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实践与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时间:2022-07-26 07:17:41

我国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实践与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摘要】总结和梳理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出版物流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成绩与不足,结合现实发展的特点,同时面向新闻出版总署的“十二五”规划,研讨当前出版产业和出版集团在物流与供应链方面发展的战略与路径,相关理论研究的突破点和思路,并提出当前我国出版物流与供应链领域“产学研”有机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出版物流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出版物流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出版物流 出版供应链 “产学研”结合“十二五”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03-0072-04

近年来,我国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实践与理论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出版产业化的发展和连锁经营改革推动了出版物流基地(中心)的快速建设,国内大多数省市的出版发行集团物流进行了一定区域内的整合和重组,少数出版发行集团的出版物流甚至实施了跨区域的联合和扩张。出版物流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发展产生的物流成本、服务和管理等问题使出版供应链管理顺势而生,出版供应链理论逐步应用到出版业物流实践中,促进了出版物生产和物流供应流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而推进出版产业整体的健康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发展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出版发行集团的整合和重组力度不大导致出版供应链的规模化效应不明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网点发展不足带来供应链的基层服务不完善,网络和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发展选择的方向和出路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及的重点内容,而分析、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出版物流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突破口。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我国近五年来的出版物流与供应链实践与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和概述,以期为今后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实践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1 出版物流和供应链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出版物流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是出版产业化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之相适应,出版供应链研究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从概念方面而言,出版物流从原来的图书储运到图书批销再到出版物流阶段,对于出版物流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已基本为出版业界认同。而出版供应链则体现出版物流新的发展内容和阶段,因此,下文将重点对出版供应链理论进行述评。

供应链管理(SCM)旨在使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所有企业相互构筑成一个整体,以整体效率的提高带来个体效益的增加。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供应链管理已经从一种单纯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逐渐演变为一种能适应急剧变化和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需要的、具有全局性和高度柔性化的战略管理思想。出版物流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有实践上的必然性,也有理论上的科学性。

依据供应链的基本内涵,刘益、梁娟认为,出版行业供应链是由内容及传播载体供应、编辑加工、发行、仓储运输等环节组成,向读者提供出版物的一条功能结构网链。由此指出出版供应链具有三个特点:它不再是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复杂的网链结构:它属于拉式和推式相结合的混合型供应链:它兼具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Ⅲ。这一论述基本上界定了出版供应链包含的内容和特点,但在结合出版具体实际角度,揭示供应链的产业特征方面尚需深入。

针对出版业市场变化日新月异,图书消费结构日益分众化差异化特点,张美娟提出出版敏捷供应链这一概念。敏捷供应链是指以核心企业为驱动中心,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用户整合为一个集成性的功能网络链,其主要特征有市场敏感性、过程集成性和网络分布性。这一观点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和方法,揭示出版供应链敏捷应变的特性,有利于出版企业加强重视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与认识,从出版市场的快速变化特性出发,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出版业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图书退货方面的逆向物流问题,张岩解释闭环供应链这一概念,它是指在循环经济的思想下,将物流过程看作一个封闭的环,物质在其中多次循环运动,以减少环境污染、原料和能源消耗,由正向和逆向物流两部分组成。由此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是供应链同时存在的两个过程,两者同等重要,这将有助于改变出版物流仅仅重视正向物流这一固有观念。

网络和数字出版的发展为出版供应链理论带来全新的挑战。何国军指出,数字出版供应链是以数字网络为载体,以数字信息为内容构成的一条从著作权人到内容生产商、内容运营商及技术提供商,最终到图书消费者的供应链网络。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个由著作权人一内容提供商一数字出版商一技术提供商一终端设备提供商一网络运营商一电信运营商一金融服务提供商一网络传播者及读者构成的数字供应链。

通过对上述主要出版供应链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出,结合出版实际问题的供应链理论更有现实意义,它是产业发展所要时刻面对的问题,如运用敏捷供应链理论,建立出版业的图书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这也给理论研究一个启示,要结合出版产业的实际现象进行供应链理论不断发掘和生发,以找到更先进理论应用于出版实践。再者,网络和数字化大潮已浸入到出版产业方方面面,出版数字供应链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数字出版供应链研究尚待深化。

2 出版物流和供应链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事实上,我国出版产业离成熟的市场形态还很远,而出版物流与供应链和出版产业整体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不完全的出版市场环境也带来了种种出版物流与供应链各个层面的问题,如出版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方面、出版物流的区域化和出版社物流社会化等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将有利于为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发展找出症结,指引方向。

从供应链整体集成和信息共享以实现柔性与稳定的供需关系而言,张美娟认为信息流是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业务和产品得以高效流转的重要基石。出版业供应链上的信息不能有效传递和共享,使目前一些出版企业间的供应链“形同虚设”也是其不能发挥应有的规模效益和集成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对于出版供应链信息共享问题要特别重视,这也是体现供应链管理优于传统企业管理之所在。当然,信息共享机制的最终建立将取决于我国出版业的信息化和物流标准化建设和发展程度。

