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异的产生机制及传播解析

时间:2022-07-27 01:06:17

语言变异的产生机制及传播解析

【摘 要】:本文主要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讨论语言变异的产生机制,认为外界事物的变化与人类的猎奇心理是语言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人类的隐喻能力则使语言变异成为可能。此外,文章还用模因理论解释了变异语言的复制与传播。

【关键词】:语言变异 隐喻 模因 复制 传播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77-02

1、引言

语言变异是指偏离常规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是一个巨大的动态网络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人们总是要根据言语交际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表达思想,这种选择往往会因语用环境和语用目的的不同产生有悖于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Jef Vershueren认为语言的变异性是语言的一个基本特性,也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语言变异现象早已引起了语言家的注意,美国语言学家Sapir、Bloomfield等人在他们各自的《语言论》中都提到了语言变异现象。Weinreich 和Labov在《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中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语言理论模型,这个模型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同质的系统,而是一个有序异质的结构。语言的变异最初是随机的和无序的,对整个语言体系并无太大的影响,一旦该变异被某个社会团体所接受,这种无序的变异就成为了有序的变异,如果这种变异逐渐被整个社会所接受,它就成为了语言的常规。因此,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序变异到有序变异,最终成为了语言常规过程。

2、语言变异的产生机制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理据性,语言变异也不例外。引起语言变异的因素可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外界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是语言变异的外在因素,而人类的隐喻能力和猎奇心理是语言变异的内在因素。人类的隐喻能力是语言变异的必要条件,而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的猎奇心理则是语言变异的充分条件。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从心理学角度看,许多学者认为类推和隐喻式推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的两大作用是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正是隐喻这种功能使得语言变异成为了可能。莱考夫和特纳认为隐喻意义是一个概念向另外一个概念域映射的结果,Fauconnier等语言学家则提出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人类空间概念整合的结果。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建立四个抽象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同类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复合空间(blend),概念整合是指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可得到有层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复合空间。同类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复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如‘看百姓道德原生态’一词中有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道德空间,一个是生态空间,每个空间有自身的网络结构,但同类空间承接来自两个空间的相似结构,即生态空间的原始状况和道德空间真实状况,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均未受到人为的修饰与干扰,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部分有选择地进入复合空间,整合后得到层现结构,即道德原生态一词。如图:

概念整合过程是由三个基本过程所构成:(1)构建过程(composition process),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复合空间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层现内容的来源;(3)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现逻辑,在复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了合成有效运作的五条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 ,这些优化原则在合成中互相竞争,每个合成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各项原则。这五条优化原则如下:

(1)整合性(integration constraint)

这条原则要求经整合后的元素能够作为新的单一概念进行运作。如‘道德原生态’可以作为一个词组独立使用。

(2)网络性(web constraint)

网络性原则要求新词需与参与整合的各个元素有关联性,‘道德原生态’必须与道德和生态两个概念域有关联。

(3)拆解性(unpacking constraint)

拆解性要求新词允许人们重新构建参与整合的各元素的概念空间。如通过拆解‘道德原生态’,我们可以构建‘道德’和‘生态’两个输入空间。

(4) 结构性(topology constraint)

结构性原则要求复合空间的关系结构采用输入空间的关系结构,并在形式上保持一致。

(5)合理性(good reason)

合理性原则要求输入空间的任何元素如果被投射到复合空间就应具有相当充分的理由。

概念整合理论比较充分地解释了隐喻的工作机制,因此它也经常被用来解释语言中变异的现象,如移就等。

人类的隐喻能力为语言变异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但人类求新求异的心理促使语言产生变异,而从众心理则使变异的语言最终走向常规化。总体来说,每个人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及途径来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希望能在他人的心目中产生鲜明的自我和与众不同的形象,以满足心理上的这种需求,语言变异便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之一,解码时所产生的陌生感能充分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60度节目中的一个讨论话题为“网上晒工资”,人们可以“晒太阳”、“晒衣服”,但从未听说过“晒工资”,而且是晒在网上,因此在解码时遇到一定的阻力,达到了产生新奇的效果而引起人们充分的注意。

人类求新求异的心理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因此变异的语言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特征,“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是由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共同构成,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变异的语言打破了读者的定向期待,使读者在心理上与审美对象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心理。

