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写话与习作部分编排例谈

时间:2022-07-26 10:38:25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写话与习作部分编排例谈

现行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习作训练与本单元教育主题相结合,较之以往教材中根据习作技能为序列的编排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普遍感到序列不清,内容不定,要求不明,颇为困惑。但如果我们能够对教材中写话和习作部分的编排进行整理,加以分析,并根据课标要求作一些调整和补充,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纲举目张。下面就以景物描写为内容的写话和习作编排为例,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 “景物描写”的写话与习作内容和要求

整理发现,以景物描写为内容的写话与习作编排大略有10次,为便于比较和分析,列表如下:

二、 从数量、内容及要求上作三个维度的分析

1. 从上表不难看出,景物描写类的写话与习作安排次数,第二学段有七次,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而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分别为2次和1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编排呢?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看,中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能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点。观察力的发展也是学生具体想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逐步取得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低年级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那么,中年级就是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中年级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素描,即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短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这样看来,第二学段如此密集地安排写景的习作训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 从景物描写的写话与习作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写自己最想写、感兴趣的景物;写生活中的、自己家乡或游历过的美好的景物或景观;写自己独特的发现、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编排的内容看,写话与习作很好地体现了课标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习作内容几乎都引导学生写身边的景物,真实存在,亲切可感;引导学生写美好的景物,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操,也体现了育人的终极目标:为学生幸福美丽的人生奠基。

3. 从景物描写的写话和习作要求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语言表达的品质上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三年级下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主题单元的习作完整地呈现了以上三个要求,即仔细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才有具体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才能条理清楚;充分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感,习作才有真情实感。

如何提高语言品质?

习作要求中还明确提出了把自己想写的、感兴趣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这正是体现了作文教学从动机到目的的训练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对写作的认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说明习作是生活的需要,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往的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有了新感受,观察有了新发现,情感有了新体验,对事物有了新看法……这些都是产生习作冲动的起因。习作冲动其实就是表达的冲动,表达的冲动就是为了与人交流分享。作文教学也只有真正从激发学生习作的内在动机入手,才能摆脱“应试”的束缚,实现自由表达与语言规范的统一。

习作要求中还提出了要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与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特征――读写结合也是相吻合的。

但纵观教材中的习作导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这些词语:“可以……也可以……”“你愿意写的”“你最感兴趣的”“自己最想写的”“最想告诉别人的”等,内容非常宽泛,似乎写什么都可以,使得教师对习作内容不敢有过多的指导和限制,否则就违背了课标倡导的自由表达了。而在习作要求中关于写作方法(构句成段、布局谋篇等)的表述更是无从寻找,要不要技巧的指导,什么时候渗透都让人倍感迷茫。

必须承认,新教材写话与习作教学的序列首先是科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具有内隐的特征,而序列的内隐性正是导致教师对新教材习作序列认识模糊的主因。

三、 思考

(一) 整体解读,心中有序

为克服习作训练中长期存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增强计划性和系统性(序列性),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教学总目标”、确立的“习作教学学段目标”,从整体上对整个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要把握好整体训练目标与学段、学年、各册、各次训练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中年级“自由表达”、高年级“学会表达”)。

二是要把握好整体训练目标与训练内容之间的关系,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抓住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习作训练和小练笔外,教师还要补充一些随文的片段练习和课外自主观察(自然和生活)练笔。

三是要把握好单元习作训练在本组教材中与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关系。人教版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再到“学习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注重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自由习作的整合,体现了先说后写、实践在前交流在后的整体渗透训练过程。因此,教学时,教师只有明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训练要求,在整组课文教学时有机地适时地进行习作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稳步达成习作训练目标。以四上年级第一单元写景习作指导为例,我们可以试着做这样一些教学准备,以达成习作教学的目标。

(二) 梯度分解,把握重点

崔峦老师提出,习作教学既要抓好开放式的“自由习作”,也要抓好有指导性的、按一定序列进行的“训练习作”。首先,习作训练的形式应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习作和童话体习作;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习作。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习作。其次,要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确定各学段习作基本功训练的重点。低、中、高三个学段应分别侧重于句子、构段和谋篇训练。

这个序列体现了各阶段的重点,单就某个学段而言,对同类题材在不同学期出现,每一次的训练目标如何体现层次和递进,如何使学生习作水平有增量,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以第二学段中出现的关于写景的习作训练为例,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梯度分解,更符合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就写景这类题材的习作教学序列作了粗浅的梳理,并作了非常肤浅的分析与思考。但是,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新教材的习作教学序列,必定会使教师全面地、系统地、动态地把握习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避免零碎、孤立、静止地处理习作教学内容。正确地把握习作教学的序列,也能够公平、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习作能力,避免随意的拔高或者任其自流。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博陆小学 311100)

上一篇:写字.写人 文字.文化 下一篇:玩转课堂巧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