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07-27 12:46:17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接诊的甲状腺疾病45例患者作为甲组,甲状腺肿瘤45例患者作为乙组,甲亢45例患者作为丙组,将同期正常体检人群45例作为丁组。通过放射免疫技术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别对四组血浆甲状腺球蛋白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四组经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较低,甲状腺球蛋白浓度较低,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较高,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上检测甲状腺疾病应用效果较好,价值较大,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应用;效果

甲状腺疾病为常见临床疾病,常通过检测患者甲状腺球蛋白进行诊断。传统检测方法为放射免疫技术、血凝法等,但检测效果不甚理想。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稳定性高、灵敏度高和操作方便等优点,标本用量较少,且标记物易得[1]。现搜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接诊的甲状腺疾病45例、甲状腺肿瘤45例、甲亢45例患者,对其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接诊的甲状腺疾病45例患者作为甲组,平均年龄是(29.32±10.25)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23例、22例;将甲状腺肿瘤45例患者作为乙组,平均年龄是(29.39±10.25)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24例、21例;将甲亢45例患者作为丙组,平均年龄是(29.48±10.22)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25例、20例;将同期正常体检人群45例作为丁组,平均年龄是(30.07±1.12)岁,男性和女性分别是22例、23例。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受检者空腹情况下采3ml血,抗凝剂选择肝素钠,通过放射免疫技术对血浆甲状腺球蛋白进行检测;后选择化学发光免疫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比较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假阴性、假阳性和检测浓度。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的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 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四组经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假阴性及假阳性率较低,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检测结果比较情况见表一。

表一 四组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对比

2.2 甲状腺球蛋白检测浓度 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经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的甲状腺球蛋白浓度较高,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甲状腺球蛋白浓度比较情况见表二。

表二 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甲状腺球蛋白浓度对比

2.3 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 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四组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较高,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比较情况见表三。

表三 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对比

3 讨论

放射免疫技术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较大,试剂有效期较短,且具有一定放射性,限制临床应用。该技术又分为发光反应和免疫反应,在抗原或抗体上标记化学发光剂,将其与待测标本抗体或抗原经特异性反应相互结合,产生复合物,通过磁场对结合态、游离态进行分离,加入发光底物或氧化剂,促使物质氧化,产生激发态中间体,跃迁至基态,发射光子,经发光强度检测进行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2]。该技术主要适用于肿瘤标志物分析、心脏疾病标记物测定、激素分析等。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主要依靠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判断,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甲状腺球蛋白的定量检测[3]。在本文研究中,对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分别进行放射免疫技术及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结果显示,甲组经放射免疫假阴性率为8.89%,经化学发光免疫假阴性率为2.22%;乙组分别为11.11%、2.22%;丙组分别为6.67%、0%;丁组假阳性率分别是4.44%、2.22%,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可有效检测甲状腺疾病,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较低。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经不同方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浓度均高于放射免疫技术,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有效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具有重要作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均高于放射免疫检测,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较高的检测特异性及灵敏度,符合率较高。

综上认为,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能为临床诊断甲状腺疾病提供有力依据,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化学发光免疫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6(17):50-51.

[2] 翟艳,王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1(18):68-69.

[3] 吴建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3,19(21):62-63.

上一篇:应用大剂量硫酸镁治疗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下一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