和较满意比例的合计数,分别为49.1%、43.9%、58.6%、38.2%、39.2%、40.3%、39.7%和43.6%,多低于50%。我国存在大量的外资制造业企业,其产前服务的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研发,产中服务的金融服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以及产后服务的物流营销服务等需求主要由母公司或母国专业企业提供,外资制造业企业与我国本土生产企业关联性很弱,也反映我国生产业供给质量不高的问题。以杭州市为例,全市几乎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介机构,全市现有设计类公司3000多家,但运作良好的仅1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达到一级资质的仅占4.8%。

三、现行体制是阻抑东部地区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发展转型的主要原因

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2006年对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10个主要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长三角区域的制造业企业使用外部服务的比例只有34%,其中上海是37%,其它城市是27%。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业企业不能向制造业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产品,制造业企业难以从外购服务中获利,影响到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转型。深层次的原因是现行体制下,服务业企业缺乏供给质优价廉的产品的压力、动力。

我国科研开发体制的典型特征是“封闭运转”,许多科研基金课题从立项、招标到最后完成、验收,都是在科学家与政府机构间往返进行的。立项审批或结题评审专家,看重的往往只是项目自身的科技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并不太重视其市场效益。于是,便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专家一致肯定或推荐的科研项目,或因技术过于超前、出色,缺少配套工艺条件;或因产品本身市场前景不妙,企业不愿接纳;或因项目转化成本过于昂贵,缺少竞争力等,最终导致无法有效转化。

交通运输业的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属于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难以参与竞争。在国有资本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对利润水平的管制,造成预算软约束,价格上调难以有效地刺激供给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难以形成对制造业企业物流的需求。制造业企业往往更愿意选择低成本、低效率的自营物流,而放弃高成本、低效率的第三方物流。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业目前没有形成为利润而创新的机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扩大服务规模都将承担更大的风险,而维持现状也能够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在存款充足时,或者不积极拓展贷款市场,把资金放在中央银行的备付金账户上,坐吃利息;或者不重视风险管理,乱贷款造成大量呆账赖账。没有形成通过风险管理、金融服务创新来创造利润、分散金融风险的压力和动力。

商务服务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干预过度。以会计服务业为例,大约由25项经营资格由中央政府部门审批,实际上政府直接控制了会计服务的市场规模。信息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类

似,也是由于垄断、缺乏竞争,而缺乏产品供给的压力和动力。

四、促进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切实推进东部地区的服务业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垄断与竞争、管制与放开的关系,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有生产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为主转变,打破所有制歧视和行业垄断,引导服务企业为利润而竞争。鉴于大多生产业管理权限在中央各部门的现实,要稳步推进东部地区改革试点工作。二是要尽快形成通过外购满足中间服务需求的机制。推进制造业企业内置服务外部化、市场化、社会化,引导制造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以服务外包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尽快实现发展转型。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上一篇:无愧于天平 下一篇: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民生问题的影响分析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