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脾胃病治疗

时间:2022-07-27 04:25:23

浅谈中医脾胃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1-0129-01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脾胃病的生理病理,引用了许多中医的论著,然后介绍了脾胃病的中医治疗思路。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治疗

1 脾胃病的生理病理

有关脾胃的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其对生理病理之论述,已颇详尽,从而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灵枢・海论》) “人之所受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又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谷气通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篇》) 上述经文说明,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饮食入胃,经过腐熟消化而转输于脾,再经脾的运化输布,将水谷精微送到全身,以营养全身脏腑及四肢。脾胃乃人体内共同担负受纳运化水谷的重要器官,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

脾胃病的发病因素和病理机制,亦不外乎内伤因素、外感因素和其他有关因素。六淫是一切外感病邪的总称,在疾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感受风寒或风湿之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气血运行逆乱;寒邪直中脾胃,以致脾胃功能衰弱,阳气不振,阴寒内盛,四肢逆冷;若燥化太过,多从热化,易耗伤胃肠阴津,使其运化传导失常;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引起脾胃疾病,亦为多见。饮食贵在有节,若失节则导致疾病的发生。饥饱失宜、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均可不同程度损伤脾胃。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过度,势必影响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情志致病。七情之中,以忧与思对脾胃影响较大,忧则气郁,思则气结,可致脾胃气机逆乱或升降失调。若情志抑郁,恼怒伤肝,肝气犯胃,以致脾失健运。因此在脾胃病的辩证中应重视以上因素,保证脾胃功能处于正常状态。

2 治疗

针对特定的病证和不同的证侯,拟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从而为选方用药提供重要依据。由于脾胃病涉及脏腑多,生理病理特点不同,重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治疗原则。

2.1 和阴阳:在脏腑中,脏为阴,腑为阳,在脾胃病中,脾属阴,胃属阳。因此,在治疗时,应当调理阴阳为总纲,使之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如脾胃阴虚时,可出现阴津枯涸之证,治宜养阴润燥;脾胃阳虚时,可导致水湿内停,治宜温阳利水。总之,根据脏腑阴阳盛衰进行调理,分清病变主次,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

2.2 调升降: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共同完成其生理升降功能。气机升降,只有相互配合,互相调节,才能升降正常。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可导致五脏六腑发生各种病变。因此,调理气机升降,是消化病证的基本治则。如脾虚生化乏源的气血两虚证,治宜健脾益气以补气生血;脾失运化水湿之痰饮内停证,治宜健脾渗湿;脾气不升,胃气上逆之中气下陷证,治宜升阳举陷,补中益气;肝气阻滞,横逆范胃之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和胃,理气降逆。可见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脾胃病的治疗大法。

2.3 辩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在脾胃病中应予重视。脏易致虚,腑易致实,因此应采用补虚泻实。如脾虚者宜温中、举陷、益气、养阴;胃实者宜消导、通腑、清热、化湿。在补益脾胃时,用药宜取味甘性温之品,慎用苦寒。由于胃以通将为用,以通为补,故在治疗时多用通法。如属胃寒者,法用温散则属温之以通;属于食积者,法用消导则属消之以通;属于气滞者,则疏理气机属疏之以通。虽然治法多端,总离不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两大法则。

2.4 调理饮食起居:从中医“治未病”的要求则当追求未病时杜绝复作、已病时尽早痊愈。因此,除了药物治疗之外,预防护理及饮食起居的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须。从预防护理的角度来看,未病时减少不良因素刺激,避免与引起复发的诱因接触是非常重要的。既病之后,加强病变及心理情志的调理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的病变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愈病能力。从饮食起居角度分析,病变之初辛辣、炙、油腻、鱼羊牛肉等肥甘厚腻则当所忌以免加重局部病理损害。愈后,仍以清淡而富含营养者为上。以冀脾胃康健,气血来充,诸疾不染。

参考文献

[1] 徐景藩.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李寿山,李小贤.中医消化病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 李正全.中医脾胃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上一篇:拉压整复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体会 下一篇:28例白血病长期生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