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2-07-26 09:38:23

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 本文以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专业导师制的发展情况,以及实施计算机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 本科 导师制 项目化 实践活动

根据我院计算机专业办学特色,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本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采取导师团队带学生的课外培养模式。为了更加深入、广泛的开展此项活动,巩固办学成果,教研室将此活动申报成为院级教学研究项目,进行重点研究和实践。

1 专业导师制提出的背景

在大学,为了保证教学的规范性,教师授课的方式仍然采用集体授课制。教师根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来组织适合多数人学习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但是,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IT行业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班级授课教学要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风格,专业课程的教学容易缺乏研究深度,弱化专业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衡量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否适应就业市场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安排的课内上机、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仅仅只是配合该门课程学习的常规练习或稍加深入的设计而已,很难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与实际工作比较接近的实训或实习环节,以及毕业设计,因为要考虑到知识的循序渐进,往往安排在学生找工作的学期,此时介入太迟,也无法满足当前技术发展,对学生就业没有太大帮助。

现在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拥有计算机等设备,网络环境也是无处不在。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容易沉迷于网络,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影响到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学生中推行导师制,充分利用空闲的时间,让学生跟着自己的导师参与各种课外学习和项目实践,通过导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既能进行专业引导和正面教育,也能培养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2 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可以弥补班级制的不足。近年来,国内的导师制成功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开始探索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导师制的实施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首先,导师资源匮乏,时间和精力投入也难以保证。一方面,导师需要一定的经验、阅历和成熟度。而在很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教师平均年龄偏低,缺乏导师所必备的经验和成熟度。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重,再加上学生的课外时间不固定,导致导师制大面积覆盖相对较为困难,时间和精力相对难以固定。

其次,导师制需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引导教育,还必须依靠项目实践的方式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锻炼提升。然而,导师的项目来源、所必需的场地环境、学生的接受程度等,也是制约项目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导师制作为现行班级授课制的有利补充,作为高校学生一种创新的培养制度,往往规范性强,在管理制度、运行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与正常教学有些冲突或者矛盾,甚至有些师生难以接受和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这些也是影响导师制发展的重要因素。

3 教改工作思路

针对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调查分析,部分学生自觉没有出色的专业技能,没有强劲的社会竞争力,畏惧外出实习和就业。如何做好计算机专业学生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是我们专业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专业培养的目标。针对这一思路,我们认真回顾、分析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出了专业导师制这一想法。

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各大院校采用了类似研究生式的专业导师制运作模式,对专业导师制进行了尝试。针对我院计算机专业现状,实行导师制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1)导师制管理制度。任何一种改革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是很难成功的。导师制的实施也需要制定一系列与专业导师制有关的执行文件,有力保障专业导师制的改革,实现教师辅导学生从业余的转变为正式,从随意性变成工作职责。同时,对导师和学生的考核、激励以及淘汰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制度。

(2)导师素质的培养。导师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师,导师是学生成才的启迪者和引路人,导师的品德、观点、科研能力和学术地位随时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一批拥有高素质的导师是关系开展专业导师制成败的关键。

(3)导师制的硬件条件。有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障以后,就要为开展专业导师制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活动场所、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在课题上,向参与导师制教学的教师倾斜,同时学院也可以帮忙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进一步为项目来源提供条件。

(4)导师的指导内容和方式。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从思想、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就业目标、就业准备到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专业导师制都要发挥作用。工作重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导师的指导内容和方式直接决定学生的发展未来。

(5)导师制的运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大学四年课程设置的学习任务,以及不同年级阶段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专业教师对学生各阶段的专业指导任务和内容,在不同的阶段其重点应该是不同的。

(6)“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由于来自于企业的实际项目所占比例相当较少,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度,扩大项目渠道。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合格的技能型导师,为更广泛的开展专业导师制提供人力保障。

4 项目实施重点

导师制以软件项目或案例开发为主线,采用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学形式,在导师全程指导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完成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迅速提高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钻研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我院实际,计算机专业导师制的实施重点包括:

(1)通过调研和分析,建立健全专业导师制管理制度。其中,重点制订总体规划、教师管理办法、学生管理办法等。

(2)通过项目引进、校企合作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开发,提高科研能力。组织讲座,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学理念的培训。

(3)增加专项投入,为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场所及基本硬件设施。

(4)开展教研活动,导师之间讨论交流指导内容和方式,并推选出典型个案进行宣传。

(5)导师对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制定四年不同阶段的培养方案,导师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6)与IT企业深入合作,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专业导师制是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竞争力的一种有效尝试。专业导师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改革,必将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月明.计算机专业“专业导师制”项目的实践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罗光华,陈传起,丁知平.计算机游戏专业进行“专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7).

[3]肖亮.试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10).

[4]严建峰.计算机类本科生导师制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

上一篇:TRN理论西方研究综述 下一篇:铁路运输设施设备更新改造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