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思维度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26 10:45:56

从反思维度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摘 要】阐述反思的内涵,讨论反思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探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反思 高职院校 教师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12-02

高职院校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事业中的重要力量,在高职教育改革急需理论创新作为引导的背景下,大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学者波丝纳提出个体成长的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这给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高职院校教师要提高科研能力,除要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外,还要注重自己对科研工作的深入反思。

一、反思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中提出,反思是指“观念”的反省,是人类以自己的心灵活动为对象的反观自照。反思行为是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一种主人翁方式,涉及思维、问题意识、责任感、谦虚和执著等个人品质。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反思问题的人。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将反思界定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杜威将反思看成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一般与实践问题密切相连,并且贯穿在行动之中。黑格尔认为反思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是一种事后思维,是跟随在事实之后的反复思考。他认为“只有通过以反思作为中介的改变,对象的真实本性才可呈现于意识的面前”,从本质上来看,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洞察其本质。总之,在西方哲学中反思一般是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

二、反思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养成是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将外在的科研理论、科研方法建构为自身心智模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己的科研活动进行“元认知”,总结经验教训,理清优点缺点,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扬长避短,并如此循环往复才能真正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而这一“元认知”就是一种反思,它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诚然需要学校提高必要的条件和指导,但主要还是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在科研能力上实现自主发展,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确定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以及在课题参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其次,要有明确的计划,围绕总目标制订总体学习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分目标和时间安排;最后,要有自主监控的能力,就是按照既定的计划开展科研训练,定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梳理检查,对懈怠心理和过于偏离计划目标的行为进行自主纠正。以上这些高职院校教师实现自主发展的条件都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的现状和发展目标进行认真反思才能达到。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对自己的研究基础和专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合理确定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和预期目标。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对自己的科研活动的状况进行认真检讨,才能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按照既定计划前进。

(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加强交流和借鉴。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除要依靠长期的实践摸索外,还离不开同行间、同事间的交流和借鉴。而反思的过程是主体寻找参照物,理清自身实践与他人实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取长补短的过程。这需要反思者突破自建藩篱,树立开放意识,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明确自身短处,借鉴他人长处。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科研活动的反思也需要参照物。这些参照物主要是同行专家和同事的科研行为、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反思过程中,一方面与专家或同事进行语言上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科研方法或科研工作的经验等,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专家或同事的科研成果材料如课题申报书、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学习他人确定研究问题的方式、论文的谋篇布局和论证方法等,然后反观自身,见贤思齐,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三)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形成创新能力。科研的本质就是创新,高职院校教师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判断其科研能力大小的核心标准,而创新的基本前提就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对现有研究领域的反思,找出具有研究价值但暂未有人研究或现有研究有待深入的地方,并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实现科研创新;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对现有研究方法的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尝试运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而达到科研创新。如目前很多社科研究成果都是一元化地运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往往导致研究结论的偏颇,高职院校教师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及时反思,在自己的研究中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对问题进行整合分析,将很有可能实现新的突破;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还可以对现有研究所选择的学科视角进行反思,尝试从新的学科视角来对相同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也是实现科研创新的一条可行路径。

(四)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超越自我。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深入反思自身现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科研态度的不足,从而努力改进,超越自我,实现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通过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反思,不断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努力在不同学科之间建构起互补整合与建设性的对话关系,完善知识结构,为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知识基础。其次,通过对思维方式的反思,努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习惯于运用聚合思维方式去分析事物,注重综合与比较。这对于再造性学习来说是合理而有效的,但对于科研创新而言,则是一种思维障碍。科研创新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与求证,才有可能获得新的发现。再次,通过对科研态度的反思,督促自己摒弃过于功利的科研价值取向和急功近利的科研态度,从而为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条路径来培养科研能力。

(一)在科研实践中反思。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在科研实践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在知识结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科研态度等方面的真实状况,此时应有意识地将这些情况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加以记录和总结,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反思对科研能力的促进作用。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可立足自身所在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实践,申报各级各类科研立项或参与横向课题。目前,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规划项目等项目立项中给予职业院校适当倾斜或设置职业教育科研专项,给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很多机会。高职院校教师应主动关注相关科研动态,积极申报,在长期实践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养成撰写科研日记的习惯,将自己在科研活动中选题的角度、思维过程、对科研方法的运用和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并结合科研工作的相关理论对自身的科研情况进行剖析,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借鉴。

(二)在交流与对话中反思。交流与对话是高职院校教师学习他人、反思自己以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要多与有较深造诣的科研专家交流。一般来说,科研专家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对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相当的敏感度,思考问题的视角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他们身上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会散发出独有的人格魅力,会对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加强同事间科研工作的交流和讨论。学校应建立一定的组织形式来保证交流的效果。如教师学术沙龙、科研论坛等,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活动。总之,高职院校教师应加强科研工作的对外交流,以知己之所短,学人之所长。

(三)在观察和模仿中反思。科研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将会揭示出他选题的方式、文献综述的方法、资料的处理和运用技巧等,高职院校教师可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步消除自身科研工作的不足,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正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费米和泰勒两位名师的科研过程,传承了费米崇尚实际的精神和泰勒相信直觉的风格,这些成就了他一生的科学事业。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往往摸不着门道,不知从何入手,这时观察和模仿不失为快速入门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要对不同的科研工作方式进行梳理和反思,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并最终形成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

[1]毛亚庆,鱼霞.反思: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3)

[2]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1(5)

[3]魏景.教师教育中的反思性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简介】何 惠(1980-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职业教育。

(责编 苏 洋)

上一篇: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的中职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有些小事会引起中耳炎