3、变异语言产生及传播

1976年,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人类的文化传播是由meme来传播的,Dawkins认为调子、概念、妙句、时装、制锅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meme。正如基因通过或卵子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meme通过从广义上说可以称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脑子转到另一个脑子,从而在meme库中进行繁殖。Meme 是被看成是一个可以从一个脑子传播到另一脑子的实体,它可以是小到一个单词,大到一篇文章,国外一些学者将模因定义为个人记忆中的信息单位, 它能够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记忆中去。对于meme一词翻译主要有:觅母、密母和模因,前两者是音译而后者为意译,meme是把人的大脑作为宿主(host),并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Francis Heylighen教授认为,meme的复制需要经过四个阶段:(1)同化阶段:即meme被感知、理解和接受。一般来说越是具有鲜明特点的meme越容易被感知,但如果不能理解和接受,则不会进入下一阶段;(2)滞留阶段:即在记忆中停留,停留时间与meme的新颖程度和感知的次数有一定的关系,新颖程度越高和被感知的次数越多,停留的时间就越长,被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3)表达阶段:即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它可以是某种行为,一段文字、一幅画或口头语言。(4)传播阶段:即传播给下一个宿主,开始新一轮的复制过程,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该meme为一群人或整个社会所共享。

与基因不同之处是meme的传播是通过非遗传途径进行的,既可以是前辈传给后代,也可以同一代人之间传播,因此其复制速度大大地超过了遗传基因的复制速度。复制的精确度是meme生存的基本要求,大多数情况下,Meme在复制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异。但有时为了就新宿主的要求,某个Meme会在内容上进行调整,以便在与其它memes的竞争过程中,占据传播优势。

语言是由众多的meme所组成,它可以大到整个语篇,小到一个音素,精确的语言复制使得大部分的语言在一段时期内具有了相当高的稳定性,但小部分的语言memes中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导致这种原因有很多,如社会的进步,新事物的出现,宿主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等。部分语言meme的变异往往会加强整个语言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了语言的生命力, 使语言与人类的认知发展协调一致。

但我们认为Meme的变异有一定的限度,即应被受体所理解和接受,否则这种突变的Meme就没有生命力,无法进行第二个阶段,因为从记忆的工作特点而言,人类是很难长时间的记住无法理解的事物的。我们认为语言的变异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中。在第一环节出现时,往往是因为受体对感知到的meme在理解上产生的偏差,如对某个词的理解出现了错误。在第二阶段产生的语言变异,则是由于记忆上产生差错造成的,这两个阶段产生的语言变异并不具有生命力,因为往往会被下一个宿主所拒绝接受。在表达阶段所产生的变异生命力较强,因为这种变异是有宿主有意所为,受体考虑到了这种变异能被下一受体接受的程度;在传播阶段,语言meme在这个分阶段产生变异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不同的宿主为了自已的目的而对所寄宿的meme加以调整和利用。

何自然认为语言模因以两种形式进行复制,它们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前者被称为模因基因型传播,后者被称为模因表现型,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变异包括语音、语法、语体及书写等语言形式的变异,如:

a.语音变异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三哼经”是山海经的语音变体,但所指内容与山海经相同.

b.语法变异

在他心的深处,他似乎很怕变成张大哥第二――“科员”了一辈子,自己受了冤屈都一点也不敢豪横,正像住惯了笼子的鸟,遇到危险便闭目受死,连叫一声也不敢。

(老舍《离婚》)

在此句子名词“科员”成了动词,指当了一辈子的科员,因此主要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

c.语体上的变异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

“多乎哉?不多也。”所表达的内容是‘不多’,但这里采用了文言文语体,与整个语境不符,从而体现了孔乙已的人物个性。

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是指语言在复制过程保留了原有的形式,但内容已发生的变化,修辞学中的仿拟、共轭及拈连就属于此类,如:

胡适晚年定居台湾,曾经讲个笑话,说男人也有“三从四得(德)”。 “三从”即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四得(德)”,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胡适:《男人的“三从四得”》)

此处的“三从四得”在形式上仿造了旧社会对女性所要求的“三从四德”,但在内容上却大相径庭。

我们认为语言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产生变异会出现第三种情况,形式内容都相同,但语用范围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异也应归于模因基因型,如

白荞麦衣衫不整,对襟褂上有一个扣子高攀了一眼,褂子下摆一边高一边低地斜吊着。(莫言《筑路》)

……今有一男一妇,均狡猾可喜。(老舍《自传》)

“高攀”一词原本用于人,而现在用于物;其内容和形式均无变化,“狡猾”原本是贬义,现在变成了褒义。

结束语

总之,语言的变异不是一个偶然的过程,它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的猎奇心理是产生语言变异的原因,而人类的空间隐喻能力又为语言变异提供了可能。语言的变异丰富了人类的语言表达,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语言的变异只是短暂的过程,变异的语言通过不断的模因复制变成一种常规,而无法复制的变异语言走向灭亡,这便是语言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秦秀白 文体学概论[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3] 蔡少莲 模因论与语言变异[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7)

[4]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2005(11)

注:该成果为江西省教育社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YY0710

作者简介:

董昆(1980- )助教,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及翻译;

吴静(Wu Jing)(1964-),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及翻译;

上一篇:论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