出版物流整合和重组问题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早已被多位专家学者论述。马军也指出,我国现有出版物流体系中还存在物流设施重复性建设且利用率低、缺乏大型物流中心进行统一调配、出版业物流系统建设布局缺乏整体规划、信息化及标准化水平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及时对这种低效的出版物流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整合,以打造集约化全方位的出版业供应链体系。

出版社物流社会化和外包是中小型出版社遇到的实践性问题。王海云、付海燕通过对北京地区30

多家出版社进行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其调查表明,中小型出版社的物流外包是一种趋势,但第三方物流目前很难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服务作业。因此,将出版社的物流服务整合和重组,纳入出版发行集团整体的物流体系中,这也是建立出版供应链的一体化集约化发展的选择形式。

综上所述,出版物流和供应链问题与出版产业的实际发展密不可分,是出版供应链在具体发展中必须应对和解决的。而其中物流整合这一个屡被提及的话题也需要有突破性推进举措,这也是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中出版业改革的重点内容。而从现实层面分析,由国家出版行政部门推动和市场力量相结合来实施物流整合与重组,这一解决路径更具可行性。

3 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发展策略研究

面对出版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综合分析和努力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逐步应用于出版产业实际,将促进出版供应链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推动出版产业化发展进程。

从整个出版供应链角度提出发展策略方面,尹章池论述出版供应链发展的具体路径:消除对供应链管理思想上的误区,正确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建立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多元产权结构机制,改变现代物流中心的单一产权结构;实施选题策划和库存的监控预警机制,实时监控出版市场;加强信息标准化和信息的采集共享机制,实现供书与退书多方的信息对接和对称。同时,他也从出版物流的技术和制度方面人手,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在诊断我国出版供应链存在的典型问题后,刘灿姣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构建核心企业型书业供应链;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建立上中下游共建和谐产业链;优化库存管理。

另一方面则是从具体问题层面提出对策,张美娟、周瑜提出基于市场一体化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模式创新方法:一是基于互联网的出版信息公共平台;二是基于网络社群的即时交流模式。尹章池、田道全提出出版业逆向物流的解决对策:建立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多元产权物流企业;实施选题策划和库存的监控警报制;实现供书与退书多方的信息对接和对称;规范和推广电子化退书流程;积极推广应用网络出版技术;减少中间环节和库存。

总的来说,出版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策略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宏观层面主要从政策和制度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推进出版物流外部环境的不断改进;微观层面则从具体实践问题出发,针对性强,有一定的操作性。由此,国家出版行政部门和出版发行企业如果能实施和应用某些相适应的发展策略,这将检验这些具体对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继续为改进和完善发展策略提供实践的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4 网络和数字环境下的出版物流和供应链研究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出版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出版供应链发展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供应链和数字出版供应链。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具有出版这一实物形式,但网络是流通的重要环节。鞠海燕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电子商务环境下出版物流的问题,分析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提出具体发展对策。袁超在其硕士论文中以SWOT法剖析电子商务环境下出版物流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发展策略。相比较而言,基于网络环境的出版供应链主要是以网络书店为主体进行论述,其中某一方面着重论及物流环节的研究比较普遍。刘永红分析比较中外网上书店的流通技术,对比中外网上书店的物流及配送方式的不同。

作为全新的研究方向,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研究比较缺乏。数字出版供应链以数字技术商、网络运营商、金融服务提供商为供应链环节,形成以数字内容运营、输送和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供应链体系。它不通过实物载体形式开展物流,省略实体物流环节。数字出版供应链具有信息传送网络化、配送虚拟化和数据集成化的特点,与一般出版物流相差甚大,但这种形式符合供应链的特点。而且,国外数字出版快速发展,国内出版发行集团纷纷设立数字出版部门,其数字出版供应链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完善中,因此,数字出版供应链将是发展的热点方向,也是值得不断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可见,不论是物流学科的实践性还是当前出版物流研究之现状与趋势,都需要将出版物流之产业发展。教育与科研进行有机结合,这种“需要”不仅必须而且迫切。出版物流和供应链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而理论研究也将不断为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和对策。2011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年度出版科研选题,为出版界、学界和理论界研究出版实践问题进行引导,这是国家出版行政部门推动出版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举措。这也说明出版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同理,出版物流产学研结合也十分必要。推动产学研结合,要做具体实在的工作:如成立相应的出版物流和供应链组织机构,建立产学研协作平台,及时共享国内外产学研动态信息等,从而将出版物流产学研结合引向科学的发展轨道。

上一篇: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工程的物流战略与物流能... 下一篇:数字时代出版产学研协作模式中的共性问题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