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教育功能的拓展与践行

时间:2022-07-26 11:09:41

我国农民工教育功能的拓展与践行

摘 要 我国目前对农民工教育功能的认识与发挥甚为有限,通常仅关注与践行其谋生就业功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拓展与践行农民工教育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农民工政治与道德文明素养、促进农民工个体发展中的功能。

关键词 农民工;教育功能;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2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2-0060-05

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等,其对国家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受教育者的发展具有全面、综合的作用。但多年来,我国对农民工教育的关注与践行通常仅局限在其谋生就业功用上,对其他功能及其发挥研究甚少。认真审视我国农民工教育,探讨如何增强其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农民工个体发展中的功用与效能,应成为我国农民工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在包括农民工教育在内的成人与职业教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对我国农民工教育功能的拓展与践行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民工教育功能的拓展和践行

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先期资本主义国家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由城乡矛盾引发的社会对立日益严重。鉴于此,英国思想家霍华德(E.Howard)于19世纪末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1],并开创性地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推动了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加快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步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如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国家建设的一项根本性战略。

近年来,随着不少大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工业生产技术与设备的更新换代,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锐减,不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挑战和限制,部分农民工返乡重新回到农村谋生或创业;同时,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崛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同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也着实需要关注和探讨如何拓展农民工教育的功能,帮助返乡农民工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立足乡村的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推动农村地区发展,是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二战后的英国为解决农村地区贫穷落后和城市人口过快扩张的问题,开展了为期近30年的“新镇建设”运动,带动了广大乡村发展。英国还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了县一级行政部门以农业培训局为主导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全国建立了城乡统筹的16个区域性培训中心,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2]。美国上世纪初开展的“示范城镇”试验计划,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建成诸如新型农业镇、矿业镇、工业镇等,并由当地政府、社区学院和企业协会等共同开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日本和韩国在城镇化建设中,也十分重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各种“转业”培训援助,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区域小城镇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教育过度关注“输出型”技能培训,而对农民工适应当地乡镇建设与发展的非农产业就业培训则显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农民工教育对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必须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当地转移就业培训,帮助农民工掌握非农生产经营的知识与技术,从而满足小城镇建设中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使部分农民工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农民工由城乡流动向城乡融合的转变。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意,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推广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种养、加工和产品供销的现代农业产业链,走多元化农业发展之路,既可拓宽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又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教育可以发挥重要功能。为挖掘农业产业化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潜力,农民工教育应引导返乡或滞留农村的农民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实现就业。

曾有少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一度忽视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过度追求巨型城市和城市数量的扩张,如19世纪末“激进式”推进城市化的英国,以致农业萎缩、城乡对立的历史教训值得警醒[3]。强调农民工教育功能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拓展与践行,对于推动我国的整体现代化水平,消弭城乡矛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农民工教育政治与道德文明建设功能的拓展与践行

教育历来是政治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具有维护和促进上层建筑的作用。教育所具有的政治方向性和道德影响性,一方面,使其塑造的劳动者成为维护和巩固现实政治关系的重要力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发达国家农民工政治与道德教育的经验

历史上,不少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为满足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对进入工业领域劳动者(主体为农民工)的教育只局限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但在社会经济达到较高水平,逐步进入现代化社会后,开始关注劳动者的教育在消除社会不公和提升道德文明水平中的作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先行工业化国家,英国曾通过一系列教育法规和资助政策,保障农民工和来自农村的未成年童工学习文化和技术的权益,在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知识的获得和素质的提高,为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者的道德文明水平。美国经历历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后,大批农业人口和外来移民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工作。宣扬和培养“美国精神”,强调自由民主,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成为美国政治与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德国除对民众进行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培养外,自尊、自信、认真严谨、勤勉奉献是他们德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后起的发达国家韩国则尤为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政治和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宗教影响、政党和政治活动、社区教育、社会团体、企业协会和大众传媒等方式,以环境熏陶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通过隐性渗透的方式发挥其卓有成效的作用。

应当注意的是,不少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也有过因忽视对公民的政治与道德教育,导致社会不同阶层的矛盾激化,社会冲突不断,犯罪率高居不下等现象和问题,其教训值得汲取。

(二)我国农民工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与践行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残存,农民缺乏政治参与的积极诉求,政治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落后,进城务工后,虽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一定影响,但作为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特殊群体,尽管萌发了尚属朦胧的政治意识,但尚未成熟。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在政治认知、政治信仰基础上的政治意识,将影响个体对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并指导和驱动个体的政治行为,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面貌,促进或制约社会政治的发展。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自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其政治意识的形成和政治行为,必然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应深刻认知并充分发挥农民工教育的政治功能。

弥补农民工政治教育的缺失,发挥农民工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应从加强农民工的政治素养、提升他们的政治意识入手,转变农民工消极、落后的政治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理念和信仰。面对目前农民工政治教育目标模糊、教育内容狭隘、教育形式单一和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等问题,需认真研究和制定农民工政治教育的体系和内容,创设良好的政治教育环境,建立和优化农民工政治教育队伍,努力提高农民工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我国农民工道德教育功能的拓展与践行

