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

时间:2022-07-26 08:48:43

浅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

摘 要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已成为当前完善和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就土地流转中出现各种问题加以分析,并且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原因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等现实问题,而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各地农村土地流转达到了一定数量和规模,流转形式也较多,但土地流转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一、土地流转的原因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始动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所以发生流转,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农村的现实危机有关。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业费用居高不下。使得种田效益十分低下,一些地区承包土地甚至成了“亏本买卖”。打工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原因。

土地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必然导致农业的兼业化。兼业化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农业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工作效率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同时小规模经营也使产、供、销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为了提高土地效率,必须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从国家的政策来看,国家在稳定农民长期承包土地权利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土地要向部分高效农副产品经营行业集中,可以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近年来土地发生流转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一)流转特点。

一是土地流转的形式较多,以自发流转为主。二是土地流转期限短,一般在3~5年;三是土地流转大多有偿;四是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呈多元化,除农户外,城镇居民、科研机构、机关事业单位等也承租土地,开发农业。

(二)流转形式。

一是互换承包地。它是解决部分农户生产作业区相对分散、不便管理的问题,通常由村干部作为协调中间人。二是代耕、代种、代收。代耕代种是指暂时无力或不愿经营承包地的农户,经自行协商临时把承包地交由别人代耕代种,原承包合同关系不变,时间、条件一般由双方口头约定。三是转包。这种形式成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解决了农村临时外出打工、家中无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问题。四是出租。以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地,实现“双赢”为目标。

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对土地流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

基层的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问题的认识普遍比较模糊.没有把它作为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放在应有的高度来认识。

(二)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一是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口头合同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不便于管理,而且也为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留下了隐患。二是土地流转渠道不畅,范围窄。因缺乏信息中介,土地流转没有完全展开,不能跨区域流动。

(三)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

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农民把土地作为命根子来看待。在目前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在城市打工,无论是多长时间都很难取得城市户口,无法融人城市生活,城市的社会保障始终把他们排除在外。因此,农民始终是依恋土地,将来还依靠土地养老。

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一)继续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继续稳定并使之进一步发展完善。强化集体所有权,最大限度地放活承包权和经营权。要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商品价格化,按照价值规律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土地是否流转,以哪种形式流转,应由农户自主决定。即使乡村操作的土地流转,也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靠行政手段强行流转。其次,是平等协商、有偿流转的原则。土地流转的转包费、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平等协商确定,乡镇和村委会不得干预,其流转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不得擅自截留。第三,是依法有序的原则。土地流转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认真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土地流转中,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权属关系,不得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得擅自改变农业用途,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剩余期限;第四,是规范操作的原则。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健全制度,严格程序。

(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

由于土地依然是大部分农民就业、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唯一依靠,因此承包土地无法向利润最大化方向流动。所以,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机制创新,就要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保险。

参考文献:

[1]黄建水、粟丽.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法律思考.政法论坛.2005.

[2]王利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3]梁彗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1

上一篇:试论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下一篇: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