道德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整体而言,农民工不乏吃苦耐劳、淳朴诚信、富有同情心等优良品质,但也存在着道德素质参差不齐,道德观念模糊不清,缺乏现代文明习惯,社会公德遵守不够,法制观念淡薄,甚或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和诱惑等现象和问题。较低的文化素养和贫乏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当前农民工道德教育的缺位,是影响农民工道德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4]。农民工的道德文明建设,不仅影响到农民工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全面进步,同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充分重视。

因此,应拓展和创新农民工教育的德育和文化功能,提升农民工教育内容的文化内涵。在传授生产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应通过对农民工的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农民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道德与价值观念、精神文明及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引导他们转变封闭保守、因循守旧、行为懒散、急功近利的“小农意识”,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努力拓展和发挥教育的文化塑造和整合功能。

三、农民工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功能的拓展与践行

(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农民工教育

推行终身教育,强调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许多发达国家努力通过终身教育不断提升国家的人力资源质量,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美国国会继1963年通过《职业教育法》后,于1967年又颁布了《终身教育法》,提出将终身教育的观念贯穿于个体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法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也制定了有关各行业劳资双方都应签署为劳动者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倡公民终身学习,并将每年教育经费的1/4用于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同时还规定10人以上的的企业雇主必须保证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1%用于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1969年,日本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训练要与终身教育相结合,以保证企业员工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和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不甚重视对农民工的职中和职后继续教育,以致在企业升级和生产设备更新换代中,由于雇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无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谓“民工荒”,很大程度上是因难以招到适合新的工作岗位所需的技术工人导致的。随着现代生产方式与技术的更新,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确实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临时应急性的简单培训,而缺乏后续提高的教育方式,应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制度上予以立法保障,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加强农民工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不断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5]。

(二)农民工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与教育

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追求从“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转变到了“满足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职业教育从为工业社会一般劳动服务向为现代社会综合复杂劳动服务转变,职业的流动与变换频度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综合素质和职业转换适应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强,从而凸显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帮助个体职业生涯保障功能的新要求。就目前我国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而言,似乎尚未引起对“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与保障”问题的关注和探讨,职业教育仍主要关注农民工的生存需要,培养他们适应某一岗位的基本职业技能,这只能说是满足农民工的最低层次需要。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已引导职业教育走向为个体的职业成长与职业保障服务的道路。这也理应成为推动农民工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满足农民工个体职业成长与保障的观念性力量。任何个体的人生历程都需要靠职业来保障生存与发展,同样,任何人也都需要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

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和指导农民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农民工个人来说,能够使他们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和个人发展观,更好地了解自我,评价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个性特点;有利于扬长避短,明确自我发展方向,提供前进动力;有助于其自我成长,增强职业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开展雇员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教育,有助于稳定员工队伍,减少因员工流动而产生的招聘培训等人力成本,同时增强员工的职业安全感和发展需求的满足感,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建立人力资源优势。

在农民工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应包括帮助农民工建立个体职业发展规划的观念,使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分析影响自身发展的客观外部条件和因素等,以便权衡利弊,避害趋利。同时,还要帮助农民工开阔视野,了解职业世界,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与定位创造条件。此外,还应指导和帮助农民工掌握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一般方法,学会制定贴近个人、贴近实际,具有近期和中长期目标的生涯发展规划。

(三)农民工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欧盟委员会在《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中指出,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个体的三种能力,即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多年来,高失业率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为解决失业问题,许多国家把目光投向了职业教育和培训,尤其是能创造就业机会的创业教育和培训。如作为创业教育发源地的美国,其整个社会长期保持着旺盛不衰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创业型就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据统计,美国每年成立新公司约100多万个,即平均每250个美国公民便有一家新公司。英国近年来每年也有20多万个新公司登记注册。法国则专门成立有创业计划培训中心(CEPAC),培训过程就是创业计划设计与完善的过程。韩国和日本则将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强化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目前,我国虽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民工创业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一项基于重庆合川、永川地区的有关农民工创业教育的调查显示,面向农民工的创业教育并不受农民工的欢迎和认可,主要原因为:培训缺乏针对性、内容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学员的实际能力;能够胜任创业教育的师资匮乏,能够做到“言传身教”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创业教育培训经费不足,尤其是无法获得企业的参与和投入等。这反映了我国农民工创业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6]。

我国农民工创业教育要改变过于关注“精英创业”,提倡“做大、做强”的误区,而更应注重面向多数农民工群体的启蒙式创业教育。要提高农民工对接受创业教育和培训在改善自身生存与发展状况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努力提升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精神。同时,还应做好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等有关社会力量的合作与协调工作。借鉴国外经验,可以设立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或教育基地,以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培训服务。针对目前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应优化教育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和加快培养能真正实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等。

参考文献

[1][英]矣比尼泽·霍德华.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6.

[2]黄日强,许祥云.世界职业教育管理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82-87.

[3]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分析与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97-101.

[4]丁成继.社会转型期农民工思想道德状况及建设[J].唯实,2010(1):33-35.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6-8.

[6]任家华,马奇柯.农民工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9-11.

On the Expansion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Func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Based on the Enlightenment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FAN An-ping1, QIN Liang2

(1.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2. Shangr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grao Jiangxi 334000, China)

Abstract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 on education func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en limited in a narrow range in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ts employment function. Referring the experienc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should try to expand and practice the functions of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country integr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political and moral attainment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promo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function; city-country integration

上一篇:肖利华:做不一样的鞋服 下一篇:幸福沐浴之地 泡汤要